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是本课的重点,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通过视频、图片演示长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
难点: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生:知道。
师:长征走了多少路程?
生:二万五千里
师:很好,那只是红一方面军走的路程。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困难?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
师:1936年十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师:今年是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
生:80周年。
师:党和国家举行了许多的纪念活动......。
展示:视频纪念红军长征
师:我们为什么纪念长征?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精神品质?下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一起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回望那段光辉的岁月。
展示学习目标
生:读,(体会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师:是什么原因让红军进行长征呢?首先来学习原因篇——兵临城下,战略转移。
展示:原因篇——兵临城下,战略转移
师:共产党自建立根据地以来,以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断对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9页第一段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分析的很正确,
师:这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失败?
生:分析: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很大
生: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师:很好,很棒,分析的非常透彻。
师: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人不再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而是以王明、博古、李德(苏联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展示:李德
师:共产党建立之初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我党是共产国际的分支,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李德,共产国际成员,伏芝龙军事院校毕业,毕业后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负责领导中国革命,在博古、王明支持下,组成三人军事小组,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错误的军事策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红军不断穿越敌人的火线,淬炼自身,接下来学习
展示:
过程篇
穿越火线,淬火成钢
结合课本59页第二段分析下面问题
展示:红军什么时间从哪里战略转移的呢?转移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结果如何?
师:红军什么时间从哪里战略转移的呢?
生: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师:很好,标志着长征的开始。转移初期遇到了哪些困难?结果如何
生:敌人布下四道封锁线,损失惨重,只剩三万多人。
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不断遭到敌人围追阻截,先后冲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在过湘江时红军遭受到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湘江战役》这次重创使行进的红军队伍心中深深的困惑:我们要到哪里去,战士们在问,下一步怎么走领导们也在思考,红军的前途在那里,
师:面对湘江的惨烈,党中央领导层出现了怎样的分歧?
生:博古、李德执意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
生:毛泽东主张去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
师:你会支持谁?为什么?
生:毛泽东:不能在硬碰硬,不能和敌人正面较量,要避其锋芒,、、
师:很好,分析的很透彻,很有道理,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反映,
师:最终有没有采纳呢?
生:采纳了。
师:中国红军的前方又有怎样的征途呢?
师:红军支持了毛泽得的建议该向贵州前进,度过吴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上的遵义会议。
展示:遵义会议场景图
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师:会议召开我党会讨论些什么问题?
之前湘江战役令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疑惑,在这里能不能得到解决,
思考: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
师加以意义肯定,适当评价。(这次会议把毛泽东同志增选入常委,协助周恩来工作,朱德周恩来为最高军事领导,后来的扎西会议,正式取消了博古、李德、王明三人军事小组的领导地位,才形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
展示: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师:为什么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师:很好,这次会议是我党独立解决党内问题而没有依赖共产国际,会议标志着党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学生理解即可
师:随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指挥下,不断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继续谱写中国革命的征程。红军又经历了哪些军事行动、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展示:图片+长征七律诗
展示::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师:“四、巧、强、飞”斗争场面显示了
红军怎样的精神?
生:红军的英勇,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显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正确领导。
师:四渡赤水的意义?
生: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师: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生:跳出敌人的包围。
展示:爬雪山,过草地。
然后通过老红军会议长征故事进一步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迸发。
师:面对与敌人的激烈战斗,环境的恶劣更是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看!白雪皑皑的大雪山,由于气压低,积雪深,红军战士不仅顶着狂风暴雪,还要忍着挨饿与寒冷,同时还要提防着雪崩的发生,稍一松懈就葬送冰川山谷中。水草地,看似平坦稍不留意,一旦踏入死水潭,我们的战士和马匹同时被陷下去,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吃完干粮,就吃野菜、树皮、菜根。
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大娘听说他的儿子在红军当上了大官,非常高兴就想找自己的儿子,正好赶上了红军开饭,她掀开锅盖,像泥汤一样的水,里面翻滚着的是草根、树皮,还有一节牛皮带,大娘非常心疼,于是将自己沿途乞讨来的一篮子芋头全倒在锅里,我们红军吃了美美的一餐,战士们为了欢迎大娘的到来还编了歌谣:牛皮腰带三尺三,草地荒原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大娘尝一尝。大娘满含热泪,说不出话来。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不怕吃苦,坚持不懈乐观的革命精神。
生:......。
展示:胜利曙光雕像
师:同学们知道这幅雕像的名字吗?这里面也有个感人的故事。
师:胜利曙光
师:据老红军王平回忆,当时红三军在草地走了整整七天,终于到达班佑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让我去看看,当我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静静的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全都没气了,当时周围平静的死一样的寂静,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呀,他们一步一步摇着爬出来草地,却没能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师: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一位老红军这样说过草地: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人间。
师:长征一路上,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围追阻截,走过了艰难的雪山,草地最终1935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实现第一次会师,1936年10月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结束。胜利后的红军可以说是苦尽甘来,继续勇往直前
展示:胜利篇
苦尽甘来,勇往直前
展示:会师照片
展示:长征路线过程图
师:红军长征犹如一条红飘带飘扬在中国的大地上,散发着生机,谱写着壮丽的史诗。红军长征世界史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展示:斯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的评价。
展示:红军长征数据
学生讨论长征精神
展示:长征精神
展示:毛泽东评价
教师:长征的胜利给红军和我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课本是如何叙述的呢?
生:齐读:
老师:今天,长征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
展示:(
激励篇)长征精神,却永不磨灭
展示:图片
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党和国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书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显现出全新的内涵,
展示习近平讲话
老师:路就在脚下,新时期的长征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教师:感悟长征:讨论你从长征的学习中得到哪些收获?
生:谈谈
师:最后,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向在长征牺牲的英雄们致敬,致敬长征牺牲的英雄,永垂不巧;英雄留下的长征精神,生生不息。(共31张PPT)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
习
目
标
1.复述长征的过程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探究长征中过程的历史事件,培养分析能力。
3.体会长征精神,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的感情。
兵临城下,战略转移
自主学习
长
征
原
因
客观上:国民党兵力上的强大(50万:8万6)
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结合课本59页第一段分析长征的原因
(1900年~1974年),奥地利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原名
(Otto
Braun)。一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1928年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
李
德
穿越火线,淬火成钢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59页第二段思考下面问题。
长
征
过
程
1、长征开始的时间?起始地点?
2、长征初期遇到了什么阻碍 有何损失?
1934年10月
江西
瑞金
四道封锁线的阻截
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
遵义参会人员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室内景
遵义会议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和周恩来指挥。
意义: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
遵义
观看图片,结合课本60页长征胜利这一段分析上面问题。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60页长征胜利这一段分析上面问题。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
四
渡
赤
水河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强度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
爬
雪
山
过
草
地
长征史事
胜
利
曙
光
苦尽甘来,勇往直前
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1936年10月)
005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
——(美)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
——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
料:
据美国记者斯诺统计
红军长征途中,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占领过62做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合作探究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你认为长征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对我党和红军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现实意义:留下了激励后人的长征精神。
长征胜利意义
我们今天为
什么仍要纪念
长征
感悟长征
讨论:
你从长征的学习中得到哪些收获?
005
永垂不巧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