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梁启教学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在文章第二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少年中国说导学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业,通“孽”。
举国:全国。举,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相关知识: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者通过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原精神。
二、文章脉络
三、写作方法
(1)鲜明的政治倾向
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
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口气用了十个排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这诗一般的文笔,笔锋蘸满了多少激情,洋溢着多少豪气!梁启超在这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读之令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梁启超使用词语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气度与胆识。并且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为了充分证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列举种种不同性格,反复论证,极力铺陈,这充分显示出梁启超文章的特色。
(4)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形象性。
作者为了表达他那奔纵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反复、重叠的修辞方法,文章酣畅淋漓,热情奔放。如结尾部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和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又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比中套喻,通过对比,使读者对封建末世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不仅把区别的对象说得更清晰、明朗,也使读者更加向往、热爱未来的中国。
四、参考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练习解答】
一、文中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语句有:“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以上语句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可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贴近作者心灵,大胆想象,将这诗一般的语言内化为波澜壮阔的画卷。将身心融入其中。
想象略。
二、中国少年应常思将来,生希望心,求进取,敢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敢冒险,能造世界,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如朝阳,如乳虎。关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三、文中的老年与少年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年龄,而是指代消极保守和开拓进取两种思想作风。梁启超对少年的赞颂、对守旧思想的批判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梁启超仅仅从性格角度来区别“老年”和“少年”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四、主要作用是加强论证的语气,用大量的论据论证观点,使观点无可辩驳,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句:
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上句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把少年和国家的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由于这种句子结构大体相似,排列紧凑,让人不由得一口气读下来,富于节奏感和旋律荚,表现出很强的文章气势。
②“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上句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使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间的不同生动形象地表示了出来,通俗易懂。
本题答案不求统一,尊重个人感受和想法,言之有理即可。
五、略。
【类文品读】
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苏老泉(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审思。
……
莹(北朝魏文学家祖莹)八岁,能咏诗;泌(唐朝大臣李泌)七岁,能弈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吞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知物。
1、解释下列词语:
宜:
何为:
义:
既:
2、说出此段文字的中心。
3、文中列举的名人是 、 、 。
4、将“养不教……老何为”译成现代汉语。
5、为什么要描述犬、鸡、蚕、蜂等动物的一技之长?
(答案:1、应当;做什么;道理;已经 2、人在幼年时期学习的理要性。 3、苏洵、祖莹、李泌 4、(父母)生养子女而不(对他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对学生)教育不严格,这是做老师的懒惰。做子女的不学习是不应当的。幼年时不学习,到年老时还能做什么? 5、说明做人必须学习的道理。)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2.释词。
⑴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苟且:
⑵则吾中国为过去,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翘足而待:
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吸张:
3.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
。
4.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实现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中国主要靠什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从文中摘出一组对偶句抄写在下面。
二、同步解读
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⑵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⑶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6.对上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设问 对比 排比 夸张
B、反问 对比 排比 拟人
C、反问 对比 排比 比喻
D、设问 对比 反复 比喻
7.第⑴句的“老大”和“少年”分别指什么?
老大:
少年:
8.第⑵句中“使”的意思是( )
A、出使 B、使令 C、特使 D、假使
第⑵句中“举”的意思是( )
A、抬举 B、推举 C、全部 D、举起
9.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⑵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
⑶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
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⑸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⑹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
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10.用“||”给文段划分层次。
11.点明本段中心的句子是( )
A、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C、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D、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美文赏读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
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将我们推向当前国际格局的一个特殊位置,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两个问题的本质。一个是这一暴行的侵略本质昭然若揭,任什么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标榜都再难掩盖得住;一个是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硬道理。这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不讲道义,只讲实力,称王称霸,必将自取灭亡;主持正义,缺少实力,贫穷落后,则只能挨打。只有两个文明相结合,有理有义又有力,才可能成为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②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生产力发展对于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常识和理论武器,并因此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强烈的形式在这两个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以震撼,以提醒,这在过去并不多见。中国人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因此也强大了许多。
③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国上下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也体现在群情激昂而不乱、仇恨万丈而不过激的严格依法行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意志;展现出一派“国家兴亡,
”的感人景象和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再不会因反帝爱国出现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也不会因盲目造反出现“文化大革命”时的“红卫兵”运动。这是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一个极大提高,是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极大提高。
④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上,把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也是血的见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这样做,保持了稳定,促进了发展,取得了成就,西方敌对势力难以容忍,妄想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这是比导弹袭击更为狠毒的罪恶用心。但在觉悟的中国人民面前,什么力量也难扰乱中国人民的阵脚,扭转前进的方向。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最有力量的抗议。
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凌辱,也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锻造了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今天的觉悟和力量,是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改革开放20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是10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勇于开拓,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坚强和成熟。通过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党中央驾驭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气魄和能力,看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无量,不可阻挡!
1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成语“昭然若揭”:
。从感彩上看,这个成语是
词。
13.补写出第③段中所引名句的下句。
14.第④段中“悲愤”一词能不能换成“悲痛” 为什么
15.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16.将第⑤段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
17.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许多方面,联系文章,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
B.体现在群性激昂、仇恨万丈,而又不乱、不过激的严格执法行事中。
C、体现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所标榜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清醒认识,并展开持久的批判上。
D.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长期不动摇上。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今国际社会的特征便是:不讲道义,称王称霸;主持正义,只能挨打。
B.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给中国人民上了这样一课:帝国主义改变不了侵略的本性;我们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C、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暴行,中国人民最有力的抗议就是,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
D.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在对西方列强的反抗斗争中提到锻造。
《少年中国说》同步练习
少年中国说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阶级政治家、学者,著作收在
中。
2.原文填空:
⑴老年人如夕照,
,老年人如瘠牛
。
⑵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
。潜龙腾渊,
;乳虎啸谷,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干将发硎,
。
⑶本文提出的论点是
。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⑴盖袭译欧西之言也( )
A、沿袭 B、袭击 C、触及
⑵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A、坚牢 B、坚决 C、本来
⑶彼老朽者何足道( )
A、充足 B、值得 C、可以
⑷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4.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老大 既往 希望 保守
永旧 灰心 照例 豪壮
5.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⑵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
⑶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
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⑸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⑹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
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6.文中有很多排比句和比喻句,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句:
作用:
比喻句:
作用:
读选文,回答问题:
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7.给文中的“恶”注音,并说明它的作用。
8.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9.文中“是何言,是何言”和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0.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看法怎样?
11.选文用“
”一句引出反驳的文字。
第二部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 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 的歌;
我是你额上 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末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
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
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2、在第一节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疲惫 熏黑 破旧
B、疲惫 破旧 熏黑
C、破旧 疲惫 熏黑
D、破旧 熏黑 疲惫
13、诗中4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
A、感情归结 B、转折
C、话题转换 D、延伸
14、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隧洞里蜗行摸索(表现祖国进步缓慢)
B、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新中国克服困难力量大)
C、古莲的胚芽(形容祖国的幼弱和稚嫩)
D、是绯红的黎明(形容黎明的东方颜色美丽)
15、第一段写祖国特点的词语有
。
16、诗共有四节,其中以描述为主的是( )
A、第一节 B、第二节 C、第三节 D、第四节
17、本诗共用修辞手法有(写出3种)
。
第三部分:
18.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2005年黄冈课改区试题)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19.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文字,按照其内容和形式再仿写一段话。(2005年黔西南自治州课改区试题)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请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请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践踏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20.口语交际:请根据语境选择得体的一项( )(2005年广西南宁课改区试题)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的时候,作为一名志愿者,当你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时,一位中学生骑着自行车硬闯红灯,这时,你迎上去说:( )
A、喂,你想干吗?想找死呀? B、下来!你已经违反交通规则了。
C、同学,请你不要闯红灯! D、你这家伙,懂不懂交通规则?(共37张PPT)
冀教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
下面的形近字你知道怎么读吗?
戍
戌
戊
戎
戉
戒
戊戌
变法
shù
xū
wù
róng
yuè
jiè
梁启超
授课人:崔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激发我们为祖国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年仅27岁的作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激励青年发愤图强。变革现实,表现了作者挚诚热烈、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速读课文(3分钟)
要求:
1、全文(正文+注释)900字左右
2、先自己读课文,把阅读中不认识的生僻字画下来。
3、生僻字在组内交流,组内解决。
给下列字注音:
恶
怯懦
苟且
瘠牛
澌亡
翘足
鹰隼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wū
qiè
nuò
gǒu
jí
sī
qiào
sǔn
yù
xíng
二、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清句子及节奏
要求:
三、疏通文意
要求:(5分钟)
1、组长带领全组翻译课文。
2、选出组内最优秀的“译文能手”
准备在班级展示
认真听译文并概括段意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论
点
第一段: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以人喻国
思既往—留恋—保守—永旧—已经者—
照例
第二段:
老年人
少年人
对比、排比
歌颂少年人敢于破格,改造能世界和勇于作为的精神
思将来—希望—进取—日新—未经者—破格
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
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
常厌事—无可为者—夕照—瘠牛
常喜事—无不可为者—朝阳—乳虎
第三段:
展望中国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担负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比
喻
“红日初升”
比作少年中国前程灿烂
。
“河出伏流”
比喻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
表示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鹰隼试翼”
比作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初胎”
比作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发硎”
比作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展望了中国的美好前途。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重任,发愤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这
欲
既往
惟
故
永旧
日新
皆
已经
照例
未经
破格
好
如
瘠
大略
固
亦
宜
想要
已经过去
只
所以
永远陈旧
一天天地更新
都
已经经历
按照惯例
没有经历
打破常规
喜欢
像
瘦弱
大概
本来
也
应该
整理练习
判断句式
……者,……也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也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春节舞台精彩纷呈,许多名家一起登台表演。
——联袂登台
多数农民以金丝猴为捕猎对象,主要是陋习使他们这样的。
——陋习使然
作为一个普通的书生吴晗与黑暗势力抗争的武器是那么有限。
——一介书生
越到老年他的思乡之情越不能控制自己。
——不能自已
母校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
——名声日隆
把下面句子中的橙色字换成文言词语
知识拓展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言壮志。
1、你能找到少年立志的名言名句吗?
2、说出几个人小志大的少年英雄(文学作品中的也可以)
小英雄
小英雄
15岁
董存瑞
19岁
小英雄
草原上的小姐妹
小英雄
潘冬子
海娃
小英雄
小英雄(林浩)
九年四班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借九年(下)语文书
造成今天的老大中国,是中国腐朽透顶的官僚的罪过;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
假如全国的少年也都是老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将仍然是衰老的国家,她的灭亡将很快到来。
假如全国的少年果真是少年,那么我们中国将变成一个新兴的国家,她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
那些腐朽透顶的官僚有什么值得说的?他们跟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而我们少年则是新来到这个世界,并跟它结成一体的。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鲜红的太阳刚刚升起,发出万丈光芒;
干将宝剑刚刚磨好,锋刃闪闪发亮。
珍奇的花儿含苞欲放,满眼辉煌;
雄鹰和猛隼试试翅膀,扇起的风尘一拢一张。
乳虎在深谷中咆哮,各种野兽一片惊惶;
蛟龙从深渊中腾跃起来,鳞爪高高飞扬;
黄河之水从地层涌出,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我们的历史无比悠久,我们的国土无限宽广,我们的前途海一样的广阔,未来的美好日子正长。
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将同祖国一起永远发光!
真美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像苍天一样不会衰老!
练习三
1.
四个比喻句,两两对照。形象鲜明地赞颂了少年的青春活力和虎虎生气。
2.
一组排比句式,并逐层递进深入,气势酣畅地表明国家命运系于少年一身。
3.
前两句对偶,中间两句对偶,后两句中的“前途似海”为比喻。句式整齐有力,展现中国必将屹立地球、雄视世界的广阔前景。
课课练6
1、否定他人看法,引出中心论点。
2、点出少年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课课练7
1、比喻未来中国如初升太阳,有着灿烂的前景
比喻如同老鹰试飞,有着冲天的气势
2、铸剑人的名字
宝剑
宝剑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
3、顶天立地
有疆哉广阔,历史悠久
4、赞颂少年中国前途远大,讴歌中国少年前途无量,表明两者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1、老年人看破一切,内心平静,少年人豪情万丈,肝胆忠肠
老年人生命即将干涸,少年人的前途则四通八达
老年人已是日薄西山,少年人则生机初萌
2、排比
老年与少年性格
3、几组比喻意思有交叉重复的地方,而开头两组已把握住了老年与少年最根本的区别
联系拓展第5课《少年中国说》
27 少年中国说
【教学构想】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5《少年中国说》教案及练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袭:依照着做。
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
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皆:都是。
已经:已经经历。
惟:只。
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
怯懦:胆怯懦弱。
盛气:富有朝气。
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乳虎:劝虎。
大略:大概。
冤业:罪孽。业,通“孽”。
举国:全国。举,副词,全部。
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形容时间短,轻易。
吸张:收缩与扩张。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相关知识: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者通过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原精神。
二、文章脉络
三、写作方法
(1)鲜明的政治倾向
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
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口气用了十个排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这诗一般的文笔,笔锋蘸满了多少激情,洋溢着多少豪气!梁启超在这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读之令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梁启超使用词语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气度与胆识。并且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为了充分证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列举种种不同性格,反复论证,极力铺陈,这充分显示出梁启超文章的特色。
(4)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形象性。
作者为了表达他那奔纵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反复、重叠的修辞方法,文章酣畅淋漓,热情奔放。如结尾部分,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和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又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比中套喻,通过对比,使读者对封建末世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认识。不仅把区别的对象说得更清晰、明朗,也使读者更加向往、热爱未来的中国。
四、参考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练习解答】
一、文中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语句有:“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以上语句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可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贴近作者心灵,大胆想象,将这诗一般的语言内化为波澜壮阔的画卷。将身心融入其中。
想象略。
二、中国少年应常思将来,生希望心,求进取,敢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敢冒险,能造世界,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如朝阳,如乳虎。关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三、文中的老年与少年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年龄,而是指代消极保守和开拓进取两种思想作风。梁启超对少年的赞颂、对守旧思想的批判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梁启超仅仅从性格角度来区别“老年”和“少年”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四、主要作用是加强论证的语气,用大量的论据论证观点,使观点无可辩驳,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句:
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上句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把少年和国家的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由于这种句子结构大体相似,排列紧凑,让人不由得一口气读下来,富于节奏感和旋律荚,表现出很强的文章气势。
②“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上句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使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间的不同生动形象地表示了出来,通俗易懂。
本题答案不求统一,尊重个人感受和想法,言之有理即可。
五、略。
【类文品读】
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苏老泉(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审思。
……
莹(北朝魏文学家祖莹)八岁,能咏诗;泌(唐朝大臣李泌)七岁,能弈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吞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知物。
1、解释下列词语:
宜:
何为:
义:
既:
2、说出此段文字的中心。
3、文中列举的名人是 、 、 。
4、将“养不教……老何为”译成现代汉语。
5、为什么要描述犬、鸡、蚕、蜂等动物的一技之长?
(答案:1、应当;做什么;道理;已经 2、人在幼年时期学习的理要性。 3、苏洵、祖莹、李泌 4、(父母)生养子女而不(对他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对学生)教育不严格,这是做老师的懒惰。做子女的不学习是不应当的。幼年时不学习,到年老时还能做什么? 5、说明做人必须学习的道理。)
5《少年中国说》教案2
第5课《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
怯懦
瘠牛
翘足可待
鹰隼
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常思既往
日新
盛气
怯懦
苟且
不同之大略
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二.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和进步知识分子探求救国图强道路的过程。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三
教具准备:音频朗读
图片
四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㈡
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
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康梁等爱国知识分子怎么会产生变法思想呢?10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他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
㈢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提出要求:1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3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2.疏通文意
⑴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⑵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㈣品读课文诵读,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
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⑶读起来很顺畅
2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
走近历史
大家的语感很好,梁启超这篇文章的确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那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⑴学生先据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介绍梁启超和戊戌变法
⑵师补充近代史背景材料
播放《戊戌变法》和《中日甲午海战》电影片断
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幻灯片
⑶生小结:变法失败,个人的政治主张受挫,流亡异国;祖国被列强欺凌,有家难归。
那么我们看看此时的作者是什么感情呢?
3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请同学们采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
句
,
读出了作者“
————————
”之情。
⑴学生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⑵相互释疑,明确答案
㈠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愤慨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1一学生回答,其余同学可以帮助他(她)或补充或纠错(1品味句子与感情是否一致;2是否读准字音3停顿是否恰当;4是否读出作者的感情)
⑴我从“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读出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和斥责之情。”
⑵我从“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读出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偏见和蔑视的否定和斥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⑶我从“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这一反复句式,读出了作者对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偏见和蔑视的反感和气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2
大家觉得品读课文难吗?你有什么诀窍,请露一手。
小结:1读准字音2停顿要恰当3联系写作背景,在背景情景中用心读出作者的感情
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大家总结得太好了!下面我们就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习课文其余部分。
㈡大家思考:作者认为
中国是老大帝国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答案:
1从本文的写作背景中,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处处显出衰老贫弱的老大迹象。
2从文中“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可以看出作者也认为当时的中国是衰弱贫困的老大中国。
3回顾1840年―――1912年清朝灭亡的历史,请举例说明,你认为造成老大中国的是什么人?(慈禧、李鸿章)
4再现历史,老师播放《八国联军进北京》电影片段
㈢读课文,找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勾画后,举手回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⑴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⑵少年中国特别美;
⑶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⑷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自由读其余部分,边读边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金光;汹涌的黄河从地下涌出,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跃起,在云中飞舞鳞爪;小老虎在山谷里咆哮,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漫天飞扬。珍奇的花含苞待放,姹紫嫣红、显得一片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咄咄逼人的寒光。少年中国像个屹立在东方的巨人,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幅员辽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小结: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东方巨人。
○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再次体会。者的强烈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2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
(中国少年)
4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品读法)
明确答案: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用于作为;我们少年是新来到这个世界跟它结有缘分。
老年人墨守陈规、能灭世界,无所作为;而且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5,大家分角色朗读读第二段(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
男生读少年人,女生读老年人,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歌颂及赞美;体味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的特点
6通过以上学习,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7展社会主义新貌
探究异同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8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小结
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布置作业: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略)一、说教材
二、(一)说教材内容
我说课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现在已经在初中教材中删除。今年我教初二,因此,我是按初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准备说课的。课文较长,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本文写于作者流亡日本初期的1900年。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初二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的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突破途径: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作者心情,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对比、排比、对偶,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品、悟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直观的学习文本。
三、说学法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具备独立自学的能力,针对于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一、字词句子交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习。二、对于较难理解,小组内解决不好的问题,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关键的地方予以指导。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我主要通过和学生回顾清朝末年的百年屈辱历史,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一) 导入。由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导入。
(二) 了解梁启超。
(三) 诵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1、听读课文。
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培养语感。
3、自由吟诵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5、译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结合语境组词法,译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先小组交流,其次全班交流。(其中多媒体出示重点的字词、句子)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旨,体会情感。
1、知人论世,走近清末百年屈辱历史。
2、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读一读。
3、合作学习:作者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吗?造成老大中国的是什么人?(慈禧、李鸿章)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
4、拓展延伸: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今后你打算怎样做?
(五)小结。
五、说反思。“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
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