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引导活动、全员参与。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了解“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感受到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谣,我们共同来欣赏。
展示:配乐朗诵歌谣:
神州大地风雨腥,南昌起义破长空;
恩来贺龙举红旗,陈毅朱德来转移;
湘赣边来了毛泽东,秋收时节起义兴;
中国革命何处去,开辟农村根据地。
(教学意图:配乐歌谣,激情导入。
在音乐背景下,富有激情的朗诵能够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歌谣也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学生:欣赏歌谣。
教师:这首歌谣再现了1927年、192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围绕这首歌谣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神州大地风雨腥,南昌起义破长空
展示: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照片
教师:神州大地风雨腥指的是什么?
学生: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教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几幅图片就再现了那段历史。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英勇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到,而是揩干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了。那么他们是怎样划破敌人黑暗夜空的呢?
学生:发动南昌起义。
教师: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时请留意里面提到的相关内容。
播放:《南昌起义》视频片段
(教学意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看视频,说出南昌起义的时节、地点、领导人等基本知识点。
教师:哪位同学能介绍南昌起义的经过?(若没有举手的,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把课文54页第一段默读一遍)现在准备好了吗?
学生:介绍南昌起义的经过
教师:这位同学很完整的介绍了南昌起义的经过,正如歌谣里提到的一样-----恩来贺龙举红旗,陈毅朱德来转移。
二、恩来贺龙举红旗,陈毅朱德来转移
教师:陈毅朱德转移到哪里去?
学生:湘南。
教师:为什么他们要转移到湘南呢?
学生:因为在南下途中遭到失败。
问题探究:既然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还要南下广东呢?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要及时评价,并适当提示)
教师:南昌起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虽然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但是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怎样的意义你知道吗?
学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教师:很好。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因此,八月一日成为我们的建军节。
展示:军旗、军徽、江泽民题词
过渡: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根据会议精神,派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三、湘赣边来了毛泽东,秋收时节起义兴
教师: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毛泽东曾经作了一首词,名字叫《西江月》。
展示:
《
西江月
》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
(教学意图:通过史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你能不能通过这首词找到秋收起义的一些信息?
学生:提取信息,如时间、方向、军队名称、旗帜等(教师适当提示)
教师:南昌起义中,我们的起义军沿用的是国民党的番号,叫国民革命军,而在秋收起义中我们则有了第一支亮出中国共产党旗帜的军队,就是——工农革命军。
如果说南昌起义亮出了我们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则亮出了我们的旗帜。
展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旗
教师:秋收起义的过程怎样呢?
出示:秋收起义图
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在地图上看一下(师指图讲解):工农革命军从修水、铜陵、安源分三路进攻,目标是夺取大城市长沙,结合示意图大家看一下,最初的目标实现没有?
学生:没有
教师: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危急关头,毛泽东当机立断,通知起义各部在文家市集合,革命队伍该何去何从?
四、中国革命何处去,开辟革命根据地
教师:当时在党内就有两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教学意图:通过辩论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观点?
学生:5—8人展示观点及理由,老师及时点评。
教师: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哪一方案?
学生:第二种,向农村进军。
教师:大家的观点和当时党的决策是一致的,看来同学们都很英明。
过渡: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三湾党对军队进行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教师:毛泽东为什么首选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呢?你能不能结合老师给的资料说说原因?
出示材料: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
“(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中国近代史》
学生:读资料归纳回答
教师:根据刚才大家了解的历史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学生:向农村进军,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教师:说的真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我国实际出发,由向城市进攻转到向农村进攻,就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
过渡: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还是红军的诞生地。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56页第一段内容,一会看谁能把红军诞生情况介绍给大家?
播放:《井冈山会师》视频片段
学生:读课文,看视频,介绍井冈山会师情况。
教师:为什么朱、毛两支队伍会师后叫第四军呢?有没有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北伐战争时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井冈山会师时,北伐军的第四军大多数来到井冈山,为了继承发扬第四军的优良传统,于是把我们的军队叫工农红军第四军。
教师: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军的称谓从此就叫开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红军嘹亮的歌声,你能看出这首歌谣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吗?
播放:红军歌谣
学生: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析歌词
教师: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唱出了这么优美的歌曲,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在困难面前我们要象红军战士一样,不怕吃苦,乐观向上!
教师:革命的歌声响彻云霄,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乘着歌声的翅膀传遍了全国,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共产党人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共建大小1十多块,正是应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标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谈收获:
教
师: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再次出示导课歌谣)你能不能根据歌谣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以谈学到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谈你的感受。
学生:2---3人谈收获,教师及时评价。
出示板书设计: 南下受挫
南昌起义
反抗
敌强我弱
秋收起义
井冈山
根据地
教师:(边演示边总结):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英勇的共产党人通过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来奋起反抗,虽然起义受挫,但是沉重打击了敌人,而且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道路。为此,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
升华:
南昌起义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支队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洗礼,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钢铁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展示:看我强大祖国《国庆大阅兵视频》
(教学意图:通过大阅兵,认识人民军队的强大,增强学生对军队、对国家的热爱。)
测试题目一:
1.讲故事:朱毛会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测试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提供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鼓励学生独立与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从这一理念出发,我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
一..配乐歌谣,激情导入。本课主要事件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及井冈山会师,而这些事件都在歌谣里依次出现。在音乐背景下,富有激情的朗诵能够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歌谣内容在大屏幕的出现也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二.
歌谣贯穿,首尾呼应。在教学过程中,这首歌谣是贯穿始终的,由歌谣内容引出历史事件,每个事件都配以合适的视频、地图、歌曲等相关资料,这种方式很新颖,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小结环节中,让学生结合教师再次出示导课时的歌谣谈收获,使教学环节紧凑、完整、首尾呼应。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力求完美,但毕竟能力有限,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的活力有待提高,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太充足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扣课标,认真研究,上好每节课。
国民党屠杀政策
星火燎原12课
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课标要求: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
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中国敌人的主要力量分布
在城市,故而攻打大城市这条路走不通,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想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一课中提供的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
同学们,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屠杀,由于国民党右派的突然袭击和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国共关系破裂,大革命失败了。那么,这场屠杀是否阻止了中国革命的前进呢?我们说没有。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确实是这样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在屠杀面前止步,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刚发生半个月,中国共产党人就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播下火种---------武装起义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南昌起义的内容,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过程、结果、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并投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请学生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
提问:起义胜利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队伍又到哪儿去了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那些条件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④到边远的山村
去壮大……
教师: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意义,请同学们回答:南昌起义有什
么重大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以武装斗争反抗了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在中国人民中树立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因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下,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
学生:回答一:南昌是一座孤城,周围没有百姓支援,不易防守。
回答二:广东濒临海外,可以获得外援。
回答三:广东群众基础好,可以重整旗鼓,再行北伐。
回答四:……
教师:这次南下确实是想在广东重整旗鼓,再行北伐。因而孤军南下,再加上两次分兵的失
误,结果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遭到失败。
教师: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南昌起义失败原因的看法。
学生:回答一:可以在南昌周围发动群众,与农民相结合。
回答二:应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回答三:孤军远征,没有集中兵力,犯了分兵作战的错误。
回答四:天气炎热,士卒疲弊。
……
教师: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相结合,
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根据地,而是想在广东重整旗鼓,再行北伐。因而孤军南下,
再加上两次分兵的失误,结果失败。
教师:在发动南昌起义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汉口召开了一次旨在改变共产党组织涣散、
思想混乱状况,确定今后的工作方针的会议。因为这次会议是在八月七日召开的,故
我们称其为八七会议。
2.八七会议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小字内容,了解八七会议的精神。
学生:看书。。。。。。
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述
“七一五”以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为了挽救革命,纠正过去的机会主义错
误,确定今后新形势下的方针,决定召开中央紧急会议。
中央会议由瞿秋白主持筹备,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李维汉主持。
教师:出示
教师: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和插图,了
解秋收起义的过程及其变化。
3、秋收起义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时在图上把以下地名给找出来:“修水”“铜鼓”“安源”“文家市”“三
湾”“井冈山”。
学生:看书……看图寻找……
教师: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出示图片:
9月9日,从破坏铁路切断敌人交通开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9月19日,各路起义军退到浏阳县的文家市。在这里前委召开会议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现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已经没有可能在城市取得胜利,应该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去。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向农村进军。
星火点燃---------井冈山的斗争
教师: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做出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
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概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
学生: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于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
途中,在江西永新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在各
级部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班设小组,连设支部,营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
团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教师:毛泽东在1927年10月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
革命,建立地方政权。初创了井冈山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教师:1928年4月底,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到达井
冈山同这里的部队会师,宣告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红军的力量大大增强。
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从中看出了什么?又想说点什么?从这些
先辈们身上学习什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请大家分组讨论,然
后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一: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我方力量弱小,没法在城市立足。
回答二:井冈山离长沙比较近。
教师:大家都是从秋收起义本身分析井冈山的原因,这些都是井冈山斗争的偶然性,但是选择农村革命道路仅仅是一个偶然吗?有没有必然性呢?
(投影展示)
材料一:(有人)以为中国像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的暴动成功后,可以影响到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
材料二: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性的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的发展形势。(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
教师:分析史料的原因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偶然性,而且还要分析其必然性。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走井冈山道路的原因。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而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强
大,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所以选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是革命
道路的正确选择。
教师:农村有何优势呢?
学生: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受压迫重,革命性强,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
教师:因为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
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
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
说明:通过设置能够引起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并适时提供有效的史料,为学生准确的
理解提供材料支撑,教给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及“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素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红军歌谣”,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或有什么启示?
学生:农村和城市相比,条件是艰苦的,可是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的乐观
精神。
教师:同学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有何意义?
学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开始。
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各地的共产党人也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到
1930年夏,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
一块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星火燎原---------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关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情况,看时请结合地图。
说明:结合地图,建立起空间概念,更加形象,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教师:1927年冬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上了以农民为主力,以土地革命为中
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正确道路。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有力地指
导了各个根据地的建设。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在1930年夏天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播放建国60周年阅兵式剪辑视频
回首党的征程,南昌城头那一声清脆的枪声,普天下第一支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从此诞生在东方大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革命的摇篮”和“新中国奠基石”的井冈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亲手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22年浴血奋战,终于簇拥着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升起。
63年威武之师,人民军队忠诚地护卫着共和国走过壮丽的行程。
85年继往开来,军旗下聚集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血染着多少烈士的风采。今天的“八一”军旗更鲜亮,更壮美!
板书设计:
测验题目一:
1、说一下,“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的由来、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内涵的?
测验题目二:
做《助学》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在充分分析课题地位和课前收集资料、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学校实际,通过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丰富的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导学、处处质疑,以恰到好处的问题进行导读、导思、导学,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体现了对历史本质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遇到难解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包括学困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现机会,如毛遂自荐回答问题、叫未举手的学生上讲台等,体现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了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高,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没有的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关注全体学生仍是在以后教育教学中的重点。
播下火种------武装起义
星火点燃------井冈山的斗争
星火燎原------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