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人类早期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产生,在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全书讲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奠定基础。这是一课富有人文素材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学会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
二、课程标准
1.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三、学习目标
掌握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通过文明古国地理位置的学习,使学习了解孕育人类文明的大江大河,我们必须保护母亲河,珍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条条大河汇聚成人类历史的长河,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长河,去探索人类古老的文明,追寻那份逝去的辉煌!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教师:在西亚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奔流直下,进入波斯湾,它们如同一对脾气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幼发拉底河平和温顺、不紧不慢、袅袅婷婷地由北向南缓缓流动,而底格里斯河则显得暴躁而任性。两河下游的冲积平原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公元前3500年前,在这里升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历史长河,走进美索不达亚,重读古代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那本“利益的圣经”。
一、“利益的圣经”——《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阅读课本第9页,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锻炼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形成明确的历史线索。)
学生:公元前3500年前,苏美尔人建立自己的城邦→公元前1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在两河流域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产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巴比伦王国的辉煌文明成就。)
展示:
教师:时光荏苒,无论是传说的“空中花园”,还是想象中的宏伟的古巴比伦城,随着历史的发展,都已淹没在大漠的黄沙中,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光彩暗淡了。当黄沙拂去,我们欣然发现,还有一样东西却被历史永远的铭记。
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体现了奴隶制的残酷性。
教师:《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教师:镌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静静矗立在卢浮宫,彰显着它的神圣。在不远的非洲大漠,一座座庞然大物,在风沙中坚强屹立着,向人类诉说着它的永恒,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金字塔的国度”.
二、“王权的象征”——金字塔
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马克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材料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作用,进而认识到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师:埃及被称作“尼罗河的馈赠”,公元前3500年前开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诞生了辉煌的古代埃及文明,而金字塔成为这一文明的象征。
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据说,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
教师: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是奴役奴隶的见证。古埃及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展示: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铭文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阅读使学生了解金字塔制造的原因是因为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利的象征。)
教师: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吸引着我们,它就是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印度。
三、“地位的鸿沟”——种姓制度
教师:阅读课本第20页,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生:公元前2500年,早期的奴隶制城邦出现→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奴隶制小国形成“种姓制度”
→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短暂统一印度
展示: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华师版初中历史课本
思考: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
展示: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名
称
社会阶层
职权和义务
婆罗门
祭祀、贵族
掌管宗教的祭司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
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
教师:种姓制度使得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
展示:
材料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教师:佛教要求人们“忍耐顺从”以脱离苦难,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展示: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发生里氏6.9级的地震。但是灾民们并没有乱成一团,而是按照不同种姓和伊斯兰教徒的区别,分住在泾渭分明的六个帐篷区。每当要发放毛毯等救济物资时,政府领导人就得提出六份灾民清单。目的就是要确保地位高的种姓群体先获得救助,尽管这样可能使位居最下层的贱民拿不到救济物资。救援人员不由感慨:“地震震垮了房舍,却无法撼动无形的种姓制度。”
——2001年2月9日《扬子晚报》
学生:种姓制度不但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种姓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仍然存在,种姓制度影响印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歧视等丑恶现象仍然存在。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教师: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的农耕文明地带。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西亚两河流域首先兴起了很多以城为中心的小国。稍后,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区域等,也先后产生了国家,这些最早的文明中心宛如黎明破晓时的曙光,逐渐辉映着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体,人类由此步入文明时代。
六、课堂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志剃掉,那理发师的手应该砍掉.
——某古代法典
材料二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世界历史》
思考:⑴材料一体现了哪国的法律?这部法典法典是谁制定的?其性质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⑵材料二所说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指什么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判断当时的印度商人属于第几等级?有何义务?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利益的圣经”——《汉谟拉比法典》
二、“王权的象征”——金字塔
三、“地位的鸿沟”——种姓制度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围绕课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按照亚非古代文明成就的代表,划分为“利益的圣经”、“王权的象征”和“地位的鸿沟”三个部分,期间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以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课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本课的设计和之前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在“佛教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新课标在此作了要求,但课本对这一知识点的处理却在第8课,所以设计过程中做了简单的介绍,但没有之前讲述的详细。本节课还有许多细节之处需完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月沃地示意图
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城复原图
古巴比伦城遗址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金字塔
佛教的传播
亚非文明地图(共20张PPT)
新月沃地示意图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9页正文部分,绘制古代两河流域
文明发展的历史变迁线索。
奴隶制小国
(公元前3500年)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
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
“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城复原图”
“古巴比伦城遗址”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石柱上的文字”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
其眼。
第二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
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
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思考:
1、《汉莫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2、《汉莫拉比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古代埃及”
“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马克思
大金字塔
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据说,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
2、你对埃及的金字塔有何感想?
1、古埃及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思考: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铭文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10页,了解
古代印度文明产生与发展的
历史线索。
早期奴隶制城邦
(公元前2500年)
奴隶制国家建立
(雅利安人)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华师版初中历史课本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
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梵
天
婆罗门(第一等级)
吠
舍(第三等级)
刹帝利(第二等级)
首陀罗(第四等级)
祭司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掌握神权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不平等是神的旨意”
(军政王公阶层)
(生产平民阶层)
(奴隶阶层)
(宗教祭司阶层)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发生里氏6.9级的地震。但是灾民们并没有乱成一团,而是按照不同种姓和伊斯兰教徒的区别,分住在泾渭分明的六个帐篷区。每当要发放毛毯等救济物资时,政府领导人就得提出六份灾民清单。目的就是要确保地位高的种姓群体先获得救助,尽管这样可能使位居最下层的贱民拿不到救济物资。救援人员不由感慨:“地震震垮了房舍,却无法撼动无形的种姓制度。”
——2001年2月9日《扬子晚报》
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思考:
1、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
2、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