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
德育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碳及碳的氧化物等相关知识后,学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为学习燃料的充分燃烧做好了铺垫,为生产和生活中更好的利用燃烧,更有效的灭火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生活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也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已体验了灭火的方法,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了感性认识。在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也了解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但学生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体会不深,实验探究方面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归纳燃烧的条件,初步养成耐心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和依靠事实说话、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品质。
2.通过宏观与微观双层面认识燃烧和控制燃烧的活动,知道控制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体会化学变化的控制之本。
3.通过探究归纳灭火原理并在实例分析中了解消防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体会化学科学既可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甚至灾难。
4.通过促进燃烧方法的应用,体会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使化学反应发挥最大的化学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法。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五、教学程序
(一)简单流程图
(二)具体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人类利用火的图片,及火灾图片,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燃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使其意识到应该掌握燃烧的原理,通过控制燃烧这一化学变化就能掌控“火”,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习的兴趣从物质变化的表面现象,转移到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内在化学原理上来,逐步养成崇尚科学、运用科学原理来做事的求真意识和科学品质。
环节二:自主合作,认识燃烧
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C、S、Fe等物质在空气中或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并试着总结,小组内交流。师生共同归纳: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从而概括得出燃烧的概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验自己构建知识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三:分析总结,燃烧条件
联系日常生活,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用灯帽能盖灭酒精灯?(2)魔棒为什么可以点燃酒精灯?播放普通气球在酒精灯上烘烤会炸裂,而装有水的气球则不易炸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说出自己的依据。教师追问,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总结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即“火三角”。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概括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进一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通过对已有化学现象的分析,透过表象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使学生养成注重实证和严密逻辑推理的科学品质。
环节四:实验归纳,灭火原理
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两面性,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燃烧的条件来控制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我设计了“小小消防员”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给实验用品,进行灭火实验的设计、探究,并将所用方法分类,归纳出其中的灭火原理。灭火其实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其不能同时满足。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和对实验观察结果的分享交流,认识到科学研究既需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
通过分类灭火方法,归纳灭火原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加工、处理能力,认识到事实和证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行为习惯。
至此,学生已经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所欠缺。我创设了以下几个生活小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交流。
1.油锅着火如何扑灭?学生能够答出用锅盖盖灭,并分析其灭火原理。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能用水浇灭?引发学生思考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水并不能扑灭所有火灾,要根据不同的火源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以及在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环节五:微观分析,促进燃烧
1.教师展示木炭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像一个原子那么大,在下列情景中,你们会看到什么,将会怎么做?
(1)教师布置任务
模拟情境:常温下的木炭与氧气;点燃时的木炭与氧气;点燃木炭与加大浓度的氧气。
角色扮演:各小组自主围绕三种情景进行表演,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上述情景中的碳原子、氧分子等角色。
(2)教师宣布活动规则和流程,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小组推荐进行表演并解说。
(3)教师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其科学世界观发展水平的依据。
(4)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严谨的态度、合理的分工保证表演的成功。通过体验,燃烧的发生、停止、剧烈程度都在同学们的掌控之下了。最后,教师提供增加氧气浓度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微观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十分丰富的宏观层面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转换了看问题思维方式,从微观层面思考促燃的原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识物质世界。
2.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人们经常利用燃烧,而且常常需要促进燃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下怎么可以让火烧得更旺呢?举例如下:
家庭用的煤为什么要加工成蜂窝煤?
(2)家用燃气灶出现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时,需要调节灶具进风口,为什么?
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物质变化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世界观。
环节六:实例分析,学以致用
展示一组消防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应以防火为重,如果不慎发生火灾应如何自救,火势较大就应该及时逃生和报警等消防常识。
【设计意图】:应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真实情境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控制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变化使之服务于生活”的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课后请同学根据自己房间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提高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科学发展服务。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目标
1.通过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与感悟,了解其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
2.通过学生对“灭火原理”的归纳与应用,了解其科学方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
3.通过学生是否认同“控制燃烧条件能达到控制燃烧的目的”、学生对“促进燃烧”的微观分析与展示,了解其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的发展状况。
4.通过学生对“促进燃烧”的分析与应用,了解其科学伦理观发展状况。
(二)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倾听、记录学生在讨论、回答有关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对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3.成长档案记录。
(三)观测点
1.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燃烧的条件”,能否认识到化学科学十分注重实证和理性思维。是否具有尊重事实的求是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在“灭火原理”的归纳与应用中,养成竞争与合作、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行为习惯。
3.学生在“促进燃烧”的微观分析与展示中是否能运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是否认同“控制燃烧条件能达到控制燃烧的目的”。
4.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对“促进燃烧”的应用,体会化学科学不仅可以为人类缓解面临的一系列资源匮乏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是灾难。(共29张PPT)
燃
烧
灭
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
第七单元 课题1
一、教
材
分
析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认识燃烧的条件及
防火灭火的措施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条件,正确认识使用燃料的利与弊,增加生活常识,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
情
分
析
学生知识基础:
在前面已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氢气等物质的燃烧。
学生认知能力基础:
能对获得的事实进行简单分析而得出结论,但对这一科学方法掌握不够全面,推导结论时不够严密细致。
学生探究能力基础:
初步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1.通过学习燃烧的条件,初步养成耐心细致观察的实验习惯和依靠事实说话、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品质。
2.通过探究归纳灭火原理并在实例分析中了解消防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体会化学科学既可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甚至灾难。
三、教
学
目
标
3.通过宏观与微观双层面认识燃烧和控制燃烧的活动,知道控制燃烧剧烈程度的方法,体会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使化学反应发挥最大的化学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
难点
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控制化学变化的目的
重点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讲授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法。
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四、教
法
学
法
1.教法
2.学法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五、教
学
流
程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让学生把学习的兴趣从物质变化的表面现象,转移到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内在化学原理上来。
燃烧:
发光、
放热
氧气
剧烈
氧化反应
通常指
发生
的
的一种
可燃物
与
。
通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顾已有知识,尝试总结出燃烧的概念,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理性思维。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什么是燃烧?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魔棒点灯
通过对已有化学现象的分析,透过表象深入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
,使学生养成注重实证和严密逻辑推理的科学品质。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提供材料:(也可以自选其他物品)
镊子、铜丝帽、剪刀、湿抹布、
石棉网、烧杯
小小消防员
小组合作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蜡烛
想一想:你能将这些方法分类,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吗?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灭火——
破坏燃烧的条件
4.实验归纳,灭火原理
(1)“烧杯倒扣”
——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吹”、“湿抹布盖”、“铜丝帽罩”
——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剪”
——
清除可燃物。
通过灭火方法的分类,归纳灭火原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能力,认识到事实和证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行为习惯。
通过在小组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和对实验观察结果的分享交流,认识到科学研究既需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正确看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实例分析,学以致用
(1)油锅着火如何扑灭?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以及在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2)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火越扇越旺?
实例分析,学以致用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促进燃烧或灭火的目的。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5.微观分析,促进燃烧
氧分子
碳原子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想象:假如你就像一个原子那么大,在不同情景中,你们会看到什么,将会怎么做?
模拟情境:常温下的木炭与氧气;
点燃时的木炭与氧气;
点燃木炭与加大浓度的氧气。
角色扮演:各小组围绕三种情景进行表演,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上述情景中的碳原子、氧分子等角色。
小组推荐进行表演并解说。
引导学生转换看问题思维方式,从微观层面思考促燃的原理,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看待物质世界。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1)家庭用的煤为什么要加工成蜂窝煤?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家用燃气灶出现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时,需要调节灶具进风口,为什么?
通过分析物质变化发展的规律,准确地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条件,控制变化的进程,把握变化的规律与结果,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学世界观。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体会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了解消防常识
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课后作业:请同学根据自己房间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及逃生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分析实例,学以致用,从化学课堂走向社会生活。
五、教
学
流
程
综合应用
走向生活
微观分析
促进燃烧
实验归纳
灭火原理
分析总结
燃烧条件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
认识燃烧
分析归纳
燃烧灭火
总结提升
控制条件
来控制变化
燃烧和灭火
火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
一
不
可
缺
一
即
可
O2
助燃物
一、燃烧的概念
二、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促进燃烧
板书设计
通过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控制燃烧条件达到控制燃烧的目的,以及微观分析”等知识的感悟与应用
了解其科学世界观、科学伦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行为习惯的发展状况。
1.评价目标
六、教
学
评
价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倾听、记录学生在讨论、回答有关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对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3)成长档案记录。
2.评价方法
六、教
学
评
价
3.观测点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燃烧的条件”,能否认识到化学科学十分注重实证和理性思维。是否具有尊重事实的求是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2)学生能否通过在“灭火原理”的归纳与应用中,养成竞争与合作,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行为习惯。
六、教
学
评
价
(3)学生是否认同“控制燃烧条件能达到控制燃烧的目的”,学生对“促进燃烧”的微观分析与展示中是否能够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
(4)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对“促进燃烧”的应用,体会化学科学不仅可以为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资源匮乏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会给人类文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是灾难。
3.观测点
六、教
学
评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