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19:3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6

血肉筑长城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叙述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战例和抗战的胜利。抗战是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这条主线索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1.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台儿庄战役。
2.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国歌》,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学生齐唱。
教师: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民族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灾难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去感受那条血筑的长城。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
教师:同学们,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当敌人可以用坦克、平射炮大举进攻我国领土和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仅仅是我们的血肉之驱,而在这血与肉的搏斗战中,又以我们课本上的这几次战役为典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经历一下这几次战役。
1、平型关大捷
播放:“平型关大捷”视频
展示: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归纳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部队名称
主要战绩
意义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
山西太原附近


军一一五师
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教师:平型关大捷作为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教师: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进攻徐州,打响台儿庄战役。
2、台儿庄战役
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
展示:
老兵鲍鸿海讲述:1938年3月末,所在部队接到的命令是:火速增援台儿庄。4月3日,台儿庄三分之二的部分已被日军占据,守军在台儿庄南关死拼不退,总司令孙连仲直接给李宗仁电话说:“第二集团军伤亡十分之七,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李宗仁的回答是:“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鲍鸿海清楚地记得,孙连仲当时给各师下达的命令是:“死守台儿庄,台儿庄在你在,台儿庄不在你不在!”“那时候用人,后勤部队都用上了,连送饭的、炊事班的、通讯班的这些人都用上了。”鲍鸿海回忆道。死守最后一点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再次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坚决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有谁敢退过运河,杀无赦!”
该日黄昏,猛攻数日的日军也已经筋疲力尽,暂时停止进攻,休整部队。被炮火声淹没了数日的台儿庄终于安静下来了。午夜时分,日军阵地突然传来一阵阵喊杀声。500个敢死队队员背着大刀,每人配备了两个手榴弹,连枪都没带就冲进敌营,经过激烈的拼杀,他们最终将东门桥夺了回来。“逐街逐屋的拉锯战,胶着状态了,他的大炮不能打,飞机不能炸,坦克车也用不上,这时候他优越的威力用不上了,可是我们大刀片可派上用场了,一声喊杀,劲儿可大了,都砍头啊。”回忆到这,鲍鸿海老人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台儿庄。
——摘自《我的抗战》
学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经历者的娓娓道来,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当时的中国军民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钢枪铁炮,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教师:台儿庄战役的结果怎样?
学生: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展示: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的回忆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士气。
展示:
(学生完成表格)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员
主要战绩
意义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
山东台儿庄
李宗仁
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教师:除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也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不断的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百团大战是共产党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代表性战役。
3、百团大战
展示:
日本军队在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广阔,占领区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处于战略要求,日本放弃了以国民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转而以抗日根据地为目标,进而巩固已有占领区。因此自1938年秋日本便开始大规模的政治诱降,希与国民政府议和。而汪精卫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展开受到争议的叛国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悲观、失望和投降妥协的思想弥漫在国民党统治区。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在日本在华主要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自《中国近代史史料汇编》
教师:请同学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日军对华北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
学生: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师: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学生: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展示:
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战役时间
战役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教师: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百团大战的战绩怎么样?
学生:
百团大战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教师:
它的战绩如此显著,那它对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
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设计意图:理解百团大战的意义,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展示:学生完成表格
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主要战绩
意义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
华北
彭德怀
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据点近3000个,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教师:学习了抗日战争时期三次重要战役,你有何感想?
学生:“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的。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的长城。
教师:经过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在1945年,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七大。
二、中共“七大”的召开
展示:
材料一
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陷入困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抵抗,1944年到1945年初,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学生:抗战胜利前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
展示:
材料一
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材料二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对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教师:中共七大主要解决哪两个问题?
学生:中共七大主要解决如何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教师:材料二中中共指明的“光明的前途”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中共指明的“光明的前途”是指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总结:中共七大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不把会议的相关信息硬塞给学生,而是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过渡:中共七大召开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迅速接近尾声。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播放:日本战败投降的视频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促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事件有哪些?
学生: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⑵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⑶中国抗日军民展开大规模反攻。
教师:被日本侵略了的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是在哪一年什么条约上被日本割占的?离开了祖国多久呢?
学生:50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展示: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屈原
——
指日本屈服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蒋干——蒋介石政府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结果。
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
毛遂——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的结果。
共工——共产
党、国民党、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归纳: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⑴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⑵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⑶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美国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教师: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总结: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⑵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⑶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受了空前灾难考验和战火的洗礼,用血肉之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60年来,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神六飞天、嫦娥奔月。我们再不希望用血肉筑长城,我们要建设钢铁长城来保卫我们的国家,让我们一起唱响最初诞生于抗战时期,而今天已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播放:
歌曲《国歌》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对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1)以上材料是谁在所作的什么报告中阐述的内容
(2)这个报告是哪次会议通过的 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召开的
(3)此次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这次大会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二、中共“七大”的召开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教学反思
本课总体设计上我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在导入时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结束时再次播放《国歌》让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声音资料和图片,使教材内容由枯燥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我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出发点,在情感教育中引发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促其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树立起为之奋发学习的决心,将爱国之情不断转化为爱国的行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收集资料,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流程,才能激发学生更真实的情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而这些只依靠简单的说教是根本无法取得和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