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1 10: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词语
2.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3.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4.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
导学提示
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可以查阅资料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场上,通过特殊的视角,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文章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既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底蕴,又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绘人、以人勾史的人物传记之奥妙,是传记文学优秀艺术特色的传承。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自主预习
1.查找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熟悉邓稼先的事迹。
2.给下列汉字注音
鲜(
)为人知
鞠(
)躬尽瘁


妇(
)孺皆知
兽(
)铤群亡
凛(
)若霜晨元勋(

奠(
)基
日曛(

殷(
)红
孕(
)育
彷(
)徨(

3.解释词语
宰割:
彷徨:
妇孺皆知: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马革裹尸: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4.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精神品质:
第二部分: 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 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 精神品质:
第五部分: 精神品质:
第六部分: 精神品质:
5.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吊古战场文》。

自学探究
1.在文中找出直接评价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从上面相关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他们有什么相似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本文作者在写作时注意了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感人。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7.读了本文以后,邓稼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