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章 力
7.2 弹力
导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 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学会使用测力计计。力的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 ,不受力时,有恢复到原来的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物体由于发生 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 。
3. 物体放在桌面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支持力是 力;桌面受到水杯的压力,压力也是 力。21教育网
4. 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 且发生 形变 。
5. 在一定 内,作用在弹 ( http: / / www.21cnjy.com )簧上的力越大,弹簧的 就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 。21cnjy.com
6.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首先看清弹簧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计的 、 和指针是否指在 。21·cn·jy·com
课堂导学
一、弹力
1.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 ,不受力时,有恢复到原来的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2·1·c·n·j·y
2. 物体由于发生 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 。
3. 物体放在桌面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支持力是 力;桌面受到水杯的压力,压力也是 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 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 且发生 形变 。
二、弹簧测力计
5. 在一定 内,作用在弹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力越大,弹簧的 就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 。www.21-cn-jy.com
6.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 、 和指针是否指在 。21·世纪*教育网
7.测量时,弹簧的 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www-2-1-cnjy-com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它的测量范围
B.应先估计被测力的大小,然后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C.测量时要防止弹簧与外壳碰撞
D.必须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测力计
2.测一个约6 N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最恰当的是( )
A.10 N,0.2 N
B.5 N,0.1 N
C.15 N,0.5 N
D.上述三个都可以.
3. .水平一对6N的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则测力计的示数( )
A.6N
B.12N
C.0N
D.无法确定。
4. 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C.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它的长度成正比
D.弹簧的形变量跟受到的外力成正比
5.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个测量范围,被测力应小于这个范围
B.使用前必须先对弹簧测力计校零
C.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放置,测竖直方向的力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方向不同的力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1.形变、形状、弹性。2.弹性、弹力。3. 弹、弹。
4.接触、弹性。5.范围、伸长量、弹簧测力计。
6.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课堂导学
1.形变、形状、弹性。2.弹性、弹力。3. 弹、弹。
4.接触、弹性。5.范围、伸长量、弹簧测力计。
6.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7.伸长、静止。
课堂练习:
1.D。2.A。3.A。4.D。5.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3张PPT)
7.2 弹力
岳阳市第十中学 高老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 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测力计的构造,并结合物理原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趣味,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测力计计。力的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撑杆跳高
撑竿跳高(pole vault ),田径运动项目一种。运动员借助竿子支撑和弹力,以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竿上动作使身体越过一定高度。
撑杆跳高要比普通跳高跳得高,它借助了什么?
二、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力的单位:牛顿(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四、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力的作用点——线段起点(或终点)
力的方向——线段箭头
温故知新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大小——数值和单位
画出竖直向上提箱子的拉力。
F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段四画箭,符号数据标尖边。
注意:简图常用一个方框 来代表,点为力的作用点,箭为箭头,数据=数值+单位,尖边为箭头尖的旁边
易错点:作用点一定在 上
受力物体
画出沿斜面拉箱子的拉力。
F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段四画箭,符号数据标尖边。
易错点:作用点一定在 上
受力物体
做一做
用力分别拉弹簧、橡皮筋和挤压橡皮泥、弯折铜丝;松手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吗?
直尺、弹簧、橡皮筋、撑杆等,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有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一、弹力
有些物体,如橡皮泥,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塑性
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具有弹性的物体
当拉长橡皮筋和压缩弹簧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一、弹力
物体放在桌面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支持力是弹力;桌面受到水杯的压力,压力也是弹力。
一、弹力
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表现: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 支持力 拉力 推力
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
想一想
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
想一想
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
想一想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弹性限度
例如,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弹性限度
观察弹簧的伸长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可以测定力的大小。
结论
例如,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弹簧
挂钩
吊环
指针
面板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量就越长。利用这个道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二、弹簧测力计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测量时,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4)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量程:
分度值:
0∽5N
0.1N
弹簧测力计量程:
分度值:
0∽5N
0.1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6N
这里有不同用途、不同形状的测力计!
一、弹力
1、弹性:撤去外力后能否恢复原状
2、弹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看、调、测、读
我的收获
F1= ?N
这个力是多少N?
说一说
这个力是多少N?
F2= ?N
能力提升
F1= 1.4N
现象:F1和F2两个力大小相等。
F2= 1.4N
能力提升
F1= 1.4N
结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F2= 1.4N
能力提升:相互作用力特点
1. 下述作用力中,大小最接近1 N的是 ( )
A.蚂蚁的拉力
B.一般人的拉力
C.马的拉力
D.托起两个鸡蛋的力
D
达标练习
2.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它的测量范围
B.应先估计被测力的大小,然后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C.测量时要防止弹簧与外壳碰撞
D.必须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测力计
D
达标练习
3.测一个约6 N的力时,应选用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最恰当的是( )
A.10 N,0.2 N
B.5 N,0.1 N
C.15 N,0.5 N
D.上述三个都可以
A
达标练习
4.水平一对6N的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则测力计的示数( )
A.6N
B.12N
C.0N
D.无法确定。
A
达标练习
5.在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C.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它的长度成正比
D.弹簧的形变量跟受到的外力成正比
D
达标练习
6.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个测量范围,被测力应小于这个范围
B.使用前必须先对弹簧测力计校零
C.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放置,测竖直方向的力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方向不同的力
C
达标练习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