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0.1 称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0.1 称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22: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动 脑 筋
教学要求
1.学习曹冲遇事善于开动脑筋,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果然”造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2.组织学生讨论曹冲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称  象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①们一同去看象。
段导读:曹操带儿子和官员去看大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句导读:这句话用“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写出了大象又高又大的特点。]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②: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③呢
段导读: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别人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 ”有人说:“得造一杆大秤④,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可是立刻有人反驳⑤:“有了大秤也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又有人说:“把大象宰⑥了,割⑦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句导读:“直摇头”说明曹操不同意官员们提出的方法。]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为了称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了几种称象的方法,但曹操都不满意。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⑧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段导读: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曹操点头微笑。[句导读:“点头微笑”说明曹操对曹冲称象的方法表示满意。]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⑨称⑩出了大象的重量。
段导读: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曹冲动脑筋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①官员:经过任命,具备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
②议论: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发表意见,交换看法。
③重(zhòng):也读chóng。
④秤:衡量轻重的器具。
⑤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
⑥宰:宰杀。
⑦割:切断;截下。
⑧船舷:船的两旁。
⑨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⑩称(chēng):也读chèn。
1.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曹冲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3.有条理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装水的脸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
一 谈话导入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他们都特别想知道这头象到底有多重。
板书课文题目:称象。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一   一船  船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不熟或有错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4.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官员们都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学生甲: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学生乙: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2)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板书:造大秤、宰大象。
(3)提问: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有什么反应 (直摇头。)
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学生甲:一个劲地摇头。
学生乙:不断摇头。曹操觉得官员们的办法不切实际。
2.学习第4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初步感知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
(2)分组合作学习。思考:曹冲称象分几步来完成 用“○”圈出主要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分别说每一步,老师用教具演示。
学生甲:第一步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学生乙:第二步是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
学生丙:第三步是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学生丁:第四步是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4)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然后……再……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名学生当曹冲,介绍称象的过程。
提示其他学生边看课件边听同学的介绍,有不完整或错的地方及时补充。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
(事实与曹冲说的相符。)
(2)用曹冲说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场的官员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甲:曹冲的办法可真好哇!我们怎么没想到。
学生乙:曹冲小小年纪,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了不起!
学生丙:在场的官员们会对曹操说:“丞相,您的儿子真爱动脑筋。”
四 深入探讨
1.曹冲称象的办法到底好在哪儿呢 请学生边听、边看、边想。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学生甲: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用宰大象。
学生乙:切实可行。
2.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他是从哪儿受到启发的
学生甲:曹冲之所以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是因为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积极动脑思考。
学生乙:他认真听官员们想的办法,并从中受到启发。
3.组织学生讨论:从官员们的办法中曹冲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甲:人们提不起大秤就联想到用船代替大秤。
学生乙:宰了大象太可惜就联想用石头代替一块块的象肉。
4.老师小结。
曹冲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实际上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
五 延伸创新
1.启发学生动脑筋: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学生甲: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不用搬的牛、羊等动物。
学生乙:牛、羊等动物不如人好指挥,不如改叫人上船代替石头,很方便。
2.老师总结。
同学们的办法非常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多动脑筋,积极思考,从中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称  象
          官员们           曹冲
                      象上船、画线
造大秤         象上岸、装石头
宰大象         齐线、称石头
                      石头=大象
直摇头  曹操  点头微笑
  1.存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一开始,教师结合学生去动物园参观的经历,设问:“在动物园里,你看到的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引出“象”后让学生把在动物园看到的大象的样子描述出来。在学生对大象的“大”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如果是现在,只要把大象往地磅上一赶,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个七岁的孩子却想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孩子是谁 他又是怎样称象的 我们去课文中找答案。”精彩的导入设计让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同时存疑激趣,达到了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的目的。因此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他们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第4自然段曹冲称象的办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教学:首先范读,找出曹冲说了几句话,哪几句是写称象办法的;接着指名读,看曹冲说的办法有几步;再指名分步说,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然后用塑料盆盛水当河,用小木船当船,用玩具象代替大象,小石子代替石头,演示曹冲称象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赶象上船时,船身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为什么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就不装了 为什么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 最后,让学生想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后,官员们会说些什么,曹操又会怎么说,这样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能力,感受曹冲的聪明与爱动脑筋。
3.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讲完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或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 ”学生的反馈会很好,如有的说把石头换成牛羊等动物,这样就不用搬动那么重的石头了;有的说让人上船代替石头比用牛羊等动物更方便,因为人好指挥。拓展性的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优化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高又大
又白又胖  又大又圆
又瘦又小  又香又甜
(2)读一读,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不断地。说明曹操对这些办法很不赞成。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只有。衬托出曹冲的聪明。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生字卡片。
一 检查复习
1.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鼓励学生用上“先……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1)自由选择学习对象说,互相评价。
(2)指名汇报说。
2.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甲: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学生乙:他是一个注意观察、积极动脑筋的孩子。
学生丙:他是一个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孩子。
二 自主识字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接龙读。第一个同学读得正确,大家跟读;如果读错误,第二个同学帮助纠正。
称象  官员  议论
曹冲  秤杆  立刻
2.分组学习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3.集中交流汇报。
(1)熟字加偏旁:义—议 壮—装 中—冲
学生甲:“义”左边加“讠”,就是“议论”的“议”。“义”作声旁,读音完全相同。
学生乙:“壮”下面加“衣”,就是“装”。
学生丙:“中”左边加“冫”,就是“冲”。
(2)形近字比较:称—秤 至—致 刻—该
学生甲:“称”和“秤”都是禾字旁。“称”右边是“尔”,“秤”右边是“平”。
学生乙:“致”去掉右边的“攵”,就是“至”。
学生丙:“刻”和“该”都有“亥”。一个右边加“刂”,一个左边加“讠”。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巡视。
三 扩词练习
1.分组说说每个生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2.集体交流汇报。
称:称号  称呼  自称  称兄道弟  拍手称快
议:议论  评议  建议  会议  提议  无可非议
  在字词教学上,教师可采用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东西的情景;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时,学生想到了次、歌、吹、欢)等多种识字方法。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了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1.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杆秤  一头大象  一艘大船
一棵树
一条线
一幅画
一座山
一片树叶
一场春雨
2.填表,补充句子。
官员们
一 边
观看,
一 边
议论
妈 妈
看电视,
织毛衣

跑步
听英语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国明朝(cháo)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
徐文长在上学的时候就很聪明。有一次,老师想试一试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 那)个人有办法提着两只盛(chéng)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tiē)(进 )水面的小竹桥,而不把鞋底弄湿 ”
一个学生立刻拎(līn)起两桶水,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màn)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 在)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一试。”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提起桶上的绳(shéng)子,利用水的浮(fú)力,减轻(qīng)了人和桶压在桥上的重力。竹桥没有被水没过,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有湿。大家称赞(zàn)道:“徐文长,你真聪明!”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画“ ”。
(2)给多音字组词。

(3)把文中的“    ”处补充完整。
1.曹操简介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县东),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曹冲简介
曹操之子。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多次向群臣夸赞他,有让他做继承者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3.小故事
曹冲和山鸡
有一年,南方的一个国家献给曹操一只非常美丽的山鸡,这只山鸡会跳舞。可是这只山鸡来到宫殿以后,献鸡的人使用了各种办法想让山鸡跳舞,但是山鸡始终毫无反应。大家都没办法,就把曹冲请来了。
曹冲问献鸡的人:“山鸡最喜欢在什么地方跳舞 ”献鸡的人回答:“在湖边!”曹冲就派人取了一面铜镜过来。山鸡在铜镜前看到了自己美丽的样子,就像在湖边一样,高兴地跳起舞来。山鸡越舞越高兴,不停地在大家面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