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
传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山东义和团民谣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首山东民谣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
学生:义和团运动。
教师:通过这首民谣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谁?
学生:外国侵略者。
教师: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展示:
裕禄的奏报
主持天津军务的裕禄奏报说:“天津义和团民,近已聚集不下三万人,日以焚教堂、杀洋人为事。”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是如何抗击帝国主义的?
学生:“焚教堂、杀洋人”。
教师:义和团不仅“焚教堂、杀洋人”,对一切外来的东西都极力破坏。清政府为什么会扶持义和团?
学生:为了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
教师:1900年,是旧历的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蓬勃发展,外国势力在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那么风雨飘摇中的晚清又会遭遇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义和团及其斗争的对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庚子事变(1900):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展示: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清末民谣
各地喧言:“洋人进京四十年,气运已尽,天意该绝,故天遣诸神下界,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
——《庚子记事》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义和团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它为什么能够“不到三月遍地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民族怒火的总爆发,。你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
学生: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痛快!
教师: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显示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意志。但同学们知道不知道义和团民们以什么武器和洋枪洋炮作战?
学生:大刀长矛。
教师:这样的对抗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力量悬殊,最终必定失败。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学生:义和团对外来的东西一概不接受,也有些偏激。是一场不理性的爱国运动。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义和团运动。)
教师:义和团运动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显示出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落后性。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的在华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于是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展示:
1900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之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代为剿平。”12日,俄、英、美、法等国舰队聚集大沽口,再次照会清政府,“若于两月以内不能镇抚,则各国联合以兵力伐之。”
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军队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6月21日,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对外宣战。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李侃《中国近代史》
教师:这场战争的胜负会如何呢?请同学们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南方的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老泪纵横:“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请同学们总结这场让李鸿章痛心疾首的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学生: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人物、路线。
教师:虽然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但义和团战士们还是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在与八国联军的抗争中,义和团有哪些值得称颂的事迹?
学生: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廊坊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出了义和团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
展示:
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一书中记叙了1900年6月2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
他们中有一位师傅,是个脸色阴沉的高个子老头。他带领一群团民径直向我们连冲过来。走在前头的小孩子举着大旗,上面写着“义和团”三个大字。
月亮照耀着这些丧失理智的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学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出逃。北京城再遭浩劫。
展示:《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法军抢来的耕牛》、《美军抢来的白银》。
学生:讲述八国联军犯下的罪行。
教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发生在1900年,即旧历庚子年,因此又被称为“庚子国难”。古老中国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告别了19世纪,步入了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1901年,即旧历的辛丑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学生的讲述,帮助学生认识八国联军在北京所犯下的罪行,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辛丑条约》(1901年):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八国联军谈判。列强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李鸿章把内容电告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说了一句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话。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展示:
教师: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二个月之后,李鸿章去世。使李鸿章如此哀伤的条约,有着怎样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辛丑条约》的内容。
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完成下列表格: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
危害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能税收作保。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列强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有利于控制清政府。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填写,帮助学生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三、痛定思痛:汉人惊醒奴才梦
教师:庚子与辛丑,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辛丑条约》,中国社会经历了“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深渊,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当时中国人的心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晚清人们会有怎样的心态呢?
展示:
1902年2月3日的《泰晤士报》报道过前此两天西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其叙述颇能传神:“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提到过民国初年北京的一个包车夫。他曾是一个义和团,但其时则已成为热心的天主教徒了。“房间供有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像,每早祷告礼拜很是虔诚”。问他为什么改信宗教,回答说:“因为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嘛。”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清朝统治者如慈禧太后由庚子年间向各国宣战时的“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到《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抽泣哽咽”和“后悔莫及”;清朝民众如北京的包车夫由“刀山火海爷敢钻”到“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从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到普通民众的这种心态其实是在由极度的自信、排外被彻底打败后的一种极度的自卑、崇外的心态,这是自庚子年到辛丑年衍生出的一种典型的奴才心态。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沉溺于这种心态之中,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的剧痛也使得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得以警醒。
展示: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秋瑾《宝刀歌》
教师:被惊破了奴才梦的中国人怎样才能挽救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深渊的中国?苦难深重的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屈辱、走向自强?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请同学们在课下预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二、《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痛定思痛:汉人惊醒奴才梦
八、教学反思
如何展示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义和团,是我这节课思考的主要问题。义和团是英勇的、爱国的,但又是盲目的、愚昧的。我很欣喜地看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能够脱口而出“这是一场非理性的爱国运动。”当我们把史料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又是不一样的,当学生读到清政府向各国的宣战书时,有的班级是一阵嘲讽的笑声,有的班级是“痛快!”的回应,正是在这样不同的课堂上,才会产生师生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层层深入的师生对话,学生们才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的义和团。
注重历史的细节,是本课的又一个特点。从扬契维茨基的《八国联军目击记》到慈禧太后与义和团民心态的转变,我力图通过当时人的视角来审视那段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们感受庚子和辛丑年间中国和中国人经历的那场剧变。摘取这些历史的细节,依据的是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当然会有许多的不足,还希望能与老师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时日的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