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0 20:00:49

文档简介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

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的殖民战争。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历史信息的一种方式。通过这幅漫画,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说明:通过“漫画”历史,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更好形象地理解历史知识。
教师: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紧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继而发动了规模更大的侵华战争。
展示: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教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传教士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终遭中国人民的反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
展示:
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
材料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思考: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在哪里?斗争的矛头指向谁?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速发展感到恐慌,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说明:利用义和团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发展及性质,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情况,从而让学生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教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二十世纪震撼世界的第一件大事,中国是在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洗劫中进入二十世纪的。
展示:
第一章
国之殇——血溅京津
展示:视频《晚清悲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成: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哪八个国家?首领是谁?
2、八国联军再次洗劫了哪个城市?这个城市过去曾受到哪些国家的洗劫?
3、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英勇抵抗侵略的是哪一部分人?他们在什么地方英勇抗击过八国联军?
说明:通过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史实,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落实基础知识,又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展示:《廊坊狙击战》
教师:面对强敌,义和团战士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奋起抵抗,取得了廊坊等狙击战的胜利,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的打击。
教师:八国联军在侵占天津、洗劫北京的的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展示:《被侵略者赶出家园的天津人民》、《法国侵略军抢来的耕牛和衣物》、
《外国侵略者逮捕的义和团民》、《美军在天津抢劫的银子》等一组图片。
活动:请结合图片、教材与自己积累的知识,分组交流,简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认识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的殖民战争,感受体会“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一道理。
教师: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镏金刮得一干二净,八国联军的抢劫使中国受到了惨重的损失。
展示: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
教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无疑是一场浩劫,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耻辱,签订了又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第二章
国之耻——《辛丑条约》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以往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提炼知识点:时间、签字双方、内容。
展示:图片《辛丑条约》的签订仪式
《李鸿章》
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部分)
教师:《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的(后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加入),是中国近代史上在同一时间签订国家数目最多的条约,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他还签订过哪个非常有名的不平等条约?
说明:通过简单讲述,既让学生意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联系了新旧知识,又为后面学生理解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作铺垫。
展示:请同学们对《辛丑条约》的内容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政治上
1、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上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住
经济上
3、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外交上
4、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铁路沿线要地
教师:同学们对条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个条约有什么危害呢?
展示:
材料一: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竟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
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一共是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近10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些赔款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同时,中国的关税、盐税等均被帝国主义把持。
思考:巨额赔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材料二: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惩办,喜出望外,立即告诉议
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全部接受,尤其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一条更是连连称是,并保证违者处死。
思考: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讨论:“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铁路沿线要地”又给中国带
来什么危害?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思考:这条内容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说明:过程中联系今天的使馆区,更能说明《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利用材料,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做到了“论从史出”。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那么这一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归纳: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展示:
讨论:《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说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以指导。得出结论:通过《辛丑条约》,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服务的地位,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课堂小结,提炼生华:
第三章
国之思——救亡图存
展示:
一组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救国的图片
教师: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辱、百折不挠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再到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反抗斗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逐步觉醒,以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运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当家做了主人,中华民族从此自豪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老佛爷的真心话:“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请思考:
(1)材料中的“他们”
指的谁?
(2)根据材料请说明慈禧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
2、时间是历史最公正的裁判,站在历史长河里看,义和团运动既是一幕历史的悲剧,也是一幕历史的喜剧,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义和团运动悲喜剧的看法。
测验题目二:完成历史助学。
教学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我利用《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导入新课,把抽象难懂的历史形象化趣味化,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又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教材对帝国主
义侵华的原因介绍的非常少。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明白,我利用有关义和团的两则材料并提
出问题,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做到史料结合,“论从史出”,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了。课标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教学过程中虽然提到了抗击的史
实“廊坊狙击战”,但比较简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差强人意。
本课“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目内容都是重点,为了凸显它们的重要性,
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命名:第一章
国之殇——血溅京津;第二章
国之耻——《辛
丑条约》。整体感觉不错,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我借用了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逐个
解读分析,师生互动和谐自然,课堂氛围热烈而秩序井然。我运用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直到
毛泽东十余幅图片进行小结,进入到第三章
国之思——救亡图存,目的是即承上又启下,提
炼升华。
整堂课设计处理水到渠成,学生的配合比较默契。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在
有效的前提下进行创设,注意严谨创新,才能有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个人教学特色:
1、备课时,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教材,打破传统的课时内容,实现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2、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学史用史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渗透情感教育。
3、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补充视频、图片、文字史料和中考试题,基本能实现课堂“堂堂清”。
4、善于总结反思,针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改进,并认真写出教学反思。
国之殇——血溅京津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国之耻——《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国之思——救亡图存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
课程标准: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流程:
展示:多媒体展示当天(2012年9月18日)从网络下载的新闻报道图片:
教师:同学们,今天早晨10点钟听到的警报声比往年更长些,哪个同学给大家分析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也是中国的国难日。让学生有所认识近代日本侵华的历史很多,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结合时政“捍卫钓鱼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发生在中国,日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

义和团的忧虑
教师:19和20世纪之交,中国出了大名。一时间,成为各国媒体每日关注的头版头条。可惜,国人的出名,不是因为好事,而是由于滥杀教民和传教士以及围攻各国的使馆。19到20世纪,中国人给西方最大的刺激,就数义和团运动,而由此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清政府的态度呢?
思考:近代史的清政府都喜欢对外求和,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反对众多国家的侵略呢?
展示:多媒体播放影片《国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有关义和团的兴起与发展的内容。
说明:本课有关义和团兴起原因介绍的很少,运用多媒体播放增加学生的理解,义和团发展的原因只是清政府寻找的“替死鬼”而已,并对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奠定理解基础。
展示: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
材料二:“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三:“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思考: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说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并起到过渡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
二义和团的担当
教师: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义和团迅速壮大,1900年春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杀洋人,烧洋货,攻打教堂,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展示: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
思考:请你说说八国联军侵华的路线。
说明: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让学生有所认识: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
思考:根据廊坊狙击战的图片描绘一下义和团战士作战的情景。
教师: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西摩尔说:“假如义和团用的是西式枪炮,我们联军必将全军覆没。”廊坊狙击战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三义和团的遗憾
教师: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史,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
展示:多媒体播放影片《国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有关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史料。
思考: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勾当?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说明:运用多媒体,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所带来的罪恶,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师:北京失陷也标志义和团运动失败。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并命令各地清军予以剿杀。义和团迅猛的发展部分得益于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态度变化后,许多义和团组织迅速消亡。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2010年5月四川新闻网发表了一篇文章:《义和团100年:暴民还是“爱国者”?》,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呢?
说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从正面到负面的评价,都应该给学生指出。并结合在保钓问题上出现的一些“打砸抢”的现象,出现了“义和团”
式的现象,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我们应该理性爱国,文明爱国,守法爱国。
教师:为了收拾残局,清廷与外国谈判。经过谈判,1901年,清廷最终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思考:阅读课本21-22页条约内容,小组讨论其影响。
展示:多媒体播放影片《国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
说明:影片不仅有该条约的内容,还有对各条约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思考:你知道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吗?它是怎样签订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说明: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列表格,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四义和团的启示
思考: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有时不免难过,甚至产生“恨”的情感,你们会不会恨?你们又恨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军旅诗人写的诗。
展示:多媒体展示诗歌: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战胜负于城下
……
在此
我谨向世界提醒一句
从我们这一代起
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
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教师:北京城属于大清王朝,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但被一群“文明”暴徒换取财富,换取所谓的荣誉的牺牲品!我们怎能不恨?但是仇恨能解决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吗?
思考: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军人,如何才能“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教师: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国防科学技术,要让我们国家的军备实力更强大,更要让我们整个国家更强大。只有这样,“钓鱼岛”才会永远是中国的。
展示:多媒体展示标语
捍卫钓鱼岛!
说明:初中学生情绪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爱”的教育,而这“爱”不仅仅是爱国,还是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爱所有的生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板书设计: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的忧虑
二义和团的担当
三义和团的遗憾
四义和团的启示
测试题目一:
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3请结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谈谈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4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一百多年过去,义和团的阴影仍在,话题也时不时冒出来,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赞扬还是咒骂,其实,真正了解这个运动的人,并不多。”
——摘自《义和团100年:暴民还是“爱国者”?》
5由于“钓鱼岛”的所谓主权问题,今天中日关系非常紧张,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大胆谈一谈,如果你是中国的国防部长(或外交部长),如何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
测试题目二:
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时政新闻开始关注,他们充满着好奇,想多了解世界,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好奇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及图片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的多了解历史的真相,锻炼他们的思维,同时激发他们的健康情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特色之处:
本课以义和团运动为线索进行设计,把一个个零碎的史实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把课本内容进行整合,选择典型材料,启迪学生的智慧。我的构思是:
义和团的忧虑——着重分析义和团兴起与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因为义和团发展的原因只是清政府寻找的“替死鬼”而已,所以义和团的命运是让人忧虑的。
义和团的担当——侧重叙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义和团的遗憾——交代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同时标志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成为每个义和团团员的遗憾。
义和团的启示——分析如何爱国,侧面的批判了义和团运动中粗暴的一面。
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指导学生从整体方面来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义和团运动;适度的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结合。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本课的教案编写较为仓促,不当之处,敬请领导专家多加指正,以求取得更多的进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以下歌谣
浑河北,龙河南,村村镇镇立了团。
哪怕官家把头砍,哪怕洋人闹的欢!
百姓个个拿起刀,见了鬼子往上蹿,
剁的剁,砍的砍,只要齐心就好办。
教师:你知道这首歌谣出现的时间和反映的历史内容吗?这首歌谣在19世纪末的华北流传很广,反映的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情况。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民众的力量(义和团血战八国联军)
教师提问:八国联军包括哪八个国家,联军统帅是谁?先对什么地方发动进攻,结果怎么样
学生看书,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助学中相关廊坊大捷的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廊坊大捷的图片
以及相关文字资料
他们(义和团民)
“冒死面对着来福枪和机关枪秋风扫落叶似的射击,还是勇敢冲锋,真是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比他们更勇敢的人了.”
西摩尔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义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是所有“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的丢脸。”
教师提问: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总结: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教师:与此同时,另一路侵略军却势如破竹,你能说一说他们的侵略路线吗?
二、国家的哀伤(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学生自学,回答。
总结:夺取大沽炮台---攻占天津---攻入北京
教师: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
教师提问:请你讲述一下八国联军在北京所犯罪行。
学生看课文小字及图片进行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
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侵略军斩杀中国人
八国联军封锁街道入户抢劫
八国联军把皇宫珍宝洗劫一空
及文字资料
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住的西苑仪鸾殿,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
“(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
《缘督庐日记》
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
“(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
《瓦德西拳乱笔记》
“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逐尽。”
《庚辛纪事》
教师提问: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三、民族的耻辱(《辛丑条约》)
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俄、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教师解释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提问: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危害?
各组学生通过讨论,把条约内容归纳成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略)
教师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1、2,引导学生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
(l、议一议:《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经济方面: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再加各地赔款,总数达10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些赔款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中国的关税、盐税均被帝国主义所把持。
政治方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者,“即行革职,永不续用”。凡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试5年。从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有恃无恐,无所顾忌。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军事方面: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及划定“使馆界”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外交方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样使馆界俨然“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中国的太上皇。(联系问题探究2,指出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通过以上分析,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解决问题探究1)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提问:通过第一单元知识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表格总结:
战争名称
条约名称
内容
影响
中英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
割香港岛给英国2.
赔款2100万银元3.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
协定关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1.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我们不能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历史证明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一、民众的力量(义和团血战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国家的哀伤(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三、民族的耻辱(《辛丑条约》)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
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
B.建教堂
C.办工厂
D.设使馆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的是


A.拆除大沽炮台
B.允许外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赔款数量大,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二、探究题
4、1840年,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某校八年级的同学就此展开历史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什么条约的签订?
(2)哪次侵华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你认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学反思:
依据课程标准“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的要求,我将本课设计为三个部分,一是“民众的力量----义和团血战八国联军”,通过历史上的歌谣使学生了解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并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感受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的精神。二是“国家的哀伤——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通过文字和图片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在中国所犯罪行,认识帝国主义的残暴和野蛮,不忘国耻。三是“民族的耻辱——《辛丑条约》”,通过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给中国所带来的危害,认识清政府安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也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