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三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2 20: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概念解读】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自主学习】
时间
首发地
导火线
领袖人物及思想
【合作探究】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教皇和教廷大员们个个奴仆成群,入则高宅,出有车马,终日花天酒地,聚财赌博,荒淫无度,种种亵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凳,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盛行,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请依据材料,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
二、新宗教思想里的人文主义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善行;而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上天堂,弃民则相反。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三种思想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的影响。
【巩固训练】
1、天主教鼓吹的“因行称义”与路德教的“因信称义”,都不违背(

A、基本的教规
B、灵魂得救说
C、礼拜的仪式
D、教徒的意愿
2.下列宗教观点不属于马丁·路德提出的是(

A.因信称义
B.简化宗教仪式
C.实行政教合一
D.废除教阶制度
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
②实行政教合—的体制
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
④都反对因行称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课后作业:完成自主学习丛书相关题目并整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