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北方民歌小调风格,激发学生对民间歌曲的热爱。
知识与技能:能用舒缓的气息、舒展圆润的声音并运用方言演唱歌曲。同时对拖腔和鱼咬尾创作手法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歌曲风格并表达歌曲。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演唱方法,欣赏的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在歌曲表达和韵味的体验上稍有欠缺。所以沂蒙山小调的学习中更注意体验和表达歌曲的韵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舒缓的气息舒展圆润的声音并运用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验歌曲的韵味和方言的演唱。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播放歌曲《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猜一猜哪一首是北方民歌。(引出所学歌曲《沂蒙山小调》)
2.聆听《沂蒙山小调》普通话版,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速度中速渐慢、力度适中、情绪优美抒情)
设计意图
1.直观对比,初步感受北方民歌。
2.提问音乐要素,整体感受歌曲,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活动2【讲授】学习新知
1.识谱唱谱
a.记忆旋律,随琴模唱(lu)。
b.识谱填空,根据旋律走向,结合前后乐句,为歌曲空白部分填入音符。
提问规律(下一乐句第一个音和前一乐句结束音相同)引出“鱼咬尾”创作手法。
c.完整演唱演唱乐谱找出气口,提问由几个乐句构成(4个乐句)。
设计意图
通过填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找到“鱼咬尾”特点。
2.填入歌词
a.填入歌词,找到歌词特点(称词“那个、哎”)
教师演唱去掉称词,对比哪一种更能体现民歌韵味 引出称词作用(表达情感、突显特色)
b.找一找歌词有几句构成 (2句)
想一想为什么乐句有4句歌词却只有2句 (引出拖腔特色)
c.完整演唱歌曲,注意结束句的变换拍子和渐慢。
3.寻找韵味
a.聆听方言版《沂蒙山小调》对比普通话版本哪个更有韵味
学习歌曲中的方言“草低儿、谷子儿等”
b.运用方言演唱,教师指导句尾平稳
c.变换演唱形式,表演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发现拖腔特色。感受韵味,深刻体验小调民歌的地方特色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沂蒙山小调》作为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也有很多作曲家进行创新,聆听合唱版本《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歌曲不仅优美动听,同时也体现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老师也给大家演唱一下家乡的小调东北民歌《月牙五更》
设计意图
聆听合唱版本,加深印象。对比其他地区小调民歌,增加对民歌的了解,进行知识拓展。
活动4【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沂蒙山小调》感受了独特的称词、方言、拖腔特色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我国地域广阔,民歌种类风格多样,希望同学们在课下收集,找到自己喜欢的民歌。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学生对民歌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