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5同步教学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选修5同步教学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2-13 00:01:18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123课前预习作业课堂对点训练课后提升训练1. 欲用96%的工业酒精制取无水乙醇时,可选用的方法是(  )
A.加入无水CuSO4,再过滤
B. 加入生石灰,再蒸馏
C.加入浓硫酸,再加热,蒸出乙醇
D. 将96%的乙醇溶液直接加热蒸馏出来
解析:水和乙醇互溶,但沸点不同,所以用蒸馏的方法提纯乙醇;为了更好地蒸馏,先加入生石灰吸水。
答案:B
2. 下列各项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的操作可选用分液漏斗,而后静置分液
B. 进行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
C.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进行检漏
D. 将上面的塞子拿下,可以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
解析:酒精可与水互溶,与水混合不能分层,不符合萃取剂的条件,不能达到萃取的目的,A项错误;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应通过下端活塞放出,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若上层液体也从下端放出,会使上层液体与残留在漏斗内壁的下层液体相混而不纯,B项正确;
由于分液漏斗有活塞,故使用前首先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畅通,由于萃取操作时,还要将分液漏斗倒转振荡,所以还应检验塞好塞子的分液漏斗口部是否漏水,C项正确;放出下层液体时,将漏斗上面的塞子拿掉使漏斗内与大气相通,便于液体顺利流出,D项正确。
答案:A
3. 下列分离或除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分液法分离水和酒精
B. 用蒸馏法分离苯和溴苯
C.用重结晶方法提纯苯甲酸
D.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解析:水和酒精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A错误。
答案:A
4. 现有下列仪器:烧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三脚架、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和圆底烧瓶,从缺少仪器的角度分析,不能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
A.过滤  B.蒸发
C.分液  D.分馏
解析:若要掌握各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必须明确各种实验的原理及主要操作。分馏时,加热装置缺少石棉网、温度计,冷凝装置缺少冷凝管,接收装置缺少牛角管及锥形瓶。
答案:D
5. 将CH3CHO(易溶于水,沸点为20.8 ℃的液体)和CH3COOH分离的正确方法是(  )
A.加热蒸馏
B. 加入Na2CO3后,通过萃取的方法分离
C.先加入烧碱溶液之后蒸出乙醛,再加入浓硫酸,蒸出乙酸
D. 和Na反应后进行分离
解析:乙醛、乙酸均为低沸点物质,都易挥发,直接蒸馏得不到其纯净物质。故先将CH3COOH转化为沸点高的CH3COONa。
答案:C
6. 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是杂质)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
(1)壬烷(己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NO3(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酸乙酯(乙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烷(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aCl(泥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溴水(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蒸馏 (2)结晶(或重结晶)  (3)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分液 (4)通过溴水,洗气 (5)溶解、过滤  (6)萃取7. 在“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中有如下操作,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文字将操作补充完整。
A.在石棉网上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将滤液静置,使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1 g粗苯甲酸加入100 mL的烧杯中,再加入50 mL蒸馏水;
D. 用________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100 mL的烧杯中;
E. 全部溶解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F. 过滤得苯甲酸晶体。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E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B的温度________(填“是”或“不是”)越低越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中,应先将其溶解(需加热),然后再趁热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缓慢冷却结晶,最后再将析出晶体后的混合物过滤即可。
答案:缓慢冷却结晶  短颈玻璃漏斗
(1)CAEDBF (2)减少苯甲酸的损失  (3)不是 温度太低,杂质也会析出
8. 工业酒精是含水约4%的液态乙醇,向工业酒精中加入生石灰,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不溶于乙醇。
CaO+H2O===Ca(OH)2
要在实验中将工业酒精转化为无水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________。
A.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过滤
B.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蒸馏
C.加入过量的生石灰后分液
(2)在你选择的需要加热的实验方法中,需用的玻璃仪器除酒精灯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方法的实验步骤中,加热之前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要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酒精灯作热源,在加热的过程中要适时调整酒精灯的位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向冷凝管内通冷却水 使冷却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
(3)使蒸馏烧瓶内的支管口处保持某一恒温1. 除去溴苯中少量的溴的方法是(  )
A.加入苯使之反应
B. 加入KI溶液
C.加入大量NaOH溶液后静置分液
D. 加入大量CCl4萃取,静置分液
解析:溴苯与苯、CCl4互溶,A、D错误;若加入KI溶液,Br2与之反应生成I2,B错误;若加入NaOH溶液,Br2与之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无机物,用分液法可以分离,C正确。
答案:C
2.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
A.乙酸(苯甲酸):NaOH溶液
B. 甲烷(乙烯):溴水
C.苯(苯甲酸):NaOH溶液
D. 乙炔(硫化氢):亚硫酸钠酸性溶液
解析:A项,乙酸和苯甲酸都能与NaOH反应而溶于该溶液,因此A错误;B项,可以通过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除去了乙烯;C项,苯甲酸溶于NaOH溶液而被除去;D项,通过亚硫酸钠酸性溶液,硫化氢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从而除去。
答案:A
3. 天然色素的提取往往应用到萃取操作,现在有用大量水提取的天然色素,下列溶剂不能用来萃取富集这些天然色素的是(  )
A.四氯化碳   B.苯
C.乙醇   D.直馏汽油
解析:萃取剂必须与溶剂互不相溶。而乙醇和水互溶,所以不能用来萃取富集这些天然色素的是乙醇。
答案:C4. 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②乙醇和水、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层,采用分液法分离;②乙醇和水混溶,两者的沸点不同,可采用蒸馏法分离;③溴化钠不溶于有机溶剂,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答案:C5. 现有一瓶A和B的混合液,已知A和B的某些性质如下:
由此推知分离A和B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  B.结晶
C.蒸馏  D.分液
解析:观察表中数据,得知A、B两种物质都是有机物,都溶于水,不能用萃取或分液进行分离,它们的熔点都比较低,常温下为液体,不能结晶析出,但是其沸点差异较大,故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将A、B分离。
答案:C6.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组装蒸馏装置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B. 用96%的工业酒精制取无水乙醇,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生石灰,再蒸馏
C.在苯甲酸重结晶实验中,粗苯甲酸加热溶解后还要加少量蒸馏水
D. 在苯甲酸重结晶实验中,待粗苯甲酸完全溶解后,要冷却到常温才过滤
解析:在苯甲酸结晶实验中,待粗苯甲酸完全溶解后,要趁热过滤,D错误。
答案:D7. 下列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解析:A项用于分离相互溶解并且沸点差距较大的液体混合物,B项用于分离相互不溶解的液体混合物,C项用于分离不溶于水的固体。
答案:D
8. 将图中所列仪器组装为一套实验室蒸馏工业酒精的装置,并进行蒸馏。
(1)图中A、B、C三种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以上仪器按(一)→(六)顺序,用字母a,b,c…表示连接顺序。e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3)A仪器中c口是________,d口是________(填“进水口”或“出水口”)。
(4)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________位置。
(5)在B中注入工业酒精后,加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B加热,收集到沸点最低馏分是________,收集到78 ℃左右的馏分是________。解析:蒸馏装置包括加热装置、冷凝装置和收集装置三部分。组装时,应遵循先加热后冷凝再收集的顺序;实验时冷凝水的流向与蒸气的流向相反;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为防止液体暴沸,需向蒸馏烧瓶中加入少许碎瓷片。
答案:(1)A是冷凝管,B是蒸馏烧瓶,C是锥形瓶
(2)i h a k I b f g w (3)进水口  出水口
(4)蒸馏烧瓶支管口  (5)防止液体暴沸  (6)甲醇 乙醇温馨提示:请点击按扭进入WORD文档作业课件46张PPT。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 元素分析 相对分子质量的
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鉴定123课前预习作业课堂对点训练课后提升训练
1. 某气态有机物X含C、H、O三种元素,已知下列条件,现欲确定X的分子式,所需的最少条件是(  )
①X中含碳质量分数 ②X中含氢质量分数  ③X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④质谱确定X的相对分子质量 ⑤X的质量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解析:由C、H的质量分数可推出O的质量分数,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确定X的实验式,由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可确定X的分子式。
答案:B
2. 下列化合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能给出三种信号峰的是(  )
A.CH3CH2CH3    B.CH3-O-CH3
解析:有机物中含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就能出现几种信号峰,现题给有机物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三种信号峰,这表明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答案:C3.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水和二氧化碳,则该有机物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分子中的C、H、O的个数比为1∶2∶3
B.分子中C、H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
D.该分子中肯定不含氧原子
解析:根据生成等物质的量的H2O和CO2,只能推断出分子中C、H个数比为1∶2,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原子,也不能推断其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B
4. 有机物A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将12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的产物通过足量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4.4 g,再通过足量碱石灰,碱石灰增重26.4 g,该有机物的分子式是(  )
A.C4H10   B.C2H6O
C.C3H8O   D.C2H4O2
解析:浓硫酸增重为H2O的质量,碱石灰增重为CO2的质量,即m(H2O)=14.4 g,m(CO2)=26.4 g,由此易求出m(C)=7.2 g,m(H)=1.6 g,则m(O)=3.2 g,据此易求出有机物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3∶8∶1,即有机物A的实验式为C3H8O,因氢原子数已达饱和,此实验式也就是有机物A的分子式。
答案:CA.甲醇(CH3OH)   B.甲烷
C.丙烷   D.乙烯
解析:从图中看出其右边最高峰质荷比为16,是H+质荷比的16倍,即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为甲烷。
答案:B6. 以下关于红外光谱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有机物分子中,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
B. 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将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可以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C.通过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可以知道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D. 通过红外光谱图的分析不能确定有机物中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解析:测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应用质谱仪,确定有机物中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应为核磁共振。
答案:C
解析: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可用红外光谱法或核磁共振氢谱法。
(1)中有C-H键、C==O键、C-O键、O-H键四个振动吸收;有“-CH3”、“-OH”两类氢,应有两个峰。
同理(2)中有C-H、C==O、C-O三个振动吸收;有两个峰。
答案: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氢谱法 (1)4 2 (2)3 28. 为了测定某有机物A的结构,做如下实验:
①将2.3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0.1 mol CO2和2.7 g水;
②用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得如图1所示的质谱图;
③用核磁共振仪处理该化合物,得到如图2所示图谱,图中三个峰的面积之比是1∶2∶3。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A的实验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A的质谱图中,最大质荷比为46,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也是46。
(3)该有机物实验式C2H6O的式量是46,故其实验式即为分子式。
(4)由A的核磁共振氢谱知A中有3种氢原子,个数比为1∶2∶3,所以A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
答案:(1)46   (2)C2H6O 
(3)C2H6O  (4)CH3CH2OH1.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C、H、O个数之比为1∶2∶3
B. 分子中C、H个数之比为1∶4
C.分子中不含有氧原子
D. 此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4
解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说明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C、H原子个数之比为1∶(2×2)=1∶4,A、C项错误,B项正确;因不能确定有机物中是否有氧元素,所以无法确定其最简式,D项错误。
答案:B
2. 某化合物6.4 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 g CO2和7.2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
B. 该化合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C.无法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含有氧元素
D. 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D3. 通常将一定量的有机物充分燃烧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列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常用装置。
(1)使产生的O2按从左到右的方向流动,则所选装置中各导管的正确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准确称取0.69 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1.32 g,B管质量增加0.81 g,则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________。
(5)要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还要知道该有机物的________,经测定其蒸气密度为2.054 g/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下),则其分子式为________。
(6)该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所示,则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由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题给信息确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根据反应原理可知,该实验要成功必须:①快速制备O2供燃烧使用;②O2要纯净干燥;③保证碳元素全部转化为CO2,氢元素全部转化为H2O,并在后面装置中被完全吸收。由此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
答案:(1)g→f→e→h→i→c(或d)→d(或c)→a(或b)→ b(或a) (2)干燥O2  (3)确保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CO2  (4)C2H6O (5)相对分子质量 C2H6O (6)CH3CH2OH4. 研究有机物一般经过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以下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蒸馏常用于分离提纯液态有机混合物
B. 燃烧法是研究确定有机物成分的有效方法
C.核磁共振氢谱通常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D. 对有机物分子红外光谱图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解析:核磁共振氢谱确定的是等效氢的种类和数量,C选项错误。
答案:C
5. 二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其鉴别可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下列鉴别方法中不能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是(  )
A.利用金属钠或者金属钾
B.利用质谱法
C.利用红外光谱法 
D.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解析:质谱法是用于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答案:B6. 某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红外光谱图有C-H键、O-H键、C-O键的振动吸收,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A.CH3CH2OCH3  B.CH3CH(OH)CH3
C.CH3COCH3  D.CH3CH2CHO
解析:CH3CH2OCH3中没有O-H键,CH3COCH3、CH3CH2CHO中没有O-H键、C-O键,A、C、D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解析:A有两个对称轴,有3种等效氢原子,有3组峰;B有一个对称轴,有5种等效氢原子,有5组峰;C中要注意单键可以转动,因此左边两个甲基是相同的,右边3个甲基也是相同的,因此有3种等效氢原子,有3组峰;D中有一个对称中心,因此有4种等效氢原子,有4组峰。
答案:A
8. 下图分别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已知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烃类(不含环烷烃),都含有6个氢原子,试根据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推测甲、乙可能分别是(  )A.C3H6、C6H6  B.C2H6、C3H6
C.C2H6、C6H6  D.C3H6、C2H6
解析:由图可得,甲、乙所含氢原子分别有1种、3种,由等效氢规则可知,C2H6、C6H6都只有1种氢,而C3H6(丙烯)有3种氢,B项正确。
答案:B9. 下列化合物中,核磁共振氢谱只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的是(  )
解析:A中有机物有三种氢原子,不正确;B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且这两种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1,不正确;C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两种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1,不正确;D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且个数比为3∶2,正确。故选D。
答案:D温馨提示:请点击按扭进入WORD文档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