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1、课本、导学案、自主学习丛书、双色笔
2、分析错因,自纠学案
3、标记疑难,以备讨论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合作探究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表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歌皇帝的烦恼忠 奸 难 辨腐 败 难 治官 吏 难 选地 方 难 管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制度 君权与相权亟待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展示交流: 三省六部制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
人才基础 廉洁高效运转
人才基础
科举制 监察制度
维护公平公正成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1)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课堂小结 自主探究汉到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相权与皇权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皇帝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汉朝中枢权力体系: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1、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2、完整的相劝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情景模拟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
3、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 合作探究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中书省皇帝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趋势:由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唯才。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历史档案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皇帝的烦恼之官员谏议三、监察与谏议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
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
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材料两则:材料二: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