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一课时)课件(37张ppt)+ 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一课时)课件(37张ppt)+ 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2-10 17:56:51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两极地区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南极洲几乎全在
南极圈内;四周被
洋、

洋所包围;

洲、
洲和

相望。

西







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西




A
B
C
D
E
返回
位置
学习目标
①科学考察的重要性。
②我国建立的科考站。
③极地保护的重要性。

诱思自学,导入新课
阅读课本50页的“南极、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卡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在两极的科学考察情况。
极地的环境非常的恶劣,随时有丧生的可能,为什么科学家还要去极地?
高风险的极地科学考察
冰缝
暴风雪
坠机
出示“自学任务”
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读图7-5-1“北极地区”找出黄河站;读图7-5-2“南极地区”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列举两极面临的生态问题,会给全球带来哪些影响。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保护极地,科考队员是如何做的?我们能为极地保护做些什么?

合作探究
精当点拨
探究一: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50页文字及图片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科学价值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煤田,还有大量的稀有金属

资源

▲ 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风力、地热、淡水、金属和生物资源等。其储量之丰品质之高也是罕见的。
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油气田
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煤田
煤炭储量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南部48个州的煤炭资源总量
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成的。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质疑解惑
占全球90%,以固体形式存在
3、两极特有动物
北极熊
企鹅
鳞虾

科研价值
1、气象研究价值
(南极冰芯)
2、冰川研究价值
(便于研究地球古环境)
3、地质研究价值
(煤、铁丰富)
4、海洋、生物研究价值(南极企鹅、北极熊等)
探究二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建设情况。
长城站:1985年2月建立
中山站:1989年2月建立
昆仑站:2009年1月建立
南极考察站
科考队选择11月份出发前往南极的考察,并且南极考察站建站选在1、2月份,
为什么?
科研宝地
环境监测、生物线
索、地质演化、电
磁研究等
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
长城站:乔治王岛
62°W,59°S
中山站:东南极
69°E,
76°S
昆仑站:内陆
77°E,80°S,高程4087米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三个科考站有极昼现象的是
在岛屿上的是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的最高点
。位于西半球的是

中山
昆仑
长城
长城
30°E
E
E
E

30W
W
W
W
20°
W
160°
E
①长城站位于中山站什么方向?
西北方向
②在长城站能否看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不能;
位于南极圈以外。
读图
中国三大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北极考察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于2004年7月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建立,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学以致用〗
说一说黄河站建站为什么选择在7月份?
插入视频
全球变暖
反思人类行为:
探究三
说一说极地地区可能面临的
环境问题?可能对全球带来哪些
影响?人类应如何保护极地环境?
极地保护在行动
环境污染
哭泣的冰川
无助的企鹅
冰川融化
臭氧空洞
【世界周刊】
丹麦法罗群岛夏季集体捕杀巨头鲸,染红了海湾——“红海湾”
过度捕杀极地动物
保护世界最后一块净土
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1983年6月8日:
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7日:
被接纳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
2007~2008年
中国将实施国际极地年
“PANDA”计划
1996年
我国制定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垃圾管理措施及溢油应急计划。
从1997年底
开始对长城站进行了彻底清理。
我国还任命了环境官员,指定了环境日和南极环境保护年,制定了队员教育和培训计划,印发队员手册,对第一个到南极进行考察地队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013年第29次南极科考
将中山站4辆需要回国维修的大型机械设备及200多吨垃圾运回国内。
俄罗斯:
乌姆卡——北极未来之城
活动
课本52页活动
在看了几位同学的对话后,你有什么想法?
倡导低碳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
开发新型能源
加强国际合作
……
全球变暖,我们需行动!
极地的科考与保护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我国南极科考站
我国北极科考站
极地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
知识梳理
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课堂延伸
课下收集两极地区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极地保护的倡议书"只有一个地球"。
○长城站
中山站

昆仑站
1.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什么方向?
30°E
E
E
E

30W
W
W
W
西北方向
2.长城站、中山站的面临的海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当堂达标
当堂达标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就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达成了广泛共识。据此完成1~2题。
1.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
2.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太阳活动
3.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面哪一项
做法是正确的(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矿产丰富,应大量开采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B
A
D
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结合右图完成4~5题。
4.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5.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变化
B.火山、地震频繁
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
达标检测
6.读“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____洋;B___洋;
C
____洋;D
____洲;⑵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F____,G____
H____
⑶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H
达标检测【


】七下
第七章
第五节
两极地区
(第2课时)
【课程标准】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重点)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的重要性。(重点)
【教学模式】诱思自学---合作探究---精当点拨---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而知新
据图说出南极、北极的地理位置,各自有哪些气候特点?代表动物?师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和评价。
生据图回答:①南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②北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气候:南极:酷寒、干燥、烈风北极:终年冰雪覆盖,南极企鹅,北极熊;
复习第一课时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做热身运动。
定向示标
展示目标①科学考察的重要性。②我国建立的科考站。③极地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注意关键词语
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有的放矢。
诱思自学
1.阅读课本50页的“南极、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卡片。极地的环境非常的恶劣,随时有丧生的可能,为什么科学家还要去极地?2.出示“自学任务”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读图7-5-1“北极地区”找出黄河站;读图7-5-2“南极地区”找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③列举两极面临的生态问题,会给全球带来哪些影响。④《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⑤保护极地,科考队员是如何做的?我们能为极地保护做些什么?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在两极的科学考察情况。读课本P50—52内容,依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完成助学学习过程1-5,对不理解和不会的作出标记,等待交流解决。
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读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
小组交流
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标出有疑义的地方;师巡视学情,记下学生的疑惑点。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重点是解决自己不会的或不理解的。
合作交流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合作探究
精当
点拨
(一)极地科学考察〖设问〗科考队出发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国在两极的科学考察情况。〖过渡〗20世纪以来,人类极地活动的发展,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阶段.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为人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基础。为什么要进行极地探险和极地科考 【探究一】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50页文字及图片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1、气象研究价值2、冰川研究价值3、地质研究价值4、海洋、生物研究价值〖追问〗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二】科考队员先后到达了我国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你能找到它们吗 慧眼识图(一)
慧眼识图(二)〖设问〗细心的同学发现科考队选择11月份出发前往南极的考察,并且南极考察站建站选在1、2月份,为什么?2.
三个科考站有极昼现象的是
在岛屿上的是
,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的最高点
。位于西半球的是
3.
①长城站位于中山站什么方向?②在长城站能否看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4.
科考队员先后到达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通过他们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学以致用〗
说一说黄河站建站为什么选择在7月份?展示3副图片说明极地科考的危险性。
生阅读第50页的资料卡片,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生举例说出两极科考价值:1、气象:研究南极冰芯可以获得珍贵的古气候信息,对了解过去的全球变化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和研究。2、冰川: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信息和丰富淡水资源。3、地质:极地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4、海洋:极地地区有着特有的海洋生物北极熊、南极企鹅等。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生了解南极:1985.2
长城站1989.2
中山站2009.1
昆仑站北极:黄河站生回顾地球相关知识点,交流展示:因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11月-次年3月份,南极地区属于暖季,并且有极昼,便于科学考察和施工建设。生讨论回答。生观察发现:距离南极点越来越近;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生通过图片感受极地科考的危险性。
生通过图片、搜集资料等列举简单的实例,明确两极科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读图发现南极多煤炭,小组合作讨论煤炭形成的条件,进而尝试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这一现象。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明确我国两极科考站的位置。回顾旧知,探讨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意识到科考队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过渡
我骄傲: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是展示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舞台,我国在极地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科考队员谈到行程中见到融化的冰川;在南极有强紫外线等给考察队员设下一道道障碍。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南极新站选址调研,确定第四个考察站位置。
使学生认识到两极科考价值,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合作探究
精当
点拨
(二)极地保护在行动两极地区有哪些生态问题?播放视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日本捕鲸”看完之后谈一谈感想。〖设疑过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地区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探究三】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应该怎么做?保护极地世界在行动
科考人员是如何做的?保护极地中国在行动3、保护极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提出你的“金点子”。师及时点评,鼓励。【活动】课本52页活动在看了几位同学的对话后,你有什么想法?师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极地保护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极地尽一份力量。谈收获:组织学生谈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观看视频。直观感受极地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据图片展示:①“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地区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沿海城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②臭氧层空洞。③燃油泄漏。④过度捕杀等。
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
1、《南极条约》主要内容: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各国科考队员使用绿色环保的器材、日常用品等,垃圾带出极地。2、1997年底我国开始对长城站进行了彻底清理。2013年4月将中山站4辆需要回国维修的大型机械设备及200多吨垃圾运回国内。生合作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生举例:节约用电,不使用有氟氯昂的空调,空调温度定在26℃以上,呼吁日本停止捕杀鲸鱼、海豹等。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生:我知道了……
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等使学生真实感知极地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结合板书回顾知识。
极地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呼吁人们关注两极地区,写一篇关于极地保护的倡议书

“只有一个地球”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就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达成了广泛共识。据此完成1~2题。
1.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
2.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太阳活动
3.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面哪一项
做法是正确的(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结合右图完成4~5题。
4.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5.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变化
B.火山、地震频繁
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2)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F____,G____
H____
(3)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完成助学当堂达标相关内容,投影一名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互批,互评。及时反馈处理出现的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教后记】课堂上按照学校倡导的诱思自学---合作探究---精当点拨---当堂达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我国南极考察实例,体现两极地区的科考价值、极地的环境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跟随科考队员的脚步,感受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视频展现科考成果,使学生感知祖国在极地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增强其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热情。极地的环境问题通过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由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措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认知过程;在极地保护中学生依据生活畅所欲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运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