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6课
难忘九一八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形成学生的大局观、民族利益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教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心里很难受。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九一八变成了一个悲惨的时刻,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而只能到处流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九一八事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教师:抗日歌曲《新编九一八小调》形象地再现了这段历史。
展示:
新编“九一八”小调
(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教师:“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展示: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他把主要兵力用于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蒋介石把主要兵力用于围剿共产党。
展示:
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
次序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第一次
1930年
10万
第二次
1931年
20万
第三次
1931年
30万
第四次
1932年
50万
第五次
1933—1934年
100万
教师:蒋介石把枪口对准了共产党领导了人民武装力量,而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但东北人民却不甘做亡国奴,奋起抗争。
展示:
新编“九一八”小调(二)
九月十八又来临,东北各地起了义勇军。
铲除卖国贼,打倒日本兵。
攻城夺地杀敌人,游击战争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这些“铁的义勇军”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学生:抗日义勇军是由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的。
教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守军与日军展开的第一次激烈的战斗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这悲壮的一幕。
学生:讲述嫩江大桥之战及马占山的英雄事迹。
教师:除了这些“铁的义勇军”,东北还有什么抗日力量?
学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展示:
教师:这就是杨靖宇,哪位同学给我们讲一讲杨靖宇的故事?
学生:讲述杨靖宇的故事。
教师: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因此,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了。
展示:
教师:我们不能忘记九一八,不仅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的国耻,还记录了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加剧,中国会走向何方?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日军在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签订《何梅协定》,打开了入侵华北的门户。之后,日本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展示:
教师: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北平学生走向街头,发动了“一二·九运动”,《义勇军进行曲》,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出来。
展示: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
9日,百代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风云儿女》。随着唱片和电影的宣传,《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它一诞生,迅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共产党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打动了在西北奉命剿共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他们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学生: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展示:
正当蒋介石调兵遣将包围陕北,准备彻底消灭红军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西北军广大官兵,却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1936年4月间,张学良亲自到洛川与周恩来秘密会见,赞成共产党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主张。张学良听说红军缺衣少食,慷慨解囊相助。当时红军没有棉衣过冬,张学良命令他在西安、咸阳的被服厂为红军赶制棉衣送去。他还通过前方的王以哲军长,几次向红军输送大笔银元,为穷困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刘统《历史的选择》
教师:张学良、杨虎城的做法让蒋介石大为恼火,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展示:
张学良、杨虎城劝说蒋介石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蒋介石一到西安,就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训话:“我们眼前的敌人是共产党,日本人离我们很远,我们打仗要先近后远;如果远近不分,或者是先远后近,那便是先后倒置,一定失败,便不是革命。无论如何,我们此刻必须讨伐共产党。”
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轮流向蒋介石进谏。但蒋介石毫不动心,大声呵斥张学良:“你们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改变剿共的政策!”杨虎城对蒋介石说:看国内形势,人心是趋于抗日的,对红军的事,可以商量办,宜用政治方法解决,不宜再对红军用兵。蒋介石对杨虎城说:“要知道,我们和共产党势不两立。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
——刘统《历史的选择》
教师:张、杨被蒋介石逼进了死胡同:打内战,人心不附,他们就是千古罪人;不打内战,蒋介石绝对饶不过他们。张、杨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学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展示:
教师:西安事变发生后,举国哗然。事情如何发展,不外两点:杀蒋和放蒋。那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主张。
展示:
12月24日晚上,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见蒋介石。
周对蒋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
蒋叹口气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蒋向周当面重申了他的许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夫妇乘飞机离开西安去南京。登机前蒋介石对张、杨说:“今日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日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不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亦应承认。”
——刘统《历史的选择》
教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
学生: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实现了从“安内”到“攘外”的转折,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起抗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却命运坎坷,杨虎城惨遭杀害,张学良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
展示:
时隔六十多年后,当记者采访唯一健在的当事人张学良时,他不肯多说,明确表示的只有一点: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就不会有西安事变,他也不会如此坎坷一生。
——刘统《历史的选择》
教师: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材料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1)上述密电的时间应为何时?当时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什么事件?
(2)这个命令给东北造成什么恶果?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教学反思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还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设计更为清晰、明了:一是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二十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样处理线索明晰,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歌曲的应用。导入部分通过播放《松花江上》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是东北三省人民苦难的开始,从而理解九一八是我们的国难日。在九一八事变一目,通过《新编九一八小调》帮助学生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在西安事变一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帮助学生理解日本侵略的加剧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以及和平解决,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
杨靖宇
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