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涵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
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2学情分析
这首古琴曲属于古代音乐,离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远,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使用实践、古今对比、深入体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体会古代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阳关三叠》片断,体验其情感。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在正式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现代人们是怎样与朋友惜别的?请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生:学生用语言回答或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现(鼓励学生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现)
师:你知道哪些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歌曲?或者说你毕业时会送给你的好朋友一首什么歌?
生:学生可能会回答一些校园歌曲或其他,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毕业歌》、《我的好兄弟》等。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惜别之情的歌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琴歌,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由于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
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
在学唱琴歌以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一件古老的乐器,古琴。琴在我国古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琴艺术代表者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
师:展示古琴图片,介绍古琴知识。
师:播放诗朗诵《阳关三叠》
解析诗词,营造歌曲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歌曲。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歌词
生:齐读
师:这首琴歌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新增了下阕,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送别之情。
师:播放歌曲,并提出相关问题:速度?力度?节奏?
生:聆听歌曲,并分析琴歌的音乐特点,回答问题。
歌曲的第一段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规整,中速中强;第二段加入八度大跳,节奏舒展紧凑,中速,强、减弱。
活动2【讲授】学唱琴歌
(1)老师范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2)教师播放《阳关三叠》录音,学生用“wu”模唱旋律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4)改变歌曲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体会音乐要素对歌曲表达意境的重要作用。
(5)跟伴奏,学生完整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活动3【练习】拓展与延伸
1、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模仿,为后面的创编打基础。
活动4【活动】创新
全班同学分小组编创情景剧《阳关三叠》并推荐小组展示
人物设置:王维
元二
酒保
杨柳
全班同学为展示小组伴唱。
活动5【作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更多的古代音乐,借此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