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9 20:55:52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型:新授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
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第一份简介
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
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
第二份简介
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
(謇:jiǎn
指导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和写法:西汉张骞通西域是骑马去的,骞是马字底;近代张謇是状元,言语了得,謇是言字底。)
教师:这是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两份简介,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他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曲折的历程,正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今天就让我们再现历史,话说那段曾经的永恒。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小荷才露尖尖角——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
教师: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有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的条文。张謇把筹建的纱厂,取名“大生”,
1899年纱厂建成。大生纱厂在投产后较短时间内就经受住了洋货和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张謇为了实现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和用教育来改进实业的主张,他用大生纱厂的小部分盈余及劝募所得,在本地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通州师范,后来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和中学。
思考: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第一段内容,了解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尽管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后,情况有了较大改观。
展示:
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原料收购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这些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销售的办法,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如上海、厦门等地的火柴制造业,因无法与外国输入的火柴竞争,相继倒闭,仅燮昌火柴公司还勉强维持下来,但营业十分困难,产品不能销售于沿海各通商口岸,只得运往内地省份。
材料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正式的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官吏随意摆布的地位。如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2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武举李福明因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批准,饬令撤去。清政府还对近代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回答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教师: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提问: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什么时期发展最快?
学生:一战期间。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展示:
材料一:大生纱厂到1899年5月建成时,有原始资本四十四万五千一百两,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4年,增加资本六十三万两,增加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7年,在崇明久隆镇办了大生二厂,资本一百万两,纱锭二万六千枚。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共获利(净利)约五百四十万两;发展为拥有资本二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
材料二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现请同学们考虑的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学生: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彼起此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
思考:如何认识“黄金时代”?请大家讨论。
说明:组织学生讨论
回答一:“黄金时代”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最快。
回答二:“黄金时代”的出现在客观上是由于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观上确实是因为中国的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而带来的。这种民族的自觉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答三:“黄金时代”既然是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的,也会受外界的影响而消失。所以,“黄金时代”是不长久的。
三、
无可奈何花落去——近代民族工业的凋谢
3.一战后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1923年,张謇不得不把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负债一千余万元。同年,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组织银行团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
概括: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恢复。总之,一战后民族工业的状况是日益萎缩。
思考:从大生厂发展的一波三折,我们能得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说明:组织学生讨论……
回答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回答二: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回答三: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域分布不平衡。
教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学生: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来决定的。
教师:由此可知,要想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健康发展,首先要求什么?
学生: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总结: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展示:
材料: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
思考: 看到张謇、荣氏兄弟等实业家兴办企业的曲折坎坷,结合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你有什么感想?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民族工业举步惟艰,只有推翻三座大山,我们的工业才能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腾飞!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时期
阶段特点
原因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民族工业萌芽艰难发展
封建制度的阻碍
一战期间
发展较迅速“黄金时代”
内因;外因
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教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后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政治领域里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经济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几乎影响了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一些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变了不少。在“实业救国”的旗号下,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近代实业家。另外,在社会生活方面,交通、通讯、电影、电话等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课将要学到。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材料解析题: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归纳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使企业获得发展的?
(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发展实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
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走下坡路,原因何在?
(4)
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本节课张謇是引线,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串了起来。于是在设计本课时,我没有按部就班的讲下去,而是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曲折发展为例,讲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小荷才露尖尖角——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近代民族工业的凋谢。
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和总体特征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曲折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疑惑之处:官僚资本主义是否没有展开讲述?怎样讲述?


小荷才露尖尖角——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
无可奈何花落去——近代民族工业的凋谢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标要求: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
2、以张謇兴办企业为例来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使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和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认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老师: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的入侵,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连许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带有明显的殖民烙印,同学们谁能说出下列日常用品在那时的名称吗?火柴、煤油、水泥、铁钉。
生: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铁钉叫“洋钉”。师:很好,大家不难发现,这些日常用品名称前都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字。
生:“洋”。
师:对,“洋”字。由于旧中国工业很落后,连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那么,近代中国为什么工业落后呢?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来了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
“焦点访谈”——走近张謇
展示:张謇及科考进士题名图。
教师:你知道这位人物是谁 谁能介绍他的情况
学生:清末状元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
教师: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举措在当时轰动一时,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下面我们做一期“焦点访谈”——“走进张謇”。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拟定访谈提纲,并讲述访谈的要求。
访谈提纲:
(1)张謇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实业的?提出了什么口号?
(2)张謇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
(3)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
(4)张謇创办实业,后来的命运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学生:四人一组,阅读教材第一目,探究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提炼答案。
教师:下面进行访谈。
主持人:张先生,你好。请介绍一下你是在什么背景下回乡创办实业的?提出了什么口号?
张謇:《马关条约》后,允许民间办厂,民间办厂可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我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主持人:你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
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到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中国的工商业。
主持人:你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
张謇:我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生纱厂。
主持人:你创办的实业后来命运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张謇:收不支出,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原因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被迫削价销售。
教师:张謇把开办实业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院、气象台、医院、公园等文化教育机构,有些是在国内首创,如1905年兴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到博物馆。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爱国情怀和不畏世俗的精神。大生纱厂最终结局被吞并,它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梦想剧场”——走进大生集团
教师: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让我们走进大生纱厂,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得出结论。
材料一: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经营顺利,利润优厚。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
学生:甲午战争后
初步发展
教师: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材料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学生:一战期间
“黄金时代”
教师:从国内外因素来说明: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大生纱厂会处于黄金时期?
学生: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大生一、二两厂已负债一千余万元。1925年,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组织银行团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
.抗日战争中,大生集团所属各厂均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利用其在大生纺织公司中的官股地位,力图予以控制。大生企业逐渐走向衰落。
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一战后
逐渐衰落
教师:大生纱厂在一战后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张謇“实业救国”理想为什么破灭了?
学生: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的侵略,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教师: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请同学们结合大生纱厂的发展填写下表:
主要发展阶段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一战期间
一战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
原因
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
教师:通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分析、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制约。
教师:出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示意图,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特征:
A.总体上比较落后
(受三座大山压迫)
B.发展上不平衡,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分布于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C.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不平衡的根源是什么?
说明: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以谈话的方式,合作探究。明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艰难曲折、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要想国家富强,首先要民族独立。
近代中国由于内有封建势力压制,外有帝国主义的盘剥,民族工业发展可谓艰难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的萌芽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凋谢萎缩阶段三个阶段;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如上海武汉等,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尽管如此,还是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一些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也和他们一样积极掀起了以“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反帝斗争。
板书设计:
艰难曲折
落后
不平衡
测验题目一
(一) 选择题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

A.严复
B.魏源
C.张謇
D.詹天佑

2.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在(
)

A.辛亥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实业
D.北洋军阀的分裂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下列发生在近代的历史事件,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马关条约》的签定
③戊戌变法
④辛亥革命
⑤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6.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座大山是(
)

① 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
②封建主义
③帝国主义④官僚资本主义
⑤狭小的国内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
)

① 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③集中与沿江沿海大城市

重工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把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焦点访谈”——走近张謇。2、“梦想剧场”——走进大生集团。为了加强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对张謇创办实业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采用了考察大生纱厂兴忘过程的方式来完成。在学习本课后,针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使学生明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艰难曲折、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要想国家富强,首先要民族独立。
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改进,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今后在教学中还得忍痛割爱,尽量突出重难点,加大学生的训练时间。
凋谢、萎缩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
黄金时代
(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的萌芽和
艰难发展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张骞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过程与方法: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张骞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明确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他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在当时中国的社会里,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最高,
而状元是士中的极品。因此,在十五岁,他进入科举考场,六年后即21岁他考中了秀才。30岁的时候中举人,42岁即就在1894年慈禧太后为庆祝她60岁大寿的时候,特开了恩科,他在这次会试当中金榜题名,到此他已经奋斗了长达26年之久。很快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撰”。此时的他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封建统治的上层。你知道他是谁吗?今天的学习就以张謇创办企业的发展史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展示: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展示:张謇最后放弃高官转而创办企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篇章
国弱民穷
——张謇创办实业的背景
教师:这类机制的布在中国近代社会有一个专有名词,即洋布。此外,像这种带洋字的货品
很多,“洋蜡、洋火、洋线、洋烟、洋钉、洋枪”等,它们统称为“洋货”。
展示:
思考:那么这些洋货是怎样进入中国市场的呢?
展示:外国在华工业企业数:1840——1895年:10家
1895——1910年:28家
(引导学生结合所给数字,联系《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分析。)
教师:从1895年开始,1895年甲午战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
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并免收内地税”。从1895年开始,原有的外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数量大大增加,投资额大幅增加,中国的市场逐渐成了洋商的世界。这会给中国造成
什么危害?
展示:
教师:白银外流、阻碍我们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当时社会中,有一位有识之士——张謇
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张謇日记中,这样写到:
展示:“通(注:江苏通州)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
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
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张謇日记》
“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张謇:《辛亥五月十七日召见拟对》
思考:“我民日贫,国家无以依赖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日本纱厂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中国优质棉花,加工成棉纱后,再倾销到中国市场上,这
样一来一往,两面剥削从而造成如此结局。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江苏通州人张謇大声疾呼:
展示:“……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
教师:张謇是如何解决国弱民穷的状况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的学习:
第二篇章
艰难创业
——张謇创办实业的艰难历程
教师:通过开头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张謇在1894年金榜题名,考中状元。然而1895年张
謇却毅然辞职,这是为何?让我们继续从他的日记当中探寻其中的缘由。
展示:“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日记》
(百年之恨指的是家无战败,与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总结:中了状元的张謇,认为与其做腐败政府的官员,还不如实实在在办一些有用的事情。
教师:也就是在这一年,张謇父亲病逝,按例在家中守孝。无所事事的张謇有感于日本纱厂的掠夺与剥削,决心利用当地有利资源办纱厂。几乎是天赐良机,189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花费八十万两官银从英国引进了四万锭纺纱机,准备办纱厂,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张之洞突然接到了调令,于是他四处寻找能够承办纱厂的人。有人推荐了在家守孝的张謇。张之洞以这些设备作为张謇开办纱厂一半的股份入股(25万两),另一半股银由张謇自己想办法去筹措。张謇答应了,但是张謇向张之洞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求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只领取红利。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洋务派原来和篡改办的企业是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工人也没有积极性,生产
产品也不针对市场,产品质量不好。)
教师:张謇不想这样的管理方式,他要效仿日本等资本主义纱厂的现代管理方式经营企业。
所以,他不想让官府的人参与。张謇的另一个条件是要求以朝廷的名义发给他发一份公函,证明这家工厂是“奉旨承办”。
问题:刚才还不想让政府参与的张謇,这时为什么要往朝廷上靠呢?
意图:因为张謇清楚,如果没有政府作后台,自己很难筹集起所需的巨额资金。让学生明白
中国近代企业的两难境地。
教师:有了“奉旨办厂”的名义,又是新科状元,张謇获得了相当的民众信任度。初期,他很容易的吸引了许多股东入股。由此,张謇较为顺利地筹集办纱厂的另一半资金,不久,张之洞的机器就运到了南通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但水陆交通便利的唐家闸,大生纱厂终于建立起来了。刚刚成立的大生纱厂非常脆弱,此时张謇最怕的就是竞争。1899年大生纱厂开工后不久,张謇就找到当地清兵的统帅刘坤一,请他帮忙。不久刘坤义颁布命令:
展示:“南通地界,百里之内,不允许其他人再办纱厂”
教师:在艰难中创办起来的大生纱厂,第一年就盈利了十二万两白银。但是要和那些尤其是
上海的洋商们竞争,张謇还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英国随机工程师汤姆斯带洋机匠戈纳来厂装车,态度傲慢,对接待百般挑剔。张謇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特地为他们建造一幢小洋楼。洋工程师一个月只到厂三四天,每月薪金高达400两白银。后来甚至只要机器能转动,数月不到厂也照常支薪。有关生产的大小事务,如经洋工程师开出的采购单,洋行要价奇高,大生纱厂只能忍痛购买。由此可见,张謇要办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
教师:除了技术问题,张謇要与洋商竞争,还遇到一个什么问题?
教师:洋人的商品则是免内地税。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张謇决定利用本土的优势,再次筹股,
于1901年5月开办了通海垦牧公司,种植棉花。经过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教师:随着技术问题以及原料问题得到部分的解决,张謇的棉纱竞争力也在提高。1900年前
后,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纱交易集散地。这里云集了大量的中国国内厂商和外国厂商,但是这一时期,每成交十包棉纱,其中就有一包来自中国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1911年大生纱厂的纯利累计达到了三百七十八万两白银。“魁星牌”棉纱也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棉纱市场上独自占有三成份额,许多国外的棉纱厂商都以“魁星牌”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但是这一切都离张謇要求改变国弱民穷,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目标太远了,要在南通建设一个新世界,张謇最缺的还是钱。就在张謇一筹莫展的时候,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
展示:
第三篇章
黄金时代
——张謇创办实业快速发展
教师: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张謇作为一名商人进入了中华民国的内阁,担任农工商总长。
问题:商人当上了政府中的高级官员,说明了什么?
(点拨:辛亥革命后,商人的地位的提高。)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
展示: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种 类
棉 纱
粗 布
面 粉


1913年
269万担
521万担
260万担
1920年
129万担
253万担
51万担
问题: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西方许多国家都拖入到战争中间来。这对张謇怎么算做一个好消息
呢?(指导学生看书标记)
教师:对张謇而言的第三个好消息是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忙于战
争,日本趁机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教师:1920年前后,张謇的事业可说达到了顶峰,1921年在海门建成大生三厂。1923年在南
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1923年四厂共有资本
700多万两,纺纱机16万锭(最初为4万锭),
织布机1342台;并在此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大生企业集团。
问题:在大生企业集团中都涉及了哪些方面的产业?(并且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
教师:大生集团的资本总额自1914年的300多万两增加到1921年2480余万两,这是大生资本集
团的全盛时期资本总额。大生资本集团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张謇也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重量级人物,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问题:张謇所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张謇成功还有他个人的原因,即他具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百折不挠的勇气,聪明过人的才智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教师:可就是在张謇的实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很快,大生纱厂转盈为亏。
展示:
第四篇章
再度受挫
——
张謇创办实业走向衰败
教师:1922年,大生纱厂开始转盈为亏,终因大量负债无力偿还,于1925年起至1937年,曾
由债权人上海的金融资本组成的银行团接办。此后,大生纱厂不再有新的发展,其中大生二厂于1935年倒闭。张謇所办的其他事业,也处于停滞以至衰落状态。
提问:为什么这么快这样大一个企业集团就衰败下去了呢?
(指导学生看书101页内容,归纳总结)
教师:张謇在晚年也对他创办实业失败的客观原因进行了一个总结。
展示:螟蠹生于内,豺虎撼于外。
思考:结合材料,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内指的是什么?外指的是什么?
总结:内指: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外指:外国资本主义。
(即压在民族工业身上的三座大山)
展示:
漫画
教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求生存、图发展,有哪些特点?
(指导学生看书102页最后一段文字,归纳)
总结:总的来说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沿海沿江大城市民族工业比较发达。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企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才使得实业救国这条道路走不通,但是那个时候,有许许多多和张謇一样的人如荣氏兄弟、周学熙等等,他们为了救国改变社会现状艰难创业。民族资产阶级这种在艰难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爱国之情让我们感动。但是因为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积极竞争、勇于创新。所以直到今天,这些实业家的精神依然令我们为之骄傲。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查阅资料,看看当时还有哪些人创办哪些方面的实业?
2、办黑板报,主题为“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大地上。
测验题目二:完成历史助学。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张謇的创业历程展开学习的,首先利用现实中材料“洋货”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明确张謇创业的背景,放弃高官不做改办企业。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张謇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对张謇产生敬佩之情。
然后,分三篇章围绕张謇创业的发展和受挫,引用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学习理解,进一步认识张謇创业的艰辛历程,知道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压力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最终,没有抵抗住三座大山的压迫而倒闭,这也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最后,通过小结,教育学生学习这些实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特色:
通过各种图片、文字、实物等材料,引导学生由感触到历史概念基本特征形成再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篇章
艰难创业——张謇创办实业的艰难历程
——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第三篇章
黄金时代——张謇创办实业快速发展
第四篇章
再度受挫——
张謇创办实业走向衰败
第一篇章
国弱民穷——张謇创办实业的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