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1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1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19:46:28

文档简介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北伐战争

型:新授
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他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导入框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拍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幅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教师补充:孙中山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之本,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创办23期,后随国民党迁往台湾高雄,在台续办至今七十八期,培养大批政治军事人才。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教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教师补充:
1、国共合作的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2、合作原因 
(一)、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二)、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3、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提问:国共两党合作后为革命的发展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学生: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革命过程中,所以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P51—52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北伐的时间、目的,北伐的对象、北伐的胜利进军。
学生:在书本中很容易找到,时间:1926年,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要消灭的首要对象。
教师:观看北伐战争视频资料,再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
教师补充: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进入湖北后,军阀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终于在1926年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利保障。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学生:思考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学生:思考轰轰烈烈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了?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蒋介石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它代表着谁的利益?
学生:看书后回答提问。
 教师寄语: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主要是: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布置作业:做历史助学,P49—51
板书设计: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本课内容删减较多,比如国共两党合作后,开创的新局面,两次东征,北伐的历史背景,原因,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经验教训等等,都需要学生思考,老师讲授,让学生明白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本课我采用四环节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补充了很多历史资料,课堂时间显得不够用,我想应该删减一些内容,让学生有做题的时间也许会更好。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具:多媒体


标: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黄埔军校的建立。
2、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以及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能力目标: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幻灯片:黄埔军校遗址、对联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照片上学校的名字是什么吗?(让学生抢答)
学生回答:黄埔学校。(及时给与表扬)
教师提问:
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课导读框后回答。(让学生抢答)
学生阅读课本50页,导读框
学生回答: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教师总结:那么,黄辅军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对当时的形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设计意图)以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国共携手育英才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看完后请先复述国民党一大的情况。
学生阅读课本50页
学生复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展示材料:
材料1:“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材料2: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中共三大宣言
教师总结: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已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那国共两党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
教师提问: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了。国共携手,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复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展示幻灯片:
教师提问: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那你知道政治部主任是谁吗?
学生回答:周恩来。
教师提问:领导人的组成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国共合作
教师总结:国共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成立为国民革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回答: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这六期的学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四人出自黄埔军校。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国共携手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黄埔群英创建的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基础。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引导: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第三次握手。当时,新浪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娘,大哥他回来了》。
播放诗篇:《娘,大哥他回来了》
……大哥他回来了 消息犹如闪电一般 传遍了大江南北 传遍了家乡的村村寨寨 
 
 想当初为推翻帝制 是你拉着我的手
 在村口的大树旁 
一同告别了咱娘 
踏上北伐的战场 当取得胜利的时候 是你让我写信告诉咱娘 
忠孝不能两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教师引导:这首诗在感动千万网民的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北伐战争那段历史的记忆,踏着革命先行者的足迹,让我们一起重走北伐路,去探寻北伐时期的历史缩影。
(设计意图)从现实中寻找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逐步形成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责任感。利用诗篇,承上启下。
二、北伐捷后起波澜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
教师总结: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 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代表性战役?
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
学生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阅读课本51页第二段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学生回答: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
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
教师补充: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这是一支大部分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队伍。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了吗?
学生回答:胜利了。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引导: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 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回答:……(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并说明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52页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
展示幻灯片:
教师引导:1927年,蒋介石在武汉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操纵下的武汉政府也日益右倾。中国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此不仅不作任何斗争,反而竭力压制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对其采取妥协投降的态度,从而使汪精卫更加肆无忌惮地策划反共。经过多日密谋,7月15日,汪精卫公开举行"分共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封闭工会、农会等革命组织,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握手仅仅持续了三年,便在四一二的血腥中宣告终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教师引导:国共的第一次握手虽然以悲剧而结束,但民族的进步不容忽视。北伐战争的胜利与成功,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为日后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束了自清末以来中国大地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它的光辉将标榜史册,烈士的英名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永垂不朽。
(设计意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三、匡扶社稷宣破产
教师过渡:同学们,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同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那么,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着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局势怎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景怎样?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展示幻灯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中的一些知识要点找出来。
学生阅读课本53页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来统治了全国。
教师强调: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退往东北,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旧军阀在北伐中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课堂小结先由学生按照课堂所学提炼本节课知识要点,并说出自己学习这节课的个人感受。可以按照句式:“这节课我学习了……内容,由此明白了……”来说。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总结:国共第一次握手,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共第二次握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又曾经两度反目。而每一次握手之时,便是中华民族走向进步之日;每一次反目成仇之日,便是中华民族陷入厄运之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的现代史就是国共两党的恩怨史。中华民族在现代历史中的荣与辱,衰与兴,无不与国共两党或亲密握手或怒目相向息息相关。因为在近现代史上的政党中,没有第三个政党能像国共这样左右一个民族的命运。让我们期待着第三次握手,推动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北伐战争目的:
主要对象:
主要战场:
重要战役: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测试题目二:
完成助学达标训练
教学反思:
我在讲《北伐战争》这节课时,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把教材整合成三个大模块:一、国共携手育英才;二、北伐捷后起波澜;三、匡扶社稷宣破产,层层深入、合理连贯,使这节课完整的呈现出北伐战争的历程,完全体现出北伐战争的蜿蜒曲折,形象的再现出中国共产党志士仁人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形成关心时政、关心国家的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我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我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学能会的,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但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比较混乱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也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过程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好导航的作用,运用图示、表格、网络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师真正讲解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把重点、难点及易混、费解问题解决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个人特色之处:
1、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2、能够通过提问活动观察太低表现和练习设计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在之后的教学中改进促进学生学习。
一、国共携手育英才
二、北伐捷后起波澜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三、匡扶社稷宣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