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19:53:12

文档简介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具:多媒体
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意义
教学目标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歌曲mv《踏平东京》
一百年前
你辱我中华
亡我水师
裂我疆土
七十年前
你屠我同胞
掠我物产
焚我房屋
历史铭记
山河永刻
泱泱华夏
国耻不忘
时至今日
你抢我海岛
撞我渔船
你扣我同胞
钓鱼岛上
兴风作浪
将我忍耐
置若枉然
贼子野心
昭然若揭
中华儿女
我们奋起反击
尔等如若再叫嚣
踏平你东京
教师:
同学们,这首歌曲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
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
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之后,
中国人民在民间广为传唱的一首网络歌曲。那么,歌曲中“一百年前”指什么事呢?
学生: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那么,歌曲中“七十年前”指发生在中日之间的什么事呢?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
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说明:本课是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理清本课教学任务与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播放《踏平东京》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广义和狭义概念的讲述,使学生从单元的高度上总体把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投影显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教师:同学们,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略
我国东北的愤懑。那么,九一八事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它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灾
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1.背景
教师: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
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
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说明:通过补充材料,深化教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事变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问题本质的意识,也为学生学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做了铺垫。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70“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了解并能复述九一八事
变的真实过程。
学生:
看书……
教师:提问
学生: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
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法,
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甲: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乙: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丙: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丁: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
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
教师: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
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三省的沦陷。(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一齐来看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陷一段的内容。
(再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
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呢?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可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为现
实服务。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对其作深入分析,我们才能从中吸收
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投影显示]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
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我们还是通过投影
打出材料来分析。
  [投影显示]
  (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
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
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以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
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
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教师:同学们,从四则材料中,可以知道蒋介石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不抵抗政策的
原因主要是“民族失败论”“依靠外援论”“对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和“让出局部,
保全全局”这四种论调和心理在起作用。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是怎么办的呢?下面,
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说明:学生分析得出事变影响:国土沦丧,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开始局部抗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认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并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局部抗战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70第三段大字和嫩江大桥之战的内容。了解当时的局势并思考一下
中国的其他阶层是怎么做的?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教师: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这是当时的主
要呼声;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
干部如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
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东北人民抗
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日军占领东北后,扶植清朝废帝溥
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教师: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又
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提高。
12月,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
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一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教师: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继续“围剿”红军,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三、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西安事变
  1.背景
教师:请同学们看“西安事变”一目下前三段内容,看完之后从中归纳出西安事变的背景。
可以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甲: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乙: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抗日。
  
丙: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丁: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的压力。
  
……
教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把大家说的合到一块,做一点简化处理。从大的方面来看,
西安事变的背景有三:①民族危机加深,抗日呼声日益高涨;②张学良、杨虎城受中
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联共抗日,③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教师:由于蒋介石没有放弃“剿共”和向日本妥协,因此,在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
共抗日时,蒋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
军队要围攻红军。1936年12月初,
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张学良、
杨虎城在劝谏----哭谏----跪谏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了“兵谏”。这就
是西安事变。
2.过程
  (播放《西安事变》影片片段,让学生从动感画面中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
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学生:甲: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
刀之下。
  
乙: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
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丙: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
有利。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教师: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
平解决。
教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中国共产党。
教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
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教师: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
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
教师: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
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甲: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
  乙: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丙: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丁: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
教师: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
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
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说明:采用读、观、思、述、提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和地图提炼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趋势,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全面深刻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教师:同学们,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到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破裂。从1927
到1937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但这十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双方的政策也在改变,
一直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用一个简图表示。
[投影显示]
国共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
中日矛盾为主
1927年
1931年
1935年
说明:归纳总结
建构网络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四、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居安思危
教师:出示并播放九一八纪念馆音像资料
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
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 一八”事变的史
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
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教师:当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参拜靖国神社、妄图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钓
鱼岛争端,都是他们躁动的表现,必然会遭到中、日两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企盼和平的
人们的强烈反对。 
教师:日本跟中国
100
年打一场仗,
19
世纪打了甲午战争,
20
世纪打了一场抗日战争,
现在又发生了钓鱼岛争端,你认为中日之间会发生战争吗?
21
世纪如果中国跟日本
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分析之。
学生甲:不可能,因为世界各国都不希望发生战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学生乙:可能,但是现在不可能。因为现在事情有很多的回旋余地。我们跟日本可能在台湾
回到中国后,有一场激战。因为台湾回到祖国,台湾海峡就会变成我国内海,日本
的油轮就统统走东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如果
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日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日本的主力舰和驱
逐舰就会出动,我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

2015

2020
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日抗战的
准备。
学生丙:作为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更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能够结合自身和社会的现实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使我们的
认识得到了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
九一八,令人难忘!
曾经的屈辱,让我们懂得尊严;
曾经的牺牲,让我们铭记坚强;
曾经的落后,让我们奋起追赶。
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珍爱和平,居安思危,开创未来!
出示图片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1、西安事变的发生,使中国出现了怎样错综复杂的形势?
   2如果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会怎么样?和平解决又会怎么样?
3、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如何?
   测验题目二:
   做《助学》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处在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因此在开始的时候,我把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一下,以利于学生学习主题。
本节课我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联系时事学习历史,以史为鉴,面向现实,以学以致用。通过当前的热点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把它和九一八事变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的妥协退让,都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于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出示材料和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历史,并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符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如通过观看《西安事变》视频片段,并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明白大敌当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才能赶跑侵略者,同时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家风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好把握,所以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西安事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局部抗战
国耻永不忘,民族当自强----居安思危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发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阅读教材,进而复述事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
本课的难点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处理办法: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资料《纪念九一八81周年》新闻。
同学们,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大中小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国人居安思危,勿忘国耻。3分钟的鸣笛短暂而又漫长,仿佛浓缩进了80年的时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二)学习新课:       
第一篇章  国之难
过渡语:(展示日本地图)
教师:日本——中国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早就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多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日本侵华的史实。(设计意图:巩固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师:甲午海战是19世纪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进入20世纪日本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具体是什么时间?又缘何而起呢?
展示:材料一: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教师需解释支那、满蒙等,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得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材料二: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得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材料三: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得出:国共两党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教师小节日本发动事变的背景。
过渡语: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地震式的变故即将到来。9.18事变爆发了,那么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认真阅读教材p70前两段正文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复述9.18事变的经过。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适时的解释一下南满铁路的历史。
教师:9.18事变发生不久,各地流传着一首歌谣。
展示9.18小调。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
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
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一八小调》
教师:中国的军队那么多,为什么却恭恭敬敬地让出沈阳城了呢?
展示蒋介石密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过渡语: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仅4个月18天的时间,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在日寇的铁蹄下,3000万东北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展示图片(日寇侵占东北后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体会《松花江上》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过渡语:面对日寇的滔天罪行,东北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抗争,国土虽失,国魂不灭。
第二篇章  国之魂
教师:无数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纷纷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他们分别是……展示图片冯玉祥、赵一曼、八女投江、马占山。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组建者——冯玉祥 
 “甘将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
 
爱国将领 马占山      
宁死不屈的东北抗联——八女投江
教师:在众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尤其让人震撼的是谁呢?展示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最真挚的感受。(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杨靖宇血性的牺牲演绎了一位军人的尊严,不屈的民族魂。
过渡语:东北沦陷后,日寇侵略的魔爪又贪婪得伸向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的危机更为严重。秉承着五四光荣传统的北平学生再也不能容忍,他们将9.18事变以来郁积在心中的愤懑和仇恨在1935年12月9日洪水般地发泄出来,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而蒋介石政府仍然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2月9日这一天,西安的学生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最后一段小字内容,找出学生做了什么?
生:我们愿意…… 
过渡语:国难当头,幸而有学生的舍身感召,幸而有爱国将领的民族大义。
第三篇章  国之幸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说一说张学良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
师总结: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张杨的举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处置蒋介石,各方面的反应不一。
展示:材料一:
驻东京的记者:日本企图利用这一事件挑拨中国国内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从中渔利,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称:“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师:日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其目的何在?
美国和日本的态度相同吗?为什么呢?请看华盛顿记者发回的报道:
材料二:
驻华盛顿的记者:美国白宫因为担心中国国内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将会排挤美英在华的势力。他们主张,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不妨就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事变后,南京方面就炸开了锅,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同的主张,有人欲杀之,取而代之;有人持反对意见。那么驻延安的记者有带回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
材料三:
驻延安的记者:党内红军指战员,许多人希望杀死蒋介石。中共中央指出这不利于中国的抗战。他们准备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前往西安帮助张、杨同蒋介石谈判。获息,周恩来将于近日去西安谈判。  
说明: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方面的态度。尤其强调中共的态度,突出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国民党内部的纷争,它们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唯独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摈弃前嫌,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6年历史在这里转弯。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认识或感悟?)
结束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可谓国之大幸,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血肉筑长城,以“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勇气概,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板书设计:
国之难   九一八事变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国之魂   民族的抗争
     国之幸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测验题目一:
1、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大量移民中国东北,与日本移民东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2、“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所指(

A.
日本对东北三省殖民统治
B.日本占领华南地区
C.
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
D.日本制造南京惨案
3、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4、有人评论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最能佐证这一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台儿庄战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日本掠夺了中国的山东省,是不是世界的盗贼呢?……山东三千六百万百姓丢失山东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呢?”
?
材料二
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
材料三
抗日英雄吉鸿昌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请回答:
?
(1)材料一提到的“日本掠夺了中国的山东省”该决定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斗争,这次斗争的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3)材料三中,吉鸿昌不能战死在抗日战场上是因为国民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
(4)今年,日本当局借中国政府忙于处理南海争端之机,企图占据中国钓鱼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曾经在哪一条约签订后占据过钓鱼岛?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中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国之难
九一八事变”,主要采用分析材料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突出日本的蓄谋已久(其实也是中国东北沦亡的原因之一),让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的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最后分析东北沦亡的原因,点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本篇章设计体现出日本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东北地区的沦陷都是国之难。第二篇章“国之魂 民族的抗争”从三个角度设计的,一是循环播放抗日英雄的图片,二是视频资料杨靖宇抗日直至牺牲,三是我简述一二九学生运动,体现出国土虽失国魂不灭的英雄气概。第三篇章“国之幸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进而复述西安事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然后摒弃传统的假设讨论法,直接抛给学生四则材料,分析各方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的不同打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从而理解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突破难点。结束语的设计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本课的特色是,结合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兴趣点,利用文字材料、视频资料和图片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即营造了历史情境,又打造出高效课堂。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讲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2、能分析归纳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歌曲的使用,使学生能正确利用各种视听资料来辅助自己新知的学习。
2、通过“如何处置蒋介石”的讨论来使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综合分析归纳、表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能继承发扬。
2、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本性,树立为人类的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教师多媒体播放)。
问: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
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

第13课
难忘九一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布置学生阅读70—73页全课内容,做出阅读标记,填写预习笔记。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蓄谋已久挑“九一八”事变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多媒体显示]
(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实过程。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学生复述]------
学生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柳条湖
借口:柳条湖事件(日本侵略军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结果:(1)日军占领东三省。(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引导: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可以从以前的历史痕迹中寻找答案。
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1、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2、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3、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4、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确实是这样的,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
二、铁蹄践踏失锦绣河山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一齐来读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陷一段的内容。(再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
[教师指出]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多媒体显示]
(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江西剿红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电(三)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四)“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教师适当解释)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讲话和国民政府的告全国民众书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回答]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引导]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我们还是通过投影打出材料来分析。
[投影显示]
(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二)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三)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第一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的观点是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因而没办法和日本作战。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蒋介石对于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宁愿让中国亡于日本,也不让落到共产党手里,这是关键的一点。当日本忙于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之际,蒋却在南方围剿红军,这种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师过渡]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下面,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三、国难当头激抗日怒潮(东北人民抗日)
引导: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映如何呢?东北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多媒体投影东北抗日图片)
生:
看图片结合教材回答
[教师强调]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这是当时的主要呼声;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③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同学们,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过渡:日军占领东北后,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此后,从九一八事变中,我们可能看出日本的野心不仅是东三省,而是要独占中国。他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哪里?(──华北)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四、血浓于水再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
学生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人物: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
原因: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引导一: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蒋介石却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
引导二:西安事变发生当年,如果是你会主张杀蒋、放蒋、还是囚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引导: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引导:回顾从北伐失败到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的路线
(三)课堂小结
提炼升华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板书设计:
第13课
难忘九一八
一、蓄谋已久挑“九一八”事变
二、铁蹄践踏失锦绣河山(东三省沦陷)
三、国难当头激抗日怒潮(东北人民抗日)
四、血浓于水再合作抗日(西安事变)
课堂检测:
1、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发生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西安事变后   D、七七事变后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为发动战争做长期准备 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3、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华北事变的出现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爆发
4、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的目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打回东北去
C、夺取最高领导权
D、开赴延安,攻打共产党
(二)
材料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变后发给谁的命令
2.这个命令造成什么恶果
教学反思 :
这是一课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本课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师生共同探究,通过欣赏歌曲、阅读、展示、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
从教学设计上来说,上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力求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预定目标是想让学生品味,有效地走进这段悲惨的历史。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结合预习整理知识点,展示自学效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学生较好的掌握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事件,而且在课堂上在讲到日本侵占东北后犯下的种种罪行时,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几个方面让我深感不足。
第一、我和学生在教学中的配合不够默契,也使课堂显得生机和活力不足。
第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强,导致语言,态度和情感的感染略显不足,使课堂显得有些单调和呆板,也影响了课堂的生动性。
讲完这节课,经过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感触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要注意改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