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7课
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课程标准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
展示: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主持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教师: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设计意图:通过鲁迅名言和康梁的个人档案再现历史画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历史的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甲午海战的血雨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以泱泱大国自居的大清帝国遭遇了最大的心灵创伤。中国在屈辱中开始有了自强的声音,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
第一篇章
国之危难思巨变——变法背景
教师:甲午战后,有人画了一幅漫画来表现中国当时的形势。
展示:
“1895年,甲午战后时事漫画”
教师: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设计意图:分析漫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中国岌岌可危,国之将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后通商口岸大量开放,外国资本不断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生产方式破土而出。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教师: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教师: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教师:《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第二篇章
康梁维新图存强——变法经过
教师:《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手无寸铁但热血沸腾的书生们掀起了一场激荡全国改革浪潮的政治运动。
播放:“公车上书”视频
学生:结合视频介绍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教学意图:通过视频材料提炼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虽然上书不达,但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他们让我们感到一颗中国心脏中强劲的力量。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学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
展示:《万国公报》、
强学会。
教师: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变法浪潮顿时激荡全国。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形势危机,请求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情景剧
教师: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荣禄的拂袖而去,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
学生:康有为与荣禄两个人的争论实质是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的交锋。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感受当时历史画面。引导学生得出表面是两个代表不同派别的人在争论,实质上是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交锋。)
教师:庆幸的是康有为的最后两封上书终于送到了光绪帝的手中,深深地打动了这位立志有所作为的皇帝。
展示:“光绪帝接见康有为”
教师: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这些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生: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学生: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思想上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学生: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军事强大。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逐条分析变法的意义,通过合作学习,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以权力为重,以社稷为轻,发动政变,戊戌变法象昙花那样短暂地展现了自己的芳姿后便迅速的凋谢了,变法图强的梦想破灭了。
第三篇章
慈禧政变梦破灭——变法结果
播放:
“戊戌政变”视频
教师: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都做了什么?
学生:囚禁了光绪帝。
学生:逮捕维新人士。
学生:废除变法法令。
教师:115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清政府最后一缕希望。死则死矣,去则去矣,一个有重整山河之志的奇男子,一个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的大丈夫,在菜市口这万千头颅滚落尘埃的地方爆出了生命的惊雷。
展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教师:有人认为谭嗣同很傻。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存了力量,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人认为他不傻,原因是他以牺牲小“我”换取了大“我”,即以他个人的流血牺牲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世人。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我认为他很傻,先保存自己,等待时机,继续斗争。
学生:我认为他不傻,可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更多的人奋斗。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教师: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信仰的执着,更
是对后人的激励。维新志士血染菜市口,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痛定思痛,
你认为是哪些因素断送了维新前程?
展示:
材料一、
戊戌变法把裁官视为首要措施,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导致失职失业者近万人之多。朝野为之震惊,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著
材料二“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20世纪初的民谣
材料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深刻的教训?
学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匆匆来去的戊戌变法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但对于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
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在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内部打开了缺口。正是这些新的思想,伴随古老中国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纪。
总结建构,巩固扩展
第四篇章
维新启蒙领新风——变法余音
教师:“历史在这里沉思”,戊戌变法到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学生: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学生: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复苏,使更多国人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
教师:沧海浮生,岁月如潮,我们会永远铭记逝去的英雄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展示: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教师:在维新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的精英们继续着强国梦想的探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去实现属于我们人生的中国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一篇章
国之危难思巨变——变法背景
第二篇章
康梁维新图存强——变法经过
第三篇章
慈禧政变梦破灭——变法结果
第四篇章
维新启蒙领新风——变法余音
测验题目一:
1、你认为是哪些因素断送了维新前程?
2、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
国之危难思巨变——变法背景;第二篇章:康梁维新图存强——变法经过
;第三篇章
慈禧政变梦破灭——变法结果;第四篇章
维新启蒙领新风——变法余音;使用大量的史料、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并且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渗透。过渡语自然有启发性,总结语能够及时调动学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