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2.1 歌唱二小放牛郎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2.1 歌唱二小放牛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23: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小 英 雄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唱这首歌。
重点难点
1.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2.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①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句导读:这句话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使我们很想知道放牛郎的去向。]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节导读:这节以倒叙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课文的主人公——王二小,通过提问的形式为下文作了铺垫。
九月十六的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②。
山沟里掩护③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节导读:这节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交代了当时的情况。
就在那十分危急④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⑤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叫他带路。
节导读:情况危急的时刻,我们的英雄出现了。
二小顺从⑥地走在前面,[句导读:“顺从”并不是王二小害怕,而是为了诱惑敌人。]
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⑦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声,
敌人才知道是受了骗。
节导读:这节描写了机智勇敢的王二小把敌人引到埋伏圈。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
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地牺牲⑧在山间。
节导读:敌人杀害了王二小,小英雄牺牲了。
干部和老乡得到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鲜血染红蓝天。
段导节:王二小用生命换来了干部和老乡的安全。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⑨。
每一个人都含着悲愤⑩,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节导读:英雄的事迹被人们传扬。





①山坡:山顶与平地间的倾斜面。
②扫荡:扫除涤荡,泛指彻底清除。
③掩护:采取某种方式暗中保护或使不暴露。
④危急:危险而急迫。
⑤迷失: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⑥顺从:顺服,服从。
⑦埋(mái)伏:隐伏起来待机行动(多用于军事方面)。“埋”也读mán。
⑧牺牲:指为了正义或者其他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⑨传(chuán)扬:传播,宣扬。“传”也读zhuàn。
⑩悲愤:悲痛愤怒。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2.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实物投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 知道这是歌唱谁的吗
2.老师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
3.学生汇报:这是歌唱小英雄王二小的。
4.板书课文题目: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 指导看图,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引导学生看实物投影图片,一边看一边想图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弄清楚:
(1)图上画的有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
(2)了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要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
三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的目的。
(2)遇到生字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3)注意读书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情况。
(1)重点检查几个字词的读音。
玩耍:应读成“wán
shuǎ”,注意“耍”字是三拼音节,介母是“u”。
牺牲:注意“牲”字的声母是“sh”,不是“s”。
悲愤:应读成“bēi
fèn”。
(2)同桌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一边用手指给同桌看,一边读给同桌听,提醒同桌跟着读。
(3)找名学生做小老师,帮老师领读生字。
四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提问:王二小到哪儿去了
2.学习第二至第五节。
(1)指名读,思考:王二小到哪儿去了
学生甲:王二小被敌人抓走了。
学生乙: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2)介绍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3)敌人是怎样做的
学生甲: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他们要屠杀我们的机关人员和几千名老乡。
学生乙:敌人抓住了二小叫他带路。
①想象敌人是怎样威逼王二小的。(敌人会恶狠狠地拿枪对着王二小,让他带路。)
②想象王二小当时的神态,他可能在想什么
(王二小很镇定,他在想:好,我就把你们带到我们的埋伏圈。)
③哪句话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找出来读一读。
(二小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出示句子:
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意思不变,一个是“把”字句,一个是“被”字句。)
当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时,你想说什么
(敌人是凶残、狠毒的。王二小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
④讨论: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因为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他如此小的年纪,就有那么大的勇气和智慧来面对这么多敌人,英勇地做出了正义壮举,所以他是英雄。)
(4)带着感情朗读第二至第五节。
3.学习第六、七节。
(1)齐读第六、七节。
(2)二小用鲜血换来了干部和老乡的安全,所以他脸上含着微笑。
(3)用低缓的语气朗读后两节,歌颂二小的感人故事。
五 升华情感,歌唱二小
1.放节选的影片《王二小》。
2.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敌人      小英雄
             扫荡
             抓住顺从
             挑在枪尖
摔死
含着微笑
  1.听觉参与,整体感知课文。导入课文之后,教师随即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哀婉动人的歌声拨动学生的心弦,先作感情的铺垫,而后让学生带着“人们为什么要歌唱二小”这样一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是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梳理,也让学生有了整体感知时代氛围和英雄行为的基础。
2.视觉参与,感知社会背景。因为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文本描述有较大的差距,教师必须利用一些资料使学生获得具体可感的间接经验。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对于“扫荡”一词,学生知之甚少,而这一词又是理解文本、体验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敌人对中国采取“三光”政策的野蛮及残暴的照片。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再提问:看着这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通过图片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有一个悲愤、仇恨的感情基调,为理解二小宁愿牺牲自我,也不出卖后方机关及老乡的英雄行为奠定基础。
3.朗读参与,体验情感“高峰”。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创造,创造学生精神世界未有的东西。而这唯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切身体验才能获得。第四、五两节是情节和感情发展的高潮,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如何让学生体验感情高潮 唯有朗读。教师可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尽情倾泻悲愤之情,感情体验达到高峰。
1.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 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刘胡兰
江姐
董存瑞
邱少云
2.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你最喜欢的英雄的名字和他(她)的伟大壮举及你喜爱他(她)的原因。
英雄:
伟大壮举:

喜爱的原因: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
生字卡片。
一 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 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扫: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彐”。
脑: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
“”。
抓:左右结构。“爪”字加“扌”,就是“抓”。
挑: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兆”。
勇:上下结构。上面是“甬”,下面是“力”。
扬:左右结构。“场”字去掉“土”,换成“扌”,就是“扬”。
三 指导书写
抓:写时注意右边的“爪”字,不要写成“瓜”。
四 扩词练习
学生积极发言。
扫:打扫  扫地  清扫  扫兴
脑:脑袋  大脑  脑瓜  头昏脑涨  摇头晃脑
抓:抓住  抓紧  抓药  抓取
挑:挑战  挑灯  挑拨  挑明
勇:勇气  勇猛  勇士  勇往直前
扬:扬尘  飘扬  表扬  扬眉吐气
  歌唱二小放牛郎






  让学生独立识字,在限定时间内巩固字词。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时,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识字方法,来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限定一定的时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更投入,更专注,效率更高。
1.比一比,再组词。
  
2.想一想词语的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昏头昏脑 没头没脑 虎头虎脑 呆头呆脑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氵:江 沟 河 海  牛:牧 牲 牺 特
4.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
  
5.先读句子,再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我遇到难题不着急(jí),认真动脑子思考。
遇到——
(2)好习惯是靠(kào)天天坚(jiān)持(chí)养成的。
习惯——
王二小简介
王二小(1929~1942),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天,日本侵略者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才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杀害了王二小。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