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首先,我们来分析本节教材的地位。在新课标中,本课内容被编排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中,所在的具体位置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里。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是三节内容,第一节为《空气的成分》,与本节相关联的内容还有《物质组成的表示》和《氧气》。
把空气的成分作为第一节进行介绍,是想以学生熟悉的空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成分,关注空气的质量,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展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如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思想,定量研究和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
第一节中给出空气成分的化学式(“O2
N2
CO2”)和空气污染物的名称,(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为《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奠定了感性知识基础。
有利于学生建立从“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化学独有思维方式和模型化的化学思想。
第一节中有关“氧气含量的测定、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氧气的用途等内容的介绍”,为第三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第三节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教学内容中化学式的出现,又对第二节内容进行拓展和应用。
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实现了由“事实性知识到理论性知识,再到事实性知识”的认知过程。
我们来看有关本课的三级目标:
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单元目标:
1.走进生活,找出空气中各成分应用的实例,感受到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2.了解空气的现状,意识到关注空气质量、关爱自然的紧迫性。
3.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说出化学式的意义。
4.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和原理,归纳氧气的主要性质。
本课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
2.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3.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4.能够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一成分测定含量的方法
二、说学情
我们再来看本节课的学情。在小学三年级青岛版《科学》教材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存在,有重量和体积。而且,简单的了解了空气的成分”,空气能被污染等基本知识。
九年级化学要求学生“需要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现在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如何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渗透定量研究的思维方式,并且初步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其如何分离空气成分,“认识空气污染中的典型物质和空气质量报告”。
高中化学中进一步介绍“大气污染的原理及其处理方法,知道室内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减少室内污染的方法”,要求更高更具体。
三、说模式
我校总体践行的是“三先三后”和谐教学模式,即:先明标后自学,先合作后展示,先归纳后总结。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新授课教学模式。
奚仲中学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发现疑难
3.合作互助,解决问题
4.展示成果,点拨拓展
5.当堂检测,反馈总结
本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达标。
四、说设计
结合《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来说明我校初中化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共分5个环节,核心部分又分成了4个小循环,其中第一个循环为了解决“空气成分”的问题,第234三个循环是为了解决“氧气含量的测定”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环节内容,首先我们来看——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以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不读)做成的短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3点。
能记住空气中各种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走进生活,能说出空气中各成分的应用实例。
追寻着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理解测量方法原理。
下面进入第一个循环——认识空气的组成
自学指导1
阅读课本第74面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占
%。
2.占第二位的气体是
占
%。
3.稀有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占
%
4.能够供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
占
%
合作互助1
通过二人小组的相互背诵互查,记住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目的是对识记知识性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展示点拨1
点拨:1、空气成分的表示方式:体积分数
2、稀有气体的所有成分包括:
氦氖氩氪氙
3、口诀记忆法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三四是氩气;二氧化碳量在增,已到零点零三四;
其他气体莫忘记,体积分数记心里。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2个循环——氧气含量的测定
自学指导(2)
阅读第76页“多识一点”中“空气成分的发现”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时间:5分钟
1.拉瓦锡做实验使用的药品是什么?
2.此药品能与空气中的哪种成分反应?
3.反应后看到什么现象?
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你从拉瓦锡的实验中能不能找到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成分含量的方法?
设计目的:
从科学家的研究中总结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
,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前人的研究思想。
合作互助2
组内二人小组解决以上问题,二人小组不能解决时,提请4-6人小组解决,并推荐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
展示点拨2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互助解决的5个问题,其余小组进行跟踪评价。
设计目的: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的展示,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点拨:第5个问题拉瓦锡的实验方法是最需要点拨的内容。拉瓦锡的实验是由于汞在密闭容器中消耗了其中的氧气使容器中压强减少所致。所以拉瓦锡实验的指导思想是用“消耗法”测定混合气体中某成分的体积分数。
设计目的:
通过老师的点拨使测定方法由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启示学生学习时要学会归纳提升。
合作互助3——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
拉瓦锡的实验使用了复杂的实验装置,共耗时20天完成,你能不能借鉴拉瓦锡的思想,选择更为简单的实验装置和药品,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这个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小组内对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借鉴前人思想的意识。
展示点拨3——学生可能展示以下内容,老师进行点拨。
①镁+氧气——氧化镁
②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③碳+氧气——二氧化碳
④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⑤铜+氧气——氧化铜
设计目的:
通过展示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提高学生的分析
判断能力,总结出适合本实验可用药品。
展示点拨3
设计目的: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在同一原理的指导下,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实验装置,而达到同一目的,突出实验的创新性思维。
合作互助,点拨拓展4
出示实验指导的具体内容,学生按照指导内容进行合作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结合第76页“多思一点”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反思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
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领,提高操作技能,感受实验的过程,体验实验的快乐。加深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从反思中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严谨求实,不怕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当堂检测,反馈总结
设计目的:
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通过解题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五、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采用的条目加图形的板书方法,不仅清晰明了的表达知识内容,还能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六、说评价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纸笔测试: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语言评价:可以用精僻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进步或良好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
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反思自己,得到提高。
小组评价:根据各小组的记分评出优胜小组,记入小组档案。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合作的意识。
评价内容:
由于本节课是以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主要内容的一节课,所以评价的内容以实验为主。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实验原理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思实验的能力和表达技能等等。
七、说开发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大的方面。
物质资源中主要包括教材资源和媒体资源。
教材资源中主要是对教材的处理和图表内涵的挖掘。
媒体技术中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适时、适当地插入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收集和筛选分析能力。
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特殊的实验,如(白磷测定氧气的含量)做成课件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人力资源中包括学生、教师和生成性资源。
学生资源的开发包括:
学生已有的经验
学习小组:进行讨、分析、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维持。
教师资源:主要开发知识结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
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共27张PPT)
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 上册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说课流程
空气的成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资源开发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第四单元
物质组成的表示
空气的成分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
奠定基础
O2
N2
CO2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1.氧气含
量的测定
2.分离空气法制氧气
3.氧气的用途
拓展应用
H2O2
MnO2
SO2
Al2O3等
充分的知识储备
探究空气的成分
关注空气的质量
了解空气的用途和发现史
展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如:严谨求实和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定量研究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宏观——微观——符号
水——水分子——H2O
理论
事实
事实
1.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1.走进生活,找出空气中各成分应用的实例,感受到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2.了解空气的现状,意识到关注空气质量、关爱自然的紧迫性。
3.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说出化学式的意义。
4.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归纳氧气的主要性质。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
2.了解空气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3.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4.能够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一成分测定含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已经了解了空气的存在,有重量和体积以及简单的空气成分。
需要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如何分离空气的成分;
简单认识空气中的典型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报告。
进一步介绍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处理方法;知道室内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如何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方法。
小学
初中
高中
我校总体践行的是“三先三后”和谐教学
模式,即“先明标,后自学;先合作,后展示;
先归纳,后总结。”
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发现疑难
3.合作互助,解决问题
4.展示成果,点拨拓展
5.当堂检测,反馈总结
基本原则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当堂达标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2分钟
自学指导1
自学指导3
自学指导2
3分钟
3分钟
3分钟
达标检测
当堂反馈
6分钟
合作互助1
合作互助3
合作互助2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5分钟
4分钟
展示点拨1
展示点拨3
展示点拨2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核心部分
空气的成分
合作互助4
展示点拨4
氧气含量的测定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
唐
李峤
设计目的:
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学习内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
唐
李峤
1.能记住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走进生活,能说出空气中各成分的应用实例。
3.追寻着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会测量的方法原理。
阅读课本第74页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占
%。
2.占第二位的气体是
占
%。
3.稀有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占
%
4.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
占
%
空气的组成
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求:
通过二人小组的相互背诵,记住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对识
记性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点拨:
1、空气成分的表示方法:体积
分数
2、稀有气体的成分包括:
氦、氖、氩、氪、氙
3、记忆口诀
设计目的
提请学生注意易错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记忆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阅读课本第76页“多识一点”中“空气成分的发现”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时间:5分钟)
1.拉瓦锡做实验使用的药品是什么?
2.此药品能与空气中的哪种成分反应?
3.反应后看到什么现象?
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你从拉瓦锡的实验中能不能找到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成分含量的方法?
设计目的
从科学家的
研究中总结测
定空气中氧气含
量的方法
,感受科
学研究的过程,
从中得
到启示。
要求:
二人小组解决以上5个问题,二人
小组不能解决时,提请4-6人小组解决,
并推荐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
要求: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互助解决的5个问题,其余小组进行跟踪评价。
设计目的
让学生的思维过
程得以充分的展示,
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判
断是非的能力,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
习惯。判断学生对这
些问题的解决能力。
点拨:
拉瓦锡的实验是由于汞在密闭容器中消耗了其中的氧气使容器中的压强减小所致。所以本实验的指导思想是用“消耗法”测定混合气体中某成分的体积分数。
设计目的:
通过老师的点拨把测定氧气含量的具体知识上升到一种原理的高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问题:
拉瓦锡的实验使用了复杂的实验装置,共耗时20天完成,你能不能借鉴拉瓦锡的思想,选择更为简单的实验装置和药品,在课堂上高效的完成这个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小组内学生对实验
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
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
借鉴前人思想的意识。
①镁+氧气——氧化镁
②镁+氮气——氮化镁
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④碳+氧气——二氧化碳
⑤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⑥铜+氧气——氧化铜
①镁+氧气——氧化镁
②镁+氮气——氮化镁
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④碳+氧气——二氧化碳
⑤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⑥铜+氧气——氧化铜
设计目的
通过展示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找出适合本实验使
用的药品。
×
×
×
√
√
实验原理分析
设计目的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在同一原理的指导下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实验装置,而达到同一目的,突出实验的创新性思维。
实验装置选择
展示实验指导的具体要求,学生按照指导
内容进行合作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结合第
76页“多思一点”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反思实
验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
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领,提高操作技能,感受实验的过程,体验实验的快乐,加深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从反思中学习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索精神,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预期效果
达标检测
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基本流程是:独立完成——老师批改样卷或出示答案——同桌交换批改——小组汇报——老师记分。对于错了的要及时纠正,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提请老师解决。
设计目的: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通过解题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预期效果:全体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和探究混合气体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空
气
的
成
分
设计意图
预期效果
处理方式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一、空气的成分
设计目的
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清晰地认识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步骤。
小组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
语言评价
纸笔测试
《课标》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老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课堂评价
空气的成分
评价目的
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评价目的
可以用精僻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进步或良好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产生积极参与
和表现自我的欲望。
评价目的
让学生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反思自己,得到提高。
评价目的
根据各小组的记分评出优胜小组,记入小组档案。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合作的意识。
评价内容:
由于本节课是以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主要内容的一节课,所以评价的内容以实验为主。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实验原理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思实验的能力和表达技能等等。
空气的成分
资源开发
学生
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
老师
媒体资源
生成资源
网络资源
多媒体
教材内容
教材资源
图表内涵
已有经验
学习主动性
学习小组
知识结构
敬业精神
人格魅力
微课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培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