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儿行千里母担忧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7-02-09 18:2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儿行千里母担忧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能够积极体验京剧唱腔,感受老生行当的特点。主动学习、乐于探究老生行当的演唱,并产生想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听辨、聆听、口传心授等教学手段,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
2.进一步掌握通过口传心授来学习京剧唱腔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跟随伴奏录音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
2.认识京剧的场面,能够听辨其主要伴奏乐器音色。
3.学习简单的京剧表演动作。
2学情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京剧接触不多,知之甚少,加之家族文化氛围、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京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聆听短小京剧片段,模仿演唱一到两个乐句,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的唱腔特点,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所欣赏京剧片段的剧情,引起学生聆听欲望及学唱京剧的兴趣。通过聆听、模唱、表演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知京剧唱腔特点,培养学生逐步喜爱京剧艺术的内心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有韵味地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并通过学唱了解京剧的唱腔、板式、咬字。
教学难点:《儿行千里母担忧》片段较长,演唱较难及对其韵味的把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儿行千里母担忧》
教师播放以《三家店》剧照为背景的京剧曲牌【万年欢】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全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京剧中的角色叫行当。请欣赏几段京剧唱腔,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判断一下这几段唱腔分属于哪个行当。
活动2【讲授】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
1.剧情以及人物介绍
(1)《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京剧《三家店》中秦琼的一段唱腔,讲述的是秦琼自二贤庄回家途中,投宿皂角林,被疑为响马,争斗中,失手伤人,发配登州,路途中思念亲人与亲朋好友所唱。
(2)秦琼,字叔宝。唐初著名大将,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
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
(1)欣赏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前半段,并注意:有哪些字母的发音和平时说话不一样?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2)师生共同找出唱段中的“上口字”。
(3)老师带领学生读准标注了拼音的字。
(4)全体完整朗读唱词。
(5)发声练习
A.练习波浪音:请学生坐好,保持身体正直,伸出右手,手心朝下,做波浪的动作,用“yi”和“a”做母音进行练习。
B.螺旋音:请学生伸出右手,指尖朝下,做螺旋上升的动作,跟着教师一起练习“yi……”“a……”
(6)
分乐句学唱
学唱第一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上口字“街”“声”“朋”“听”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将”。
学唱第二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
“我”“登”“争”。
学唱第三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上口字“街”“声”“朋”“听”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将”。
(7)跟伴奏完整演唱
第一遍:唱准字,找对每乐句的气口
第二遍:唱对味,找到京剧的感觉。
第三遍:拍板眼,体会流水的特色。
3.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并注意:有哪些字的发音和平时说话不一样?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1)欣赏《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并注意:有哪些字的发音和平时说话不一样?
(2)师生共同总结:
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
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
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
舍不得老娘(呃)白了头。
娘生儿连心肉,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想娘身难叩首,
娘想儿来泪双流。
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
叫一声解差把店投。
(3)教师带领学生读准标注了拼音的字。
(4)全体完整朗读唱词。
(5)后半段唱词讲解。
①从情感上分析:三个“舍不得”和一个“实难舍”道出了秦琼对邻里、朋友、亲人的思念之情,它们的力度是渐强,在唱到“舍不得老娘白了头”时,情感上除了思念之外内心更加深沉,声音更加低沉,以表现儿子思念母亲、希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深厚情感。
②从唱腔上分析:首先还是要注意字的发音问题,字正腔圆是不变的真理,在
此基础上要唱准板眼、注意行腔的力度与速度变化。
③从表演上分析:秦琼是在发配途中演唱的这段唱腔,所有的身段表演都是带着锁链进行的,这样会更符合剧情的需要。
(6)分乐句学唱
①学唱第一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尖字“情”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恩”。
②学唱第二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街”“我”“朋”。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白”唱成“伯”。
③学唱第三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
上口字“生”“行”尖字“心”“千”。
④学唱第四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
上口字“泪”、尖字“想”。
⑤学唱第五乐句
第一遍:整体跟教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
上口字“声”、“日”。
⑥跟伴奏完整演唱后半段
第一遍:唱准字,找对每乐句的气口。
第二遍:唱对味,找到京剧的感觉。
第三遍:跟伴奏,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4.完整演唱全曲
活动3【活动】介绍京剧场面
京剧的伴奏和我们歌唱时的伴奏是不一样的,首先京剧伴奏叫“场面”,戏曲乐队中管弦乐部分叫作“文场”,打击乐部分叫作“武场”,其次是它的伴奏乐器也非常有特色。
1.文场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
2.武场伴奏乐器:板鼓、大锣、小锣、铙钹
3.师生交流:在京剧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其中,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
活动4【练习】练习锣鼓经
1.聆听京剧锣鼓经【大锣住头】
(1)教师提问:听一听资料中的锣鼓点,并试着念出来。
(2)师生交流:这是京剧的锣鼓经之一【大锣住头】
(3)【大锣住头】念法:2/4大台
仓才
仓一
(4)听录音跟读锣鼓经。边朗读边打节奏,然后再按乐器分组实践操作。
第一遍打节奏并朗读
第二遍全体同学分成四组合作打节奏并朗读
第三遍复习巩固
2.学习简单的身段动作
①欣赏“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叫一声解差把店投。”的身段表演,试着模仿表演者的身段动作。
②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身段动作。
五、反馈与小结
1.跟伴奏音响演唱《儿行千里母担忧》。
2.最后一个乐句加表演动作演唱。
3.师生交流学习感受
活动5【作业】多彩的京剧
京剧的唱腔丰富多彩,流派众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只是抛砖引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听一听《甘露寺》《大探二》《龙凤呈祥》《伍子胥》等经典剧目,有很多名家的演唱脍炙人口,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