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民歌小调浓郁的地方风格,在实践中乐于与同伴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情感。
过程与方法:
结合听、赏、说、唱、演的学习活动,切身感悟民歌小调特有的艺术魅力。
知识与技能:
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走秧歌步、说方言、情景表演唱等形式,了解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体验地方民歌带来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本单元介绍《龙船调》、《沂蒙山小调》、《茉莉花》、《看秧歌》等四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三首作品。然而按照民歌的音乐体裁分类,小调只是民歌分类法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音乐教学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但不必涉及有关分类等学术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体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了解并掌握各地区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第五单元;《龙船调》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东北地区民歌《阿里郎》请同学说出歌名及地区
学生聆听并观看,听辨歌曲传唱的地区及歌名
通过地方民歌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
一
版
块
教师演唱东北民歌《看秧歌》请同学感受。指导学生学习秧歌步。总结东北民歌小调的风格及特点。
欣赏并体验东北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说出其感受。
通过听赏、走秧歌步,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了解东北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
第
二
板
块
播放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教授山东方言体会民歌特点。讲解变换拍子和鱼咬尾。总结山东民歌小调的特点。
欣赏并体验山东民歌小调的风格和特点。学习方言加深感受。了解鱼咬尾。
通过赏析、说方言、唱一唱,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山东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
第三板块
教师弹奏古筝曲《茉莉花》。师生共同总结出江苏民歌小调的特点。播放歌剧《图兰朵》片段
欣赏并感受江苏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欣赏并拓展。
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奏,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了解江苏民歌小调的风格与特点。
第四板块
教师演唱《龙船调》。教授方言对白,为表演做准备。播放吴碧霞的演唱视频。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表演。总结湖北民歌小调的特点。
欣赏教师的演唱。学习方言。听赏歌曲家的演唱,学唱歌曲,师生共同创作表演。
通过观赏、学习方言和创作表演,了解和掌握湖北民歌小调的风格及特点。
音乐知识
什么是小调 2、小调的艺术特征
详细了解小调及其艺术特征。
总结音乐知识点。
总结语
1、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龙船调》渗透思想教育。
1、观看视频,感受体验现场氛围。学有所获。
加深理解,感情升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学反思
全课以民歌小调为主线,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将思想教育不着痕迹的融合于整堂课的教学。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教学目标基本落实。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