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全册教学课件3、罗迦诺的乡村(教案+练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全册教学课件3、罗迦诺的乡村(教案+练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1 20:53:39

文档简介

3、《罗加诺的乡村》同步训练
一、初步阅读扫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未晞(

殷勤(
)瞿里许(
)皮靴橐橐(
)蝎子(
)提防(

2.解释词语:


无所事事
恍然大悟
摩掌擦拳
钩心斗角
层出不穷
3.本文的作者是
,是诗人、

,原名
,河北
人。他曾被鲁迅称为“
”。本文选自〈〈
〉〉
这部书取材于作者于
年赴德国留学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细理解
4.“乡村”的人很多,事也不少。你能说说吗?(分别写出三个即可)
让“我”难忘的人:
令“我”难忘的事:
5.本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6.这篇文章运用
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乡村。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环境:北面的房子是
,南面的房子是
;罗迦诺城的左边
,右边是
,这里没有发生
,从这句可以看出:“
”。
(2)动物:中午是
,夜晚窗外有
,清早有
,这点和北平
,使“我”闻到了故乡的气息。
(3)植物:与故乡相比,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7.人物素描:在这乡村的风景中,一群可爱的人在不断的接触中逐渐熟悉,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来融洽。细读课文,填空。
(1)邮递员的妹妹:她的
让“我”不放心,她的
让“我”大吃一惊,她的
态度,让“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
(2)送面包人:以
为由,没有将面包送上门,后来解决的办法是
。从这群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处世原则:利己但不能

8.优美的语句会让我们仔细品尝。记诵下面的语句,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你是如何“重逢”一词的?)
(2)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你是如何理解“等”的?)
(3)但我对于她还是不大信任,邮票固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还是不肯直接交给她。(“固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怎么理解?)
三、精段品读深探究
9.精彩的段落让我们回味无穷。请将最后一段朗读几遍,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一句表明了“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2)从本段中,哪一句写出“我”给这些异国之人的一种评价?
(3)如何理解“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一句?
(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知识拓展练能力
10.乡村是单调的,但在这篇中作者却写出一种“美”来,你认为“美”在何处?
11.你或许住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或许身居野草遍布的乡村;或许你听说过,或许你亲身体验过……但不管如何,你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以“我眼中的乡村”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以表达出你眼中的乡村。罗迦诺的乡村﹙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第1课时共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朗读与讨论,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恬淡悠远、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内容,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大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你能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吗?﹙学生自由发言﹚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的手表、军刀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罗迦诺的乡村
二、检查预习
1、小对子检查有关作者和字词情况
⑴字词:煞﹙﹚
橐橐﹙﹚

﹙﹚戳﹙﹚
⑵本文作者﹙﹚
,现代﹙﹚、﹙﹚、文学翻译家。
2、分组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7年初,战争硝烟风起云涌,冯至所任教的上海同济大学内进步与反对势力的明争暗斗,让冯至不满和伤心。他更期待没有纷争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因此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⑴你了解到罗迦诺的乡村具有什么特点?⑵作者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⑶你如何看待“特精省人”的“松缓”?
2、学生读课文后发表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四、质疑探究
1、再读课文,并分组讨论: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组内交流,并分组展示:①作者感情的变化: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②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恬淡、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2、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内心也常常失去那种应有的宁静,而变得浮躁。读完本文你对生活有了哪些感悟呢?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与表扬。
五、拓展延伸
1、诵读本文中的写景片段,任选一段进行仿写。
2、你理想中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请用简单的话语进行描述。
学生任选一题进行写作,并当堂展示,写作优秀者进行表扬。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日益繁华忙碌的今天,人就像个符号,一天天变得物质化、功利化。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你会觉得人应该有诗意的灵魂。让我们试试在黎明时候起身,去迎接晨露沾衣的自然淳朴,去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在自然的法则中,让每件事物和我们自己各得其所。在看似懒惰的些许日子里,给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像蒙娜丽莎那样静静的微笑,享受心灵宁静的呼吸。
板书设计:
景物﹙自然
宁静﹚
罗迦诺的乡村
→对自由恬淡、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人﹙疏散无事、自给自乐、不闻世事﹚《罗迦诺的乡村》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
学习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检查预习(字词、作者)
1、煞是(  ) 皮靴橐橐(  ) 兼差(  ) 报酬(  )
露水未晞(

2、本文作者 (      ),现代(     )、(     )、文学翻译家
(二)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填写下表
线索
作者所见、所闻、所感
民风民俗
感受及变化
乡村位置
乡村景物
生物
植物
乡村人物
房东
特精省人
少女
警察局长
老邮差
送面包少年
送煤油小厮
2、梳理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走进罗迦诺乡村,作者首先介绍了罗迦诺乡村的(
),接下来不惜笔墨展现了罗迦诺的(
),让我们了解了罗迦诺乡村的特点是(
)的,特精省人的生活态度是(
)的,最后作者以含蓄的结尾表达对(
)生活的向往。
(四)质疑、探究
(讨论)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说说你的生活态度?
2
、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
3
、如何理解“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一句?
(五)理解体会主旨(学生总结)
作者通过—————————————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的向往与怀念。
(六)作业
你或许住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或许身居野草遍布的乡村;或许你听说过,或许你亲身体验过……但不管如何,你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以“我眼中的乡村”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以表达出你眼中的乡村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在日益繁华忙碌的今天,人就象个符号,一天天变得物质化、功利化、平面化。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你会觉得人应该有诗意的灵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试试在黎明时候起身,去迎接晨露沾衣的自然淳朴,去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在自然的法则中,让每件事物和我们自己各得其所,就象宇宙自然一样,有自己的轨道,然后美好的闲暇也不防审视一下自己,,在看似懒惰的些许日子里,给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像蒙娜丽莎那样静静地微笑,享受心灵宁静的呼吸。(共18张PPT)
乡村风光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
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
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痛苦将不再有。
乡村风光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你会由衷的感叹:
即使我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紧锁,
人生本短暂,
为什麽还要栽培苦涩?
乡村风光
守住一刻宁静的心,
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到底有多远,
但是,打开心灵之窗,
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
宁静之心便有
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乡村风光
守住一刻宁静的心,
你便可以不断超越,
不断向自我挑战。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
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罗迦诺的乡村
冯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检查预习
字词注音,解词
干戈
(

)
晞(xī)
提防(
dī)
惊愕(è)
骤然(zhòu)

(

)
一瞥
(
piī)
殷勤(yīn)
动辄
(
zhé
)

(qí)
橐橐(
tu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恍(
huǎng
)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悠悠自得:形容从容不迫。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7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诗集《北游及其他》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作品: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集。
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文章用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结构
走进罗迦诺乡村(1—2)
(瑞士----特精省----罗迦诺城----小乡村)
体验乡村风土人情(3—23)
(生物:蝉,蝎子,壁虎,蝗虫。)
(植物:西瓜,蜜桃,芭蕉叶。)
(乡村人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里人做事的松缓随便,例如:收发邮件。)
(具体事例:面包事件

煤油事件。)
融入乡村生活(24)
(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湖山露出它们的雄壮。)
主旨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
作者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结合本文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作者以舒缓从容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罗迦诺的乡村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乡村生活,其中不包含强烈的情感,故能娓娓道来,舒缓自如。但是作者的态度渗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通过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前后观点的变化,是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写作借鉴
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章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是我们认识到他们的不同性格。老邮差发信动作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恰当的描写,可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
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
暗暗赞叹
融为一体
看图请你来作文
再见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共10张PPT)
3、罗迦诺的乡村
欣赏几幅
优美的图画
秋日乡村
夕阳下的乡村
初春时的乡村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30年赴德留学。1935年回国。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走近作者
优美的自然风光
松缓随便的生活方式
直率而坦诚的人际关系
和平宁静
令人向往
故乡一样的乡间
蝉鸣
蝎子
壁虎
蝗虫
西瓜
蜜桃
芭蕉叶子
快速抢答:
晚夏的罗迦诺乡村与故乡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要详写?
(1)气候相似
(2)见到的生物相似
(3)见到的植物相似
详写:突出了初到罗迦诺乡村给“我”的亲切感受,为下文做铺垫
bu
ahua.
emiszusluribacoD
.Eom.
L'N
Nmm3、《罗加诺的乡村》同步训练
一、初步阅读扫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未晞(

殷勤(
)瞿里许(
)皮靴橐橐(
)蝎子(
)提防(

2.解释词语:


无所事事
恍然大悟
摩掌擦拳
钩心斗角
层出不穷
3.本文的作者是
,是诗人、

,原名
,河北
人。他曾被鲁迅称为“
”。本文选自〈〈
〉〉
这部书取材于作者于
年赴德国留学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细理解
4.“乡村”的人很多,事也不少。你能说说吗?(分别写出三个即可)
让“我”难忘的人:
令“我”难忘的事:
5.本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6.这篇文章运用
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乡村。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环境:北面的房子是
,南面的房子是
;罗迦诺城的左边
,右边是
,这里没有发生
,从这句可以看出:“
”。
(2)动物:中午是
,夜晚窗外有
,清早有
,这点和北平
,使“我”闻到了故乡的气息。
(3)植物:与故乡相比,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7.人物素描:在这乡村的风景中,一群可爱的人在不断的接触中逐渐熟悉,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来融洽。细读课文,填空。
(1)邮递员的妹妹:她的
让“我”不放心,她的
让“我”大吃一惊,她的
态度,让“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
(2)送面包人:以
为由,没有将面包送上门,后来解决的办法是
。从这群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处世原则:利己但不能

8.优美的语句会让我们仔细品尝。记诵下面的语句,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你是如何“重逢”一词的?)
(2)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你是如何理解“等”的?)
(3)但我对于她还是不大信任,邮票固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还是不肯直接交给她。(“固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怎么理解?)
三、精段品读深探究
9.精彩的段落让我们回味无穷。请将最后一段朗读几遍,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一句表明了“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2)从本段中,哪一句写出“我”给这些异国之人的一种评价?
(3)如何理解“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一句?
(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知识拓展练能力
10.乡村是单调的,但在这篇中作者却写出一种“美”来,你认为“美”在何处?
11.你或许住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或许身居野草遍布的乡村;或许你听说过,或许你亲身体验过……但不管如何,你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以“我眼中的乡村”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以表达出你眼中的乡村。《《逻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
(二)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 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
1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 1---2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 3---23 )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 24 )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2 、景物描写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生动 传神 仿写 P35 四题
3 、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4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五)质疑、探究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
2 、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
3 、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六)理解体会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主旨)
(七)课后作业:课后题 1 、 2 、 3 、 4
读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共24张PPT)
守望宁静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
1927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诗集《北游及其他》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作品: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集。
解题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文章用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背景
一、走进罗迦诺乡村(1—2)
(瑞士----特精省----罗迦诺城----小乡村)
二、体验乡村风土人情(3—23)
(生物:蝉,蝎子,壁虎,蝗虫。)
(植物:西瓜,蜜桃,芭蕉叶。)
(乡村人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里人做事的松缓随便,例如:收发邮件。)
(具体事例:面包事件

煤油事件。)
三、融入乡村生活(24)
(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湖山露出它们的雄壮。)
结构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介绍了罗迦诺的怎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地处于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有了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罗迦诺这个小村也就有了它独特的风貌。“一边热狂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自由和平,百年不知干戈。”这样对比更突出了小村的祥和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揭开了这异乡小村陌生的一角,这景物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山水”,而是乡村所特有的动物和植物织成的农村小景。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罗迦诺乡村有“浓浓的故乡气味”?(至少答出两条)有了身在故乡的感觉,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作者对罗迦诺乡村怎样的情感?
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能遇到几种久违的生物;植物也多是故乡所有的,所以作者觉得有浓浓的故乡气味,自然对这个乡村就有了亲切、喜爱的感情。
罗迦诺乡村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怎样看待“特精省人”的“松缓”?
乡村的特点是和平、宁静。
“松缓”是“特精省人”的生活态度,在这里可以体现出生活的自然随意,显示了罗迦诺乡村人的自然恬淡的生活状况。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做事松缓随便
(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

老邮差:不慌不忙(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懒得上高台阶
人物描写
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
暗暗赞叹
融为一体
作者以舒缓从容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罗迦诺的乡村生活画面。
作者写的是乡村生活,其中不包含强烈的情感,故能娓娓道来,舒缓自如。但是作者的态度渗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通过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前后观点的变化,是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思路
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章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是我们认识到他们的不同性格。老邮差发信动作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恰当的描写,可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
写作借鉴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
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
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生动传神
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
质疑探究
2.理解“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里过过生活的人,骤然来到这里,对于这些疏散无事的‘特精省人’,总有一些缺乏信任。
……
—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地变得小家子气。

3.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
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
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
文章主旨
板书
罗迦诺的乡村
景物(自然
宁静)
对自由、平淡、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怀念
人(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
闻世事、无忧无虑)
1.“乡村”的人很多,事也不少。你能说说吗?(分别写出三个即可)
让“我”难忘的人:
令“我”难忘的事:
课堂演练
2.优美的语句会让我们仔细品尝。记诵下面的语句,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你是如何“重逢”一词的?)
(2)那桶油放在苹果树下,等它的主人,已经等了一夜。(你是如何理解“等”的?)
(3)但我对于她还是不大信任,邮票固然可以在门前买,可是待发的信还是不肯直接交给她。(“固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怎么理解?)
 
在这些人们中间住不上几天,大家便熟识了,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锁在箱子里,自有那日出日落给我们正确的时间─—人、动物、植物,好像站在一个行列上,人人守着自己的既不能减损,也不能扩张的范围: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这样,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有时远远驶来一只汽船,转个圈子,不久又不见了,与这里的世界好象不发生一点关系。
和平礼赞的极致
欣赏
(1)“自己也不知不觉把皮鞋脱去,换上家乡的布鞋,把领带抛开,换上反领的衬衫,时表也用不着”一句表明了“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2)从本段中,哪一句写出“我”给这些异国之人的一种评价?
(3)如何理解“湖山才露出它们的雄壮。一片湖水,四围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一句?
(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乡村是单调的,但在这篇中作者却写出一种“美”来,你认为“美”在何处?
课外拓展
二、你或许住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或许身居野草遍布的乡村;或许你听说过,或许你亲身体验过……但不管如何,你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以“我眼中的乡村”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以表达出你眼中的乡村。《罗迦诺的乡村》 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干戈( ) 露水未晞( ) 惊愕( ) 动辄( )
骤然( ) 一瞥( ) 橐橐( ) 一畦(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特精省人”(惊愕:吃惊而发愣)
B.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违阔:辽阔)
C.但当我行装甫卸,在当地邮局办了一番交涉后,走出来,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甫:刚刚)
D.穿着制服,戴着制帽,皮靴橐橐,我从来没有看见他这样严肃整齐过(橐橐: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时发出的声音)
3.下面各句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惹人注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忽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 但白色里处处透露着衰老腐旧,反不 及北方的灰色那样新鲜
B.湖山寂静,它一动也不动,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人草的深处
C.后来我才知道,那邮局里的局长,邮务员,信差,是三位一体的,这集中的“一体”,正是那女孩儿的哥哥
D.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地变得小家子气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晞,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 绿得透亮,像是碧玉一般 ( )
(2)车到了,他也不慌;下车的人下完了,他也不慌;上车的人上完了,他仍然不慌 ( )
(3)一片湖水,四周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 ( )21世纪教育网
二、能力提高
凝望红海滩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 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 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我曾向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逢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渐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 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 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 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着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个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苎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沟,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 两遭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 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面前,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 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另有所“醉”,诚如郭小川在诗中写到的那些“财主”和“衙役”们,追风逐潮、追名逐利的黑心人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由此,我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啊,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人用心灵去默默地体验,才得到的
(选自《散文天地》,略有改动)
1.看到那坦荡无垠的玫瑰红,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那嫣红之中的一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2.对红海滩能产生美感,并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的意义,最关键的是这个人的生活词典中被删去了两个词请问是哪两个词?
3.“我不再流连到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这原因是什么?
4.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5.文章最后引用陶渊明的诗作结,有何作用?21世纪教育网
6.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写作攻略
你的家乡——它可以是指你所在的乡镇,也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区县,还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城市,甚至是指你所在的省份——都有哪些美丽的风景? 你用心观察过吗?请以“家乡风景”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答案
自主实践
1.gē xī è zhé zhòu piē tuó qí
2.B
3.C
4.(1)比喻 (2)排比 (3)拟人
能力提高
1.因为对红海滩的热爱和钟情
2.“名”和“利”
3.发现了红海滩的美,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
4.对比手法对比一:“我”对红海滩的印象与“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的对比对比二:对夕阳下的枫林不再流连,对西山红叶的渐渐疏淡,转而对一望无际的红海滩的赞美对 比三:红海滩给人们奉献的多,人们却无一点回报;有人对红海滩不屑一顾,有人从中发现了真善美
5.告诉人们要想于烦恼 喧嚣的尘世中做到心远,需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对世事的认识,一种经过了多层思想之纱滤过后的结晶
6.所有的自然只能是自然,它所产生的境界都需要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去体验没有了人,一切都只能是原本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