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谜语竞猜
1.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
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2.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
万里,说话能听清。
3.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
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
打三种日常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
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器物?
一.“叩响科技的大门”
1.电的魅力
材料:
“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
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
一个工业部门。”
——列宁
电是如何被发现的?
电力是怎样进入生产领域的?
展示:(一)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实验
展示:(二)西门子与发电机
想一想: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
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展示:爱迪生与碳丝灯泡
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失败者的一大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
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
想象力引发构想,而知识实现构想。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遇到困难时,我决不灰心……
成功的三个条件是勤勉、努力和尝试。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
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新通讯工具的发明
1876年苏格兰
人贝尔发明有
线电话
1837年美国人
莫尔斯发明有
线电报
1894年美国人
马可尼发明无
线电报
2.千里传音
内燃机
德国人卡尔
本茨设计出新型内燃机
3.交通工具的革新
卡尔·本茨
Karl
Friedrich
Benz
1844.11.25~1929.4.4
德国现代汽车工业先驱者之一
“汽车之父”
1885年,本茨制成用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尾部有一台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时速13千米/小时,是第一辆投入实际使用的汽车。后来中国人根据本茨姓氏的译音,译为“奔驰”,巧妙而恰当地表现出汽车的特征。
日产尼桑
德产宝马
德产奔驰
美产别克
德产奥迪
日产马自达
德产保时捷
意产法拉利
德产劳斯莱斯
英产宾利
美产福特
法产标致
部分汽车标识
思考:汽车的发明有何意义?
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了蓝天。这架飞机被叫做“飞行者—1号”。莱特兄弟的第一次有动力的持续飞行,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飞机
二.科技的力量
《1870一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比较》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1.8%
10%
23.3%
13.2%
1913年
14%
6%
35.8%
15.7%
你从图表中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3.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结合中国近代史,议一议: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说明
了什么?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
第20课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叩响科技的大门”
1、电的魅力
2、千里传音——通讯工具的诞生
3.交通工具的革新
二、科技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A
B
C
D
1.读图判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
C
课堂检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A
B
C
D
A
B
C
D
D
3.
19世纪末,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公民,如果他远行欧洲,他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① 轮船
②火车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4.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
)
A、赫兹
B、马可尼
C、爱迪生
D、西门子
C
5.19世纪70年代在电力发展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是(
)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德国
B
6.人类告别油灯和蜡烛时代
得益于(
)
A、西门子的发明
B、爱迪生的发明
C、卡尔.本茨的发明
D、莱特兄弟的发明
B
7.近代以来,大大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重要发明是(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汽车
C
8.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
大会上强调汽车尾气已成为目前各
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汽车
尾气主要来自(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D
9.读右图,指出导致世界石油产量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发明
B.发电机的问世
C.有轨电车的创制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D
10.某天早晨,小程看到母亲的留言条,上面写着:“程程:妈妈已经在前往北京的①飞机上了。你爸爸来电话说,他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②电子信箱里,打开看看?今天,你奶奶坐③汽车从老家过来,大约10点半到,记得去接站哟。书房台灯的④灯泡坏了,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这个家庭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课题: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课型:新授课
年级:九年级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资本主义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演变的最基本动力,它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课程标准
1.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2.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谜语竞猜,打三种日常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
1.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2.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3.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
学生:
电灯、电话、电车
教师: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都与电有关.
教师: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
学生: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
教师:同学们列出这么多电器,可见“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看人类的智慧之光是如何点亮了我们的生活的?
(设计意图:谜语法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叩响科技的大门”
1、电的魅力
展示:
“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列宁
教师:电是如何发现的?电力是怎样进入生产领域的?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根据教材,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展示:
学生:1831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用实验证明“磁能生电”,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成为打开电能大门的钥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中机器的主要动力,把人类推入“电气时代”。
教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设计意图: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表述能力。)
教师: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
展示:
教师: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
还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他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称号?
学生:是因为他一生中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多种,他发明的碳丝灯泡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教师:爱迪生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个发明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爱迪生的发明成就:留声机
、活动电影机
、电灯、电报、电话、第一架
实用打字机……
展示:
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失败者的一大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
想象力引发构想,而知识实现构想。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遇到困难时,我决不灰心……成功的三个条件是勤勉、努力和尝试。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
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不断地寻找自然的秘密,并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且一切都当朝光明的一面迈进。
教师: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却对人类贡献这么大,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的发明创造都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谈感受。爱迪生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创造性才能和他所依靠的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会从天而降,努力才有回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懂得只有不懈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教师:从20世纪初开始,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今天电已经成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假设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我们得去挑水吃;冰箱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
教师: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用电?
学生:节约用电。不能一味地依赖电力这一能源,要开发使用新能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感受电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千里传音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事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请第三组同学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通讯工具。
展示:
教师: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有线电话,还有无线电话,如移动电话、视屏电话等。
3.交通工具的革新
教师:在汽车发明以前,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汽车被制造出来,下面请第四组同学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并概述发明过程。
展示:
学生: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了第一台轻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卡尔·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这是德国奔驰车的标识。
教师:汽车经过不断改进使之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产量由每年几千辆猛增到每年50万辆以上。今天,汽车已经走进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展示:
教师:在汽车大量使用的时候,又会出现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问题,那么是否要禁止汽车工业的发展呢?怎么办才好?
学生:分组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但科技发展往往又造成环境的破坏,带来各类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要趋利避害。)
教师:人类早就有翱翔蓝天的梦想,这个梦想由谁变为现实的呢?
学生: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教师:尽管这次飞行的时间很短,却开始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的飞机已成为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汽车跑起来了,飞机飞起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科技的力量
展示:
1870一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比较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1.8%
10%
23.3%
13.2%
1913年
14%
6%
35.8%
15.7%
教师:你从图表中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美国、德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经济强国,英国、法国则落后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师: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生:结论: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更应该努力钻研科学知识,发现科学的奥秘,长大后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国要强大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青少年还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表格中发现有效信息,归纳并条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结合中国近代史,议一议: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叩响科技的大门”:1、电的魅力
2、千里传音——通讯工具的诞生
3.交通工具的革新
二、科技的力量:1.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不多,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看似简单,却有较高的理解难度。为了开发课外资源,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作为教学补充。通过使用形象直观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使学生直观体验、感悟所学知识内容。
初三学生不像在初一、初二那么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他们一般不愿展示自我。为此,我采用的是成果展示法,问题探究法。由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来。另外还设计了两个学生讨论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辩证评价能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补充直观的图片,把枯燥历史变成了有趣味性的活生生的历史,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因估计不足,整堂课容量太大,节奏稍显紧张,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来得及和学生交流。
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实验
西门子与发电机
爱迪生与碳丝灯泡
贝尔试通电话
莫尔斯和有线电报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卡尔.本茨与他的三轮汽车
奔驰标识
莱特兄弟与他们制造的飞机
汽车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