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藏于
杭州博物馆的《剩山图》
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
画是如此
人何以堪
日月潭
阿里山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本是同根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往事
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945:抗日战争胜利,收回台湾。
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台湾的历史
郑
1943年开罗会议
《开罗宣言》
材料: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
内战失利
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5年
台湾民众
欢迎祖国军队进驻台湾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造成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两岸的僵局: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
炮击金门
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打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由于中国海空军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能力渡海作战,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大陆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更低,导致台湾问题一拖再拖,直至今天一直没有解决。台湾又实行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进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
二、慈母手中线——大陆对台湾的政策
材料:1989年东欧巨变,立陶宛这个掌握前苏联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苏联海洋命运的国家宣布独立了,戈尔巴乔夫没有加以制止,从而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台湾很像中国的立陶宛,失去台湾的中国会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
…
——西陆东方军事西陆网
思考:一旦台湾独立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上去思考。)
从政治上看,中国有三大独立势力分别是台湾、新疆和西藏,如果允许台湾独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中国会四分五裂甚至亡国。
从经济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海外市场,我国的海上运输大多要走台湾海峡,一旦台湾独立,我们经济命脉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从军事上看,美国为了围堵中国,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组建了“第一岛链”,一旦台湾独立必定会依靠美国,那么,中国海军将失去进出太平洋的出口,战争一旦爆发,敌人也会以台湾为据点进攻大陆。
从国际上看,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允许台湾独立会损害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台湾是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它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通道。它是中国大陆的前沿哨所、战略中枢。它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看来我们不但不能失去台湾而且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为了守卫这座宝岛,中央人民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呢?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完成下列表格
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调整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调整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建议
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武力解放
到50年代又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呢?通过下面材料关于美国内战的介绍,思考:如果武力解放台湾,会有哪些危害?
材料: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争。北方的军事死亡人数几乎达到26万人,而南方军也达25万人之多。死亡人数如此之巨,反映了使用新型武器的结果。另外还大约30万人死于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感染和恶劣的医疗。
——环球网《图说世界》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党不断改变对台方针。为了和平统一台湾,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势不两立、水火不容”。那么
“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行吗?大家怎么看待这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并存呢?
利于民族统一大业
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阅读材料,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成功发展,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
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100分为满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项个别范畴中,香港在其中4个范畴均列首位,包括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
——《亚洲华尔街日报》2007年1月16日
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建议。江泽民讲话的核心思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三、游子思乡情——海峡两岸的交往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以及对祖国分离、有家不能回的悲伤之情。这说明海峡两岸都期盼着“祖国统一”。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哪些交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页,结合下列表格的提示完成。)
密切两岸关系的事件
1987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1979年全国人大向台湾同胞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两岸之间紧张对峙的局面开始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允许台湾居民可以回大陆探亲,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海峡两岸隔绝38年的局面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失散38年的亲人开始团聚,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开始上演。
不断发展的两岸关系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学会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
加强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不断发展的两岸关系
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海基会董事长
辜振甫
海协会会长
汪道涵
两岸僵局的打破
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两岸关系再次迈出重要性一步
日益密切的两岸交往—人员往来
分离52年母女团聚
09年海协会、海基会
南京举办台商座谈会
海峡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1979年为0.77亿美元,1992年至1995年达到560多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到4957亿美元。
日益密切的两岸交往—经济合作
两岸合拍的电视剧
日益密切的两岸交往—文化交流
5˙12地震后
台湾红十字救援队进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展开搜救
大陆—援助台湾
2009年8月台湾台风莫拉克袭击
深圳海关验放首批援台物资
四川各界
捐助台湾灾区
“台风”无情
人有情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近几年来政治上的坚冰也开始融化,国共两党时隔60年再次握手,两岸向着统一又迈出了一大步。
05-08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吴伯雄访问大陆
2002年陈水扁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
1999年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宣扬“两国论”
“台独”
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做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
国际反华势力
面对这些恶势力的卑劣行径,中国人民要认清楚它们的真面目,不能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我们要充分做好准备,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诺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
和平天使:团团圆圆
达标训练:
1.“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
)
A台湾的根本利益
B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
C大陆的根本利益
D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成功运用于:(
)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威海卫
3.
“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
)问题提出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课题: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香港和澳门回归》一课的延续,两课都建构于“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都围绕着祖国统一的问题展开。台湾对于华夏儿女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是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当今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党和政府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标准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的交往概况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这一史实,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看过电影《富春山居图》吗?
展示:《富春山居图》
教师: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特工同日本黑帮以及英国大盗三方之间为了保护和争抢辗转流失、历经磨难的中国元代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发生的夺宝故事。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79岁完成“富春山居图”后不久就辞世,数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如今画作一半在杭州博物馆,一半在台北故宫;我们盼望着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交往取得了哪些进步,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由《富春山居图》导入,直接调动了学生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激起学生急切了解两岸关系的愿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本是同根生——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教师:一提到台湾,我们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学生:宝岛台湾
展示: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宝岛台湾”都了解哪些信息?
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简单介绍。
展示:台湾图片
日月潭
阿里山
教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台湾与大陆几次分分离离,你能简介这段历史吗?
学生: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台湾)。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3.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
5、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6、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不仅中国历史有充足的史料可以证明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而且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认同。
展示:
1943年开罗会议
《开罗宣言》
材料: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
教师:以上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呢?
学生: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教师: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港澳的分离是由殖民侵略造成的,属于外交问题;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
教师:台湾与祖国分离后,两岸关系非常紧张,为了能解放台湾,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着手准备渡海作战。蒋介石也不甘心失败开始依靠美国的援助企图反攻大陆,海峡局势几度紧张。
展示: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轰击金门,仅2小时内,就有4.5万多发炮弹密集倾泻到金门岛,炮战持续64天。这场战争后来演变成象征性战役。逢年过节都停炮三天,再往后一般炮弹里又只装宣传品。金门方面也照此办理,开炮就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炮战”,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教师:由于中国海空军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能力渡海作战,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大陆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更低,导致台湾问题一拖再拖,直至今天一直没有解决。台湾又实行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进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
(设计意图: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多讲些史实,少填鸭些结论,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探究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可信度,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突破难点。)
过渡:现在海峡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不仅如此,台独分子仍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能不能舍弃台湾允许其独立呢?
二、慈母手中线——大陆对台湾的政策
教师:下面同学们结合立陶宛独立的后果,小组讨论:一旦台湾独立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上去思考。)
展示:
材料:1989年东欧巨变,立陶宛这个掌握前苏联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苏联海洋命运的国家宣布独立了,戈尔巴乔夫没有加以制止,从而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台湾很像中国的立陶宛,失去台湾的中国会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
…
——西陆东方军事西陆网
学生:如果允许台湾独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中国会有分裂的危险。
学生:中国是个经济大国,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海外市场,我国的海上运输大多要走台湾海峡,一旦台湾独立,我们经济命脉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学生: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允许台湾独立会损害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展示:
教师:从军事上看,美国为了围堵中国,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组建了“第一岛链”,一旦台湾独立必定会依靠美国,那么,中国海军将失去进出太平洋的出口,战争一旦爆发,敌人也会以台湾为据点进攻大陆。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台湾是中国大陆架东南部最大的岛屿,台湾是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它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通道。它是中国大陆的前沿哨所、战略中枢。它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看来我们不但不能失去台湾而且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材料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台湾对中国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完整认识。)
教师:为了守卫这座宝岛,中央人民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呢?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完成下列表格
展示:
时间
领导人
对台政策
建国初期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格
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明确提出的“解放台湾的政策”是靠什么方式来实现吗?
学生:靠武力解决。
教师:到50年代又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呢?
展示:
材料: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争。北方的军事死亡人数几乎达到26万人,而南方军也达25万人之多。死亡人数如此之巨,反映了使用新型武器的结果。另外还大约30万人死于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感染和恶劣的医疗。
——环球网《图说世界》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关于美国内战的介绍,思考:如果武力解放台湾,会有哪些危害?
学生:势必会造成海峡两岸的两败俱伤,给中华民族带来惨重损失。
(设计说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突破难点。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师都从正面予以评价,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继续学习。)
教师: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党不断改变对台方针。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那么
“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行吗?
展示:
材料:
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100分为满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项个别范畴中,香港在其中4个范畴均列首位,包括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
——《亚洲华尔街日报》2007年1月16日
教师:阅读上述材料,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成功发展,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借鉴意义?
学生:通过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
教师: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台海局势的不断变化,江泽民主席继续发展完善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提出了“八项主张”,你认为其中哪一项最重要最关键?
学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江泽民总书记的八项主张全面、细致的阐述了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于是八项主张成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后来胡锦涛总书记为了能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国家统一大局,200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反国家分裂法》。
过渡: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促回归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几十年来为实现统一,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变化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摆出大量史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的参与与总结也可以很好地整合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落实所学知识,强化重点。)
三、游子思乡情——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师:
1949年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老去,他们对大陆、对家乡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通过一首诗歌体会一下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的情感。
展示: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未来啊,
乡愁是一座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教师:从这首诗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以及对祖国分离、有家不能回的悲伤之情。
教师:是的,确实是一种悲伤和期盼之情,这说明海峡两岸都期盼着“祖国统一”。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哪些交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页,结合下列表格的提示完成。
展示:
密切两岸关系的事件
1987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海峡两岸之间的交往,清晰的呈现了海峡两岸人民为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能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示:政治上,
1、1979年全国人大向台湾同胞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两岸之间紧张对峙的局面开始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允许台湾居民可以回大陆探亲,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海峡两岸隔绝38年的局面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失散38年的亲人开始团聚,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开始上演。
母子相见
母女重逢
教师: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人员接触的增多,两岸交流日益增多,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也成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两岸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两岸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展示:2、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指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展示:3、“汪辜会谈”
教师:这次汪辜会谈非常成功,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了协议,就两岸开展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此后两岸人员往来以
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很多海峡两岸共同拍摄的电视剧在两岸热播,台湾地区的影视明星开始被大陆青少年所熟悉,台湾商品也走进了大陆人民的生活。
展示:经济上,
海峡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1979年为0.77亿美元,1992年至1995年达到560多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到4957亿美元。
展示:文化上,
还珠格格
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
教师:随着两岸交流、经济发展的日益密切,两岸近几年来政治上的坚冰也开始融化,国共两党时隔60年再次握手,两岸向着统一又迈出了一大步。
展示:
05-08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吴伯雄访问大陆
教师: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处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设计说明: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材料、图片等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加深学生理解。)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的今天,还有哪些势力在阻碍我们的统一大业?
学生:台独势力。
学生:国际反华势力。
教师:面对这些恶势力的卑劣行径,中国人民要认清楚它们的真面目,不能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我们要充分做好准备,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诺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教师: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统一呢?为什么?
学生:能实现统一,因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
学生: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学生: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
学生:国际社会公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教师: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不仅要好好学习,也要有心系天下我的觉悟,为促进海峡两岸最终走向统一,你认为应如何实现两岸统一?请你为两岸统一出谋划策。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008年12月23日,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
抵达台北,寄予了两岸人民的美好祝福。望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家!
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维护:
(
)
A台湾的根本利益
B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
C大陆的根本利益
D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成功运用于:(
)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威海卫
3.
“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
)问题提出的。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本是同根生——大陆与台湾的分离
二、慈母手中线——大陆对台湾的政策
三、游子思乡情——海峡两岸的交往
右、汪道涵。
左、辜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