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能提供录像课)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
二、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概况,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分析理解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观?
学生:钓鱼岛
教师:对,这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钓鱼岛!
展示:一组图片
中日舰船齐头并进巡视钓鱼岛
教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神圣的领土,但是近些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上述图片展示的是中国的海监船巡航钓鱼岛的情形,但是每张图片中都有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与中国的海监船齐头并进,日本为何如此胆大妄为、信心满满的与中国抗衡!?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从此以后日本便信心大增,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日本始终认为在军事上尤其是海军力量上强于中国。今年又是甲午年,两个甲子前的那场战争,是留在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深刻影响了中国120年来的历史命运。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奇耻大辱,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12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 中日局变——析背景
展示:漫画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与清王朝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幅漫画材料,描述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有何变化?
学生:明治维新前,日本与清王朝都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列强一起侵略清王朝。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漫画降低学生理解背景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背景。)
教师: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展示:
材料一: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大陆政策
材料二:日本侵华图谋由来已久,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丰臣秀吉假道朝鲜入侵中国,甲午战争时,日本大力宣传丰臣秀吉就是明证。
——戚其章《走近甲午》
教师: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日本发动战争是不是偶然的?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蓄谋已久、称霸世界。
展示:图片
正在进入旅顺港大船坞的“定远”舰
教师:欲说甲午海战,必然要提到北洋舰队——这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北洋舰队由李鸿章操办,负责拱卫京师,装备精良,其中购买自德国的两艘铁甲舰最为有名,这就是“定远”、“镇远”。 在那个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战列舰出现之前,“定远”级的铁甲舰一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相当于今天的航母。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这两艘铁甲舰其吨位属于大型的一等铁甲舰,其先进程度无愧于当时亚洲第一巨舰的盛赞。
补充: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说:后来“定远”、“镇远”二舰参加了出访邻国,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自此之后日本便下定决心以“定”、“镇”二舰为假想敌。为与清国水师一决雌雄,日本全国捐款,购买军舰。日本小孩玩起"击沉定远号"游戏,日本天皇亲下诏书,改一日三餐为一餐,几个饭团蘸酱。日本水兵杀气腾腾,上下一心消灭对手。随着日本海军羽翼丰满,遂派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人密谋利用朝鲜内乱派兵登陆朝鲜,寻衅清兵,欲与大清开战。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清政府:慈禧太后也在发愁,看着御膳房呈上的108道菜,竟然没法下筷子;定远及镇远二舰也有缺点——火炮射速太低(原本用作更换主炮的经费被皇室转作修建颐和园等其它用途),弹药亦不足;北洋水师训练废弛。北洋水师军纪松懈,为所欲为,更有甚者贪污购炮弹公款以石头充之。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守旧派势力巨大。
归纳: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差距:日本的大陆政策目的是要称霸世界,对于战争是蓄谋已久;而清政府则是军备废弛毫无防范,统治日趋腐朽。
尽管清政府腐败不堪,然而不屈的中国军民却演绎了一场感天动地的英雄悲歌。
第二篇 甲午风云——谈过程
1、战争的概况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教师:战争的进程正如日本所愿,甲午战争爆发了。同学们可以依据示意图再结合教材P16-17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战争爆发的时间?
(2)战争名称的由来?
(3)甲午中日战争由那三场主要的战役组成?
学生:1894年9月;1894年农历是甲午年;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大家认为在这三场战役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民族英雄邓世昌、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三场主要战役
(1)黄海大战
展示:图片
邓世昌 电影《甲午风云》
教师: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其他北洋水师官兵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光绪帝曾为邓世昌写下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黄海大战中,虽然北洋水师仓促应战,损失了一些战舰,但主力尚存,而日舰也有四艘受重创,并迫使日舰首先退出战场,双方并没有分出胜负。关键是战后李鸿章一味的“保船避战”,让北洋舰队彻底失去了主动权和制海权。致使日军更加肆无忌惮,海陆并进,很快攻占了辽东半岛。
(2)辽东战役
展示:图片、材料
旅顺大屠杀图片
材料:日军“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全城约有两万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教师:从图片和资料中,我们能看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性。西方报刊对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是这样评论的:“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3)威海卫战役
展示:图片、材料
绘图:威海卫失陷
材料: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绝。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然后吞鸦片自尽。广大爱国官兵先后八次击退敌舰。
教师:威海卫战役的结果?
学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三篇 屈服求安——论影响
1、签订《马关条约》
展示: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教师: 1895年,李鸿章赴日本议和,并签下了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什么说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一起来看它的内容。
学生: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展示:列表对比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不同点
割地
香港岛
辽、澎、台及其附属岛屿
增多
赔款
2100万元
2亿两,另3000万两赎辽费
增加
开口
五口通商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深入
其它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新增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学生:(1)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2)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制中国的经济。
(3)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扩张东北的威胁,于是纠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本又从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俄、法、德三国为什么突然对中国这么好?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三国干涉还辽”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开始!
3、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展示:
教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清政府的投降卖国。台湾人民发誓,誓死守卫台湾。在日本进攻和奴役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被日本奴役长达50年的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篇 居安思危——议镜鉴
展示:一组图片。
2014年中国人民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教师:今年又逢甲午,国际风云变幻,东海波诡浪谲,日本右翼势力围绕钓鱼岛问题屡屡制造事端,企图通过修宪扩大集体自卫权,建立所谓正常国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倾向明显。这就使120年前那场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战争,再次勾起我们沉痛的回忆。但今天的甲午已不是两个甲子前的甲午,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殇思:
1、大国输给小国,根源何在?甲午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输给“蕞尔小邦”的特例,它不符合常规,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这其中,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走向鼎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走向衰落的封建主义农耕文明的胜利,这次战争,中日角力,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搏杀,也取决于战前的准备,还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较量。
2、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战事之败败在军,军队之败败于国。国家战略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的国情、国家战略、战备、向心力和军费投入都有很大的差别。仅举一例:清政府原本打算购买英国在世界上活力最强、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因经费短缺被日本买去,这艘被日本命名为“吉野”号的战舰最终成为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克星。
3、甲午战败教训惨痛:国殇伤在政体,体制落后必然挨打;战败败在贪腐,腐败不除未战先败;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强不成强国;强军必须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强军重在军魂,无勇之军散沙一盘;强军必强装备,数量质量缺一不可;强军不可松懈,有备才能无患;技术决定战术,剑不如人法要过人;“止戈为武” ,敢战方能言和。
4、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淘到现代化的第一桶金,还尝到了“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患上了一种“胜利病”,什么仗都敢打,什么国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战争后的旅程,就像是一场奔丧的过程。直到牺牲了上千万军民,挨了两颗原子弹,输得一干二净。种未灭,国已亡,至今还是个非正常国家。岛民善冒险,总是搞突然袭击。韩国学者李御宁指出:“袭击珍珠港的念头,来自刹那间一击取胜的剑道和相扑,但那场地太大了。每当把盆景树木要移植到广阔的平原时,日本总是犯大错误。”
当下的日本又是如此。
5、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
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
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
告诫世界:须共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今天,我们走进甲午,是为了更好地走出甲午。如果日本军国主义胆敢再次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否做好了再打一场“甲午战争”的准备?如果再打一场“甲午战争”,我们是否能以决战决胜、决战到底的勇气和能力打赢战争?我们反思历史,在于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材料: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今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2)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测验题目二:
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篇 中日局变——析背景
第二篇 甲午风云——探过程
第三篇 屈辱求安——论影响
第四篇 居安思危——议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