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1课北伐战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19: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1课
北伐战争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上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接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的三大武装起义。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重点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及北伐战争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对学生有重要思想教育意义。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新闻回放: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席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有人说这是国共第三次合作。你知道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迹,去探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回放”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第一次握手
展示:
材料1:“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材料2: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
教师: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1905年孙中山成立的同盟会,后来改组为国民党,
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孙中
山意识到自已的孤单。而此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也处
于低谷。可见当时中国敌对势力的强大,国共两党都需要寻找同盟军。为
了民族的命运,也处于共同的需要,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伟大的
合作,实现了第一次握手。那么,两党在实现合作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呢?
(设计意图:同盟会改组国民党,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教材没有做介绍,教师通
过对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活动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的介绍,使学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概念,以便接受新知。)
教师: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主张,国共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并取得了两个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1、育英才——建立黄埔军校
学生:仔细阅读提取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组织机构作用等信息。在教师
的引导下阅读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
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所体现出的办学宗旨。
过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有了
军队,也就为北伐战争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让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2、除军阀——北伐战争
学生:仔细阅读提取北伐战争开始的时间、目的、北伐主要对象、总司令、主战
场、重要战役等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北伐主要对象、总司令、主战场重要战役等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52页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的照片,并介绍:1926年,
国民革命军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
北伐战争。
展示: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教师:请同学们在《国民革命军军歌》歌词中,找出体现北伐战争性质的一句。同时,结合课文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一说北伐战争的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
挺独立团,叶挺的独立团为什么被称为“铁军”?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教学,学生可以理解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北伐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教师:北伐战争势如破竹,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
国,那么北伐战争能够胜利的因素有哪些呢?
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4)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北伐战争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了武汉。就在北伐战
争将要继续北上消灭张作霖的时候却风云突变,阴霾突降!那么北伐发生
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展示:
教师: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二、革命尚未成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教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
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张作霖败退到东北,后被日本侵略者炸死,少帅张学良不顾日本侵略者的反对,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才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设计意图:教师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对当时中国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的演变作一个交待,加强这段历史的完整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探究: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总结: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军队的指挥权。所以党在后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军队。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体会共产党在此过程中吸取的惨痛教训,并对下节课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军的开始等教学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握手
1、育英才——建立黄埔军校
2、除军阀——北伐战争
二、革命尚未成功——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八、教学反思
环节上:因为本课内容较多,头绪较复杂,所以我从学生的智力层面、学习要求、心理水平等综合因素考虑出发,把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划分,共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次握手和革命尚未成功。其中又分为个3个环节:1、兄弟握手(包括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2、风云突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任重道远。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化,明确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体会全国人民国民革命的热情以及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方法上:在教学环节中,我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探讨法、引导法、归纳分析法等。同时也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法、观察法、小组讨论分析法等。体现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当然,在授课结束后,我也感到有一些遗憾之处尚需要改进,如:有一些影片的播放效果如果配以旁白和必要的解释,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有一些历史情境如果改为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另外在分组讨论竞赛中应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座位,使他们能够互帮互助,互补互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全体学生的教学。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