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内战烽火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内战烽火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20:28:32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
第十七课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
重点突破:运用《美助蒋抢夺胜利果实》的影视资料,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文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美帮蒋运兵,说明了什么问题?蒋是“以国家大计为重”邀请毛泽东去谈判吗?通过讨论,认识到重庆谈判虽然不能改变蒋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却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
难点突破:
运用地图,《挺进中原》影视片段,让学生生动地感知战略反攻前的形势和挺进大别山的宏伟气势。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收集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的资料。
引导学生识别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用图画的形成陈述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近历史,体验历史。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日本投降的时间。抗战胜利的意义。
情境导入:观看《美助蒋发动内战》的影视资料。
二、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2页,阅读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分析了中国存在的两个前途。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抗战胜利后,人民并不能实现安居乐业,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又玩起了“假和平,真内战”的花样,在1945年8月份,蒋介石连续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去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那么,毛泽东去了吗?中共是怎样争取和平民主的?
(板书)一、重庆谈判
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8页“重庆谈判”一目的内容。
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怎样?
答: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问: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
答:扶蒋反共。
问:美国的扶蒋和蒋介石的发动内战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在蒋介石的要求下,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国民党还收编五十多万伪军,作为抢夺胜利果实的“先遣军”,蒋介石任命一些汉奸头子为“总司令”“总指挥”。
课本第88页的“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表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已是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呢?
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问:蒋介石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答:蒋介石发动内战是蓄谋已久的。他假意坚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并把他每次给毛泽东的电报都在报刊、广播中大肆宣传。如果毛泽东不去谈判,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加在共产党头上。正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说的:“我们明知道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问:如果毛泽东去了重庆,蒋介石会怎么办?
答:在谈判桌上压迫共产党让步。
假如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认为毛泽东是否应该赴重庆谈判呢?
【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89页的“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图,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争取和平、民主。
由上面的所有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国内形势特点。
答: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同学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有一百二十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二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所说,他们当时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因此美国采取了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内战前线的做法。

1945年8月11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便命令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一面却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同时命令沦陷区的伪军“维持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国际上也反对中国发生内战;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延安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真诚的愿望。中共中央认为:第一,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该以争取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该积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第三,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究竟是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民主局面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善良愿望。因此,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丧失警惕,没有放弃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板书)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
请同学们讨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如果不能,毛泽东有没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
【学生讨论。】
回答一: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既定的,毛泽东去重庆也改变不了。
回答二:毛泽东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去了可以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回答三:积极争取和平,有利于解放区的备战。
回答四:可以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让人民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
回答五: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
问:重庆谈判的结果怎样?
答: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抗战后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产物。但正如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这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1945年12月初,国民党用来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已达一百九十万人以上。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板书)二、转战陕北——战略防御阶段
⒈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 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6页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国共力量相差悬殊,无怪乎蒋介石宣称要“三个月消灭中共”。
对此,中共作了正确的估计。毛泽东在1946年8月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从1946年6月到10月,在解放战争的头四个月里,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城市一百五十三座,人民军队也收复解放了城市四十八座,并歼敌二十九万八千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军队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又经过四个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共四十一万人。国民党军队侵占解放区城市八十七座,人民军队则收复和解放城市八十七座。由于有生力量大量被歼灭,占领人民军队弃守的地方又需要分兵守备,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军队终于丧失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能力,它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消灭人民力量的计划随之破产。
(板书)⒉转战陕北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抽调兵力企图首先消灭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再将主力转用于其他战场。
在陕北,国民党军投入胡宗南等部二十五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敌我兵力比例为10∶1,我军处于绝对劣势。我军在延安以南顽强地进行了六昼夜的阻击战,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然后于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
陕北有着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遵照中央方针,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四十五天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而后转战西北方向,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
请同学们思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回答一:党中央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了“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回答二: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指导。
回答三: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
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军事上的胜利主要是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人民解放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自己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队结束战略防御阶段,以新的态势跨入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其标志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板书)三、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阶段
问: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地区主要在什么地方?
答:在解放区。
问: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他们处于什么阶段?
答: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问:同学们想一想,战争在解放区内进行,对解放区有何影响?
答:破坏社会生产,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削弱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问:如果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那结果会怎样呢?
答:把国民党军队带给解放区的影响还给国民党,可以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需要什么条件呢?
答:人民解放军首先需要打退进攻解放区的敌人,然后抓住时机转入战略进攻。
正确。到1947年夏天,战略进攻的条件就具备了。
同学们,战略进攻的开始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问:为什么选择大别山地区作为战略进攻的目标?
答:⒈当时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而大别山地区力量薄弱;⒉挺进大别山,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进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与此同时,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
B.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抗战胜利以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大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意大利
3.下列各项不属于《双十协定》内容的是
A.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B.
坚决避免内战
C.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D.
根据民主原则整编全国军队
4.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时间是
A.
1944年8月
B.
1945年8月
C.
1946年8月
D.
1945年10月
5.1947年6月,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
A.陈毅
粟裕
B.陈赓
谢富治
C.刘伯承
邓小平
D.罗荣桓
贺龙
6.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
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仍要在中国实行独裁
②蒋介石是真心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问题
③《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
④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后承认了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填空题
1.1945年8月,
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这就是著名的

3.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对
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开始。
5.
年6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开始。
6.毛泽东和周恩来撤出延安后,

率领西北解放军同敌人周旋。
7.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
解放区。
8.在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中,主要目标是


9.1947年6月,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反攻的序幕。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
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
1945年11月1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段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如重庆谈判,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使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图画和视频材料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课堂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课后,独立完成作业。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只有中共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使学生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通过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反革命策略,使学生认清蒋介石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的反动本质。
(2)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观察下面一则材料,思考其反映了什么信息
展示: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学生: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教师: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全国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期盼已久的和平即将到来!但是,和平真的到来了吗?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又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局势呢?让我们走进今天学习的内容 ——《内战烽火》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重庆谈判
教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裁专制的政府,下面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就是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和美国帮助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的情景。
展示:
教师:日本侵华战争的阴云在人们的心头刚刚散去,内战的乌云又马上笼罩起全国,又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山雨欲来风满楼”,较量首先从谈判桌上开始了。
教师:一心准备内战的蒋介石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展示:材料
调兵遣将需时间,
和平民主人民盼。
得民心者得天下,
师出有名更为佳!
我可不想承担挑起内战的罪名呀!
教师:通过材料看出蒋介石有哪些烦恼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
教师:蒋介石的军队大部分还在大西南、大西北,完成发动内战的军事部署尚需要时间;另外,经过长期的抗战,人民渴望和平,发动内战必然遭到舆论谴责。
教师:蒋介石该如何解决这一烦恼呢?此时的蒋介石做了一件令中国共产党意想不到的事情:
展示:材料:“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教师: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真实意图?
学生:交流后回答。
教师:蒋介石算盘打得精。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那就可以把蓄意制造内乱、不愿和谈的罪名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重庆,蒋介石就可以趁机进行内战部署。蒋介石耍的就是“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教师:由此可见,无论毛泽东去与不去,内战都无法避免。那么你认为毛泽东应该去还是不去呢?
学生: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
普通的老百姓
毛泽东的亲人
毛泽东的战友
毛泽东本人
你的态度会是什么
教师:为了“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踏上了飞往重庆的飞机。
展示:毛泽东到达重庆
教师:毛泽东的到来令整个山城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留下了热泪。重庆许多报刊发表评论说:“毛泽东先生来了……
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一些民主人士也称毛泽东敢冒风险来重庆,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是“弥天大勇”。毛泽东的到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也赢得了民心。可以说,战争还未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略胜一筹。
教师:经过43天唇枪舌剑的交锋,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展示:《双十协定》图片及主要内容
教师:你认为蒋介石会遵守这个协定吗?其实早在双方和谈期间,蒋介石就已密电何应钦: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弃,自必贻害无穷……遵照中正所定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教师:所以,《双十协定》也就成了一纸空文。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展示:全面内战爆发示意图:
教师:“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全面内战爆发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篇章:
二、“兄弟阋墙相煎急”——全面内战爆发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内战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展示:表格“内战初期力量对比”
教师:通过表格不能看出,战争一开始的形式极其严峻,敌人在大举进攻,我军处于防御阶段。蒋介石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解放军。面对敌人的凶猛之势,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理论,指挥人民解放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优势兵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经过8个月的英勇作战,共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教师: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军队又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1947年3月,胡宗南指挥20万国民党军队向我陕甘宁解放区扑来,而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两万多人。
教师:面对众寡悬殊,中共是如何做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9页最后一段至90页小字第一段后回答。
学生:
主动撤离——保存实力;
“蘑菇”战术——拖垮敌人;
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教师:经过5个多月的辗转作战,共歼敌2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与此同时,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全歼美械准备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过渡: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展示:表格“国共力量的变化”
国民党
共产党
1946年6月
430万人
130万人
1947年6月
318万人
195万人
教师: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中共中央适时制定了新的作战方略
展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教师:按照中共中央部署,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将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0页小字部分后回答。
学生:讨论
教师:刘邓大军像尖刀一样插入敌人的胸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第三篇章:尖刀刺入敌胸膛:
三、“尖刀刺入敌胸膛”——挺进大别山
教师: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完成这一战略部署的?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看视频的同时,注意找出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者、作战部队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挺进大别山》
教师:关于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毛泽东曾做过这么一段论述:
展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教师:周恩来也曾比喻到:
展示: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线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
教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态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展示:1948年6月“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表”
国民党
共产党
1946年6月
430万人
130万人
1948年6月
365万人
280万人
教师:经过两年的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化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败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
展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教师:党的正确领导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展示:胡锦涛和连战握手图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而今,昔日的恩怨早已消逝在紧握的两手间,和谐的光弦奏响了和平乐章。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使我们的双眼布满云烟,中国永远是中国人的祖国,请记住这个日子,等待下一个日子。让我们共同期盼两岸早日和平统一,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讨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首先就课本的三个框题,分成了三个自学环节,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并通过多媒体进行了大量图片的展示,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挺进大别山这一子目,在教材和课件处理上有欠妥之处,我补充内容显得不足,讲了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讲了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时,它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给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这样讲下来,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巧妙地上下联结起来啦,但在讲课的时间上就显得过早结束了。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以注意。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重庆谈判
17、内战烽火
二、“兄弟阋墙相煎急”——全面内战爆发
三、“尖刀刺入敌胸膛”——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