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课件(23张ppt)+教案+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课件(23张ppt)+教案+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10:39:22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粉白脸细眉长目。在脸谱中,白色象征阴险狡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臣吗? 京剧脸谱曹操 第18课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曹操壮志未酬曹操死三国始材料一:经光武年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东 汉 末 年 形 势材料二:
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时 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 果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一、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问:您志在千里凭借什么优势?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问:您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
统一中国
问:要实现您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
老骥(ji)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模拟采访曹操刘备孙权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二、曹操壮志未酬—赤壁之战 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孙、刘联军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战术失误《三国演义》的描述: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三国志》的记载: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再认草船借箭再认《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三国志》简介: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陈寿的《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简介: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综合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感悟历史你认为追寻历史真相的方法有哪些?查阅史料,考古挖掘等等……..一、曹操统一北方二、曹操壮志未酬三、曹操死三国始曹丕 220年 洛阳刘备 221年 成都
请说出图中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孙权 222年 建业
魏蜀吴 假如你是魏蜀吴三国的相关负责人,请根据本国的地理和自然资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角色扮演广屯田 修水利重农耕 织蜀锦垦荒田 通夷州 开发江南三国鼎立形势图曹操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你如何评价他呢?百姓眼里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负我。 曹操眼里的曹操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名人眼里的曹操…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
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史家眼里的曹操“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论从史出。功过界定他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情,他做的这些事情对当时或后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曹操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你如何评价他呢?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三国知识问答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 ;

关公面前耍大刀, ;

刘备借荆州,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自量力有借无还 找一找:
哪里错了?《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
1.官渡之战发生于( )
A.184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
2.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3.三国中的吴国,建都于(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建业
4.下列行业中,蜀国最兴旺的是( )
A.丝织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冶铁业
5.魏国建立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孙权 D.刘备
6.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
A.地理上的优势 B.诸葛亮的计谋
C.孙、刘的联盟 D.周瑜的水军
7.下列战役,战场地理位置处于最南的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8.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9.下列对三国时代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
B.和东汉相比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是个分裂孕育着统一的时代
D.是各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
10.下列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12.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献帝称帝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王建国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13.右图是明朝人画的“三顾茅庐”想像图,它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
①孙权 ②刘备 ③周瑜 ④曹操 ⑤诸葛亮
A.①②③ B.③⑤
C.②⑤ D.④⑤
14.讨论研究将下列两表正确地填上。
(1)两次著名战役对比表
著名战役
时间
双方将领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建立的对比表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15.读右图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的什么境界?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
(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为什么?
16.一本连环画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率兵攻打曹操,身后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率军迎战,身后大旗书写“魏”字。这幅画符合历史真实吗?讨论回答出其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创一材料解析题,用220年创一选择题。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解析:此题从内容上分析是属于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所谓决定因素,就是在诸多因素中,起核心和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孙、刘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因素是很多的,可以说是“多因一果”。其中四个选项均是因素之一。关键是哪一个是根本性的。就A项讲“地理上的优势”无外乎是长江天堑,这是客观有利条件,只能有助于打败曹军,而不起决定作用;B项诸葛亮计谋再好,没有军事实力难以实现;D项周瑜的水军,力量还是不足,难以打败曹操的几十万人。只有C项“孙、刘联盟”才有较强的实力,才能使诸葛亮计谋得以实现。所以C是正确答案。21·cn·jy·com
答案:C
7.D 8.A 9.B
10.解析:此题是组合选择题,重在考查综合分析比较能力,回顾本课相关知识,对三国时期的概念明确后就可以把①排除,由此即排除了A、D两项。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两次战役都没有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所③可以除去,这样B项可以排除,剩下的C是正确答案。www.21-cn-jy.com
答案:C
11.D 12.D 13.C
14.(1)
著名战役
时间
双方将领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权、刘备
孙刘联合战胜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220年
曹丕
洛阳
黄河流域一带

221年
刘备
成都
湖北、湖南大部,与四川

222年
孙权
建业
长江中下游
15.(1)曹操的“壮心”主要指的是统一全国。此诗表达了他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在官渡之战后,统一了北方。主要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注意招纳和提拔贤能;在政治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了基础。21教育网
(3)曹操受到最大挫折就是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失败。究其原因,一是曹操骄傲自满;二是将士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三是孙刘联军采用诸葛亮周瑜的正确战术等等。21cnjy.com
16.分析画面内容,就可以断定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从诸葛亮身后旗上字看,蜀汉国号汉,应是汉丞相才对。曹操身后旗更错,因魏建国时曹操已不存在。魏政权是他儿子曹丕建立的,曹操此时不可能再带兵迎战。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www-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活动: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21教育网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
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总结:
2、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1cnjy.com
3.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21·cn·jy·com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www.21-cn-jy.com
教师总结:
2、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1·c·n·j·y
3.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21·世纪*教育网
官渡之战
4.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看历史剧场:
5.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2-1-c-n-j-y
6.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显示《赤壁之战前曹、孙、刘势力范围图》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 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21*cnjy*com
7.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来源:21cnj*y.co*m】
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出处:21教育名师】
9.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 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版权所有:21教育】
教师分析:由于地区局部因素等影响,在11月份有时也会刮起东南风。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1.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教师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12.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1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21*cnjy*com
三、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