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囫囵吞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个生字。
【教具准备】
录音机、准备花朵形状和花盆形状的卡片,上面写好本课的生字和注音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4、用游戏的方式检查认字情况。
(1)“种花”:花朵形状的卡片上面写有本课要认生字的拼音,花盆形状的卡片上面写有本课要认的生字。21教育网
(2)把花朵与花盆分作两排,打断顺序排列。
(3)请同学把花朵“栽”入相应的花盆中。栽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的奖励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枣:可以借助形象记忆,将两个点想象成枣的模样,,产生联想,记忆该字
梨: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利”表声,“木”表意
馋:字义和吃东西有关,所以有饭字旁,最后两点可以想象成流出的口水
悟: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脾、胃、肚都和人体部位有关,所以是月字旁
嚼、咽:都和“口”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待:左右结构,左边的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咬、接、悟、肚:这四个字要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若:要与“苦”区别记忆
抓:右边不要写成“瓜”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我会读,我会写。
yǒu wù quán měi hòu hé
若( )所( ) 两( )其( ) 前仰( )( )
tūn xì màn
囫囵( )枣 ( )嚼( )咽
2.读拼音,再组词。
yān ( ) hǎo ( )
咽 好
yàn ( ) hào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 检查上节课的词语掌握情况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
1.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重点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
3.问题: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4.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含义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抓住年轻人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进行指导朗读。
5.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三、拓展延伸
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表演故事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深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按原文填空
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热情好客的主人请他吃( )和( ),并告诉年轻人适量吃些梨对( ),吃枣儿对( )。于是年轻人决定吃梨时( ),吃枣时( )。他自以为这个办法( ),可在场的人却笑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1cnjy.com
2.向父母讲述《囫囵吞枣》的故事,并搜集其他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16囫囵吞枣
梨 只嚼不咽
枣 只咽不嚼
【课后反思】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位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由于不思考,不分析主人的话而作出决定,让别人笑话的事。
得:这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这篇课文较长,生字也较多。读起来可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要求学生晚上把课文读5遍,读通顺。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查字典弄明白。不仅让孩子们学会预习的方法,更让学生们体会到预习的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1·cn·jy·com
失:在这节课上,由于我解释得太多,使孩子们阅读的时间不够,可这样不太好理解的课文要是不分析,孩子们就不明白,如果理解了再读,势必时间不够,如何平衡解释与阅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对课堂总体把控能不强的表现。www.21-cn-jy.com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