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14: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第一本书》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磨磨蹭蹭( ) 马鬃( ) 搀和( ) 调教( )
泪水盈眶( ) 掺( ) 脊( )背 枉( )读
2. 下列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泪水盈眶??奥密?????B.轰堂大笑??脊背
C.翻来复去??愁苦?????D.修修补补??凄惨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 ,现当代著名 。原名 ,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 、诗歌 、诗集 等。
4.理解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然后仿写句子。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
5.修改病句。
(1)我的课本哪里还不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2)在学校举行的篮球决赛中,一班和二班的运动员争夺冠亚军。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21cnjy.com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关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21·世纪*教育网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1、通过画线句子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二)课外阅读。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2-1-c-n-j-y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21*cnjy*com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来源:21cnj*y.co*m】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版权所有:21教育】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www-2-1-cnjy-com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21·cn·jy·com
2.请你画出第③段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字音、字形
1. mó mó cèng cèng zōng chān tiáo
yíng kuàng cān jǐ wǎng
2. D
解析:A. 密应为秘;B.轰应为哄;C. 复应为覆。
3. 牛汉 诗人 史成汉 《智慧的悲哀》、《鄂尔多斯草原》、《彩色的生活》 《尝试集》21教育网
4.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天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滴水的大海。
解析:仿写时注意句式和修辞手法,原句整体上上排比,每一个小句子将没有一本书的家比喻成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只鸟的树林,突出书的重要作用,我们仿写时也应该模仿这种句式和修辞手法。www.21-cn-jy.com
5.修改病句。
(1)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解析:本句是否定词使用错误,“哪里还不”表达的是哪里都的意思,结合上下语句,知道应该是表达我的课本不像本书,所以应该去掉“不”。【出处:21教育名师】
(2)在学校举行的篮球决赛中,一班和二班的运动员争夺冠军。
解析:本句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为是两个班进行决赛,所以都会争夺冠军,不用争夺亚军的,可以将“亚”去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 温和、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
解析:本题是理解人物形象,我们结合画线句子的描写进行分析,“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这句话写出了父亲看到我的课本损坏后,只是反复看,没有生气,看出父亲温和。“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这句话写出了父亲了解我帮助元贞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为苦难的生活而叹气,赞赏元贞,可以看出父亲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21*cnjy*com
2.为下文父亲为我们修补好两本课本做铺垫。
解析:本题是理解重点语句的作用,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通过下文父亲为我们修补好两本课本可以看出,这句话是为下文做铺垫。
3. 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可以看出当时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所以,对于元贞来说,那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解析:本题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可以看出当时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二)课外阅读。
1. 运用比喻手法,将记忆深处“声音”比喻成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形象地写出了记忆深处“声音”渺远、新鲜、难忘等特点。
解析:我们首先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个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深处“声音” 比喻成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可以看出这声音渺远、新鲜,“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看出这声音难忘。
2. 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
作用:一步一步勾画出一个冬天傍晚的景象,为祖母呼唤声的出现铺垫一种寒冷而又黑暗的氛围,衬托出祖母温情与慈爱。2·1·c·n·j·y
解析:本题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一般是营造某种氛围,衬托某种心情。结合下文祖母呼唤我的情形和本文对祖母呼唤的赞美、思念,可以看出这儿的环境描写是为祖母呼唤声的出现铺垫一种寒冷而又黑暗的氛围,衬托出祖母温情与慈爱。
3. 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收纵自如;②照应标题,具体呈现祖母“呼唤”的内容;③标明文章层次,由回忆转到现实,完成立意升华;④突出文章的中心意象,形象化概括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是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分析关键语句的作用时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第二段,一次在文章的最后,所以是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另一方面文章题目是《祖母的呼唤》,这句话照应标题,具体呈现祖母“呼唤”的内容。从内容上看,“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是祖母呼唤的一个象征,表现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