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和氏献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和氏献璧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4 15: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奇妙的石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学习课文,了解卞和不畏失去双脚依然献璧、坚持真理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这则故事的含意。2.了解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和



[2]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了一块石头。凭经验,他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便去献给楚厉王。[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
段导读:故事发生的原因。
厉王见这块石头很平常,就命令玉匠去鉴别。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厉王见卞和顶撞,大怒,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②你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 [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卞和第一次献玉,被厉王下令砍去了左脚。
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③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4] 武王还是让玉匠鉴别,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④句中的“也”字说明了什么 ] [5]
段导读:卞和第二次献璧又被武王认为是犯了欺君之罪,结果被砍去了右脚。
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卞和第二次献玉,又被武王下令砍去了右脚。
[6] 武王死后,文王登位。[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⑥“捧着、痛哭”表现了什么 ] [7]
段导读:卞和十分伤心,捧着那块石头痛哭。
[8] 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⑦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 ” [9] 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⑧你是怎样理解卞和这句话的 ]
段导读:文王派人去调查卞和痛哭的原因。
[10]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chénɡ)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bì)”。
段导读: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卞和第三次献玉,文王问清原因后,命人仔细打磨,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玉器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是古代的一种玉器,也叫“璧”。)
(板书:璧)
2.关于这块神奇的石头,还有一个故事呢!
(板书课文题目:和氏献璧)
3.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吗
4.质疑:你都想了哪些问题
归纳:和氏给谁献璧 献璧结果怎样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初读的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字典查一查。
(3)解决自己的疑问。
2.学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正音。
普通 犯罪 捧着 唯独 价值 发怒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同桌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
(4)解题。
学生甲:和氏给楚厉王献璧,被砍去左脚。
学生乙:和氏给楚武王献璧,被砍去右脚。
三 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以“献”为线索,划分段落。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卞和第一次献璧,被厉王下令砍去左脚。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卞和第二次献璧,又被武王下令砍去右脚。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卞和很悲伤,楚文王派人问明他悲伤的原因,仔细研究,终于确认卞和献的是一块宝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四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
普:“碰”字去掉左边的“石”,下边加“日”,合起来就是“普”。
犯:“范”字去掉“艹”和“氵”,左边加“犭”,就是“犯”。
捧:左右结构。“奉”字左边加“扌”,就是“捧”。
独:左右结构。“虫”字左边加“犭”,就是“独”。
价:左右结构。“介”字左边加“亻”,就是“价”。
值:左右结构。“直”字左边加“亻”,就是“值”。
怒:“努”字去掉“力”,换成“心”,就是“怒”。
3.指导“唯”的书写。
唯:左右结构。“隹”共8画,不要写成“住”。
4.学生书写,老师指导。
5.解释词语。
坚贞:节操坚定不变。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和



给谁
楚厉王
楚武王  结果
砍左脚
砍右脚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再指名说说:卞和献了几次璧 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卞和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这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卞和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真诚、忠心的人不被理解,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献出的是什么 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含义。
3.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1.看拼音,写词语。
jià
zhí(价 值)  wéi
dú(唯 独)  pǔ
tōng(普 通)

jiàng(玉 匠)  pěng
zhe(捧 着)  dà
nù(大 怒)
2.比一比,再组词。
  
   
1.学习课文,了解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学习卞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2.理解卞和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实物投影。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你了解到的跟大家说说。(板书课文题目)
二 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质疑: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
(1)为什么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脚
(2)为什么卞和哭得那么悲伤
3.学习第1~4自然段。
(1)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脚 (因为厉王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故意欺骗,所以分别砍去了他的左右脚。)
(2)想象:卞和在被砍去左右脚时会想些什么 (自己这样的坚贞之士竟被说成了骗子,还遭受酷刑,真是没有天理呀!)
4.学习第5、6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卞和哭得那么悲伤 (因为卞和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说成骗子,所以他很伤心。)
(2)出示句子:
  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①指名读。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再读一读。
5.学习第7自然段。
(1)文王听到回报,又是怎样做的 (文王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2)文王此刻会想到什么 (卞和真是一位坚贞之士,他受委屈了。)
6.总结全文。
卞和为了献玉而遭迫害,最重要的是丢掉了自己的名声。学完这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 拓展延伸
关于和氏璧还有别的故事吗 互相交流。
      和


璧   (和氏璧)
                厉王:发怒、砍左脚
        卞和:坚贞之士 武王:发怒、砍右脚
                文王:查询、整治
  教学时,要确立以“献”字为主线,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理清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思路。
课堂上,先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查字典、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何为“献”,它同“给”是否一样,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卞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楚王毕恭毕敬的诚心,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再以“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之后比较“捧”字的表达效果,从而与“献”字融为一体,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着,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脚,是否会第三次献璧 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纷纷畅谈,“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如果不去献璧,那人们就认为我真的是个骗子,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这样才能让无价之宝的说法得到证实。”“如果我是卞和,我不会第三次献璧,因为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身体遭受痛苦,不值得。”……学生的争议在意料之中,课堂上每个学生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最后,回归整体,回味全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讨卞和“献”的价值、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学与个性体验巧妙结合。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想想意思。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坚贞之士说成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2.用“果然”写一句话。
果然——我回家一看,屋里果然没有人。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价值连城)的美玉  (清晰)的纹理
(普通)的石头
(糊涂)的君王
1.小资料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子。著《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受到秦王政的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集法家学说的大成。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韩非子》。
寓言故事以卞和喻法术之士,以玉璞喻法术,以玉匠喻群臣士民,以砍脚喻法术之士的不幸遭遇,从中可知韩非子的原意是以卞和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对此,他是很痛惜的。但是,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领悟到更深一层的寓意,那就是:玉匠应识玉;国君要知人;献宝者要准备为宝而作出牺牲。
2.
故事解析
这是一则可以训练多角度立意,写不同观点、不同文体的话题作文的好材料。一般说来,寓言、故事、事实之类带有“情节”“结果”的材料,审视事件可以是一个角度,而分别看其中不同的人物又都可以是一个角度。这样,在“和氏献璧”的总话题下,我们可以从厉王、武王、玉匠、玉璞、文王及卞和等六个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和氏献璧”至少有以下六个角度,而每一个角度均能提炼出若干个观点。
(1)从厉王角度考虑。
①玉匠一句“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砍去和氏的左脚,连宝也失去了。由此可立意为:轻信武断,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②国君身边的玉匠,应该是相玉的“权威”“巧匠”,他们却相不出玉来,可见是滥竽充数者。由此可立意为:信任滥竽充数者,不仅无益于事而且还会带来弊端。
③玉匠们相不出玉来,可见是不学无术者,而国君却偏偏依赖他们,以致误了事。由此可立意为:不知人善任,就会贻误大事。
(2)从武王角度看问题。
①和氏第一次献璧被砍去左脚,第二次还敢来献,这似乎就可以说明那璧真正是宝不是石,否则,和氏难道活得厌烦了 武王对此却视而不见,不能用既普遍联系,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处理问题,也只是轻信玉匠的话,从而失去了宝。由此可立意为:不能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②和氏第二次献璧,可以想象得出,他是拄着拐杖,拖着残缺的躯体捧着宝玉于武王前的,而武王对此似乎视而不见。武王根本不能以怜爱之心去审视他的所作所为,并进行全面分析、周密思考,仍然仅凭玉匠一句话,就又砍去和氏的右脚。由此可立意为:位高权重者一旦缺乏理性,就不能正确处理问题,甚至铸成大错。
(3)从玉匠角度分析。
①偌大楚国,做玉匠的,当是有“玉之专长”的大师,是权威人士,却相不出玉来。由此可立意为:权威并非一贯正确。
②玉匠仅对璧的表面端详,就轻下结论是石头,从而造成不仅使和氏砍去一只脚,而且也使楚国失去了宝玉的后果。由此可立意为:只看表面现象就轻下结论,是要坏大事的。
③玉匠是权威,身居要位,可他没能很好地起到要位上的作用。由此可立意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滥竽充数。
④玉匠们相不出玉来,可见都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辈,却戴有“权威”“专家”的桂冠,并深得王者的信任。由此可立意为:不学无术,靠投机钻营的滥竽充数者,也能得到信任,享有盛名,这是一种悲剧。
(4)从玉璞角度琢磨。
①璞是一种含玉的石。内玉虽美,但表面的石是粗糙、丑陋的。由此可立意为:人不可貌相。
②璞中玉虽价值连城,但不打开它仍然是璞,是根本显现不出价值来的。由此可立意为:有才华,就应当自己展示出来。
③玉璞虽屡经磨难,但终现于世而成为宝。由此可立意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者有真才实学的,终究会被重用。
④玉璞丑陋的表面,可以说是个“框子”,也就是这个框子养育且呵护了内里的美玉,但它又实实在在把玉束缚在里边,使其“才美不外现”。由此可立意为:只有冲破溺爱、束缚自身的框子,才能有所作为。或想到其另一面:做父母的,应该把子女放出自己的怀抱,让其投身社会生活,经风雨,见世面,才会有作为。
⑤玉璞虽经厉王、武王两代,但还是玉璞,只有遇到文王“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才成为美玉。由此可立意为:有才能还要有机遇才能成功。
(5)从文王角度审视。
①没有文王,和氏璧就不会传于后世。由此可立意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璞是石还是玉,通过实践才见分晓。由此可立意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不仅让玉匠不要只从表面去看,还让玉匠去整治和打磨,最后知道了是玉,并且得了宝。由此可立意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④闻和氏哭泣,便派人询问,得其实情并且付诸相应的行动。这不仅为和氏“平了反”,还得了宝。由此可立意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付诸相应的行动,才大有益处。
(6)从和氏角度联想。
①权威的玉匠一再认为是石头,可和氏坚持是“宝”毫不动摇。由此可立意为:不唯权威是从,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②坚信玉璞是宝,历尽艰辛终于得以命名为“和氏璧”。由此可立意为:坚持真理,终将胜利。
③有宝不据为己有,即使被砍脚,也还要献给国家。由此可立意为:爱国精神,崇高伟大。
④有宝献给国家,可谓忠贞之士的忠贞之举,然而和氏却饱受磨难。由此可立意为:古来忠贞多磨难。
⑤宝玉两献不成,泣尽而血,但终于遇文王而遂愿。由此可立意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⑥一次献宝被认为是石头,第二次何不自己打开璞石献上 由此可立意为:才美要自现,应该学会自我推荐。
⑦一味地寄希望于慧眼,被动地任人评判,不能主动自我表现而终不遂愿。由此可立意为:没有恰当的方法,就没有成功。
⑧被砍去双脚并非不悲不泣,悲的是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贞之士”称为“骗子”。由此可立意为:忠贞之士,是“不以己悲”的。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3
  ②玉匠只是端详就断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见其草率,而厉王听了玉匠的话后并没有去证实,见卞和顶撞,就大怒,还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说明厉王是个武断、残暴的国君。
^4
  ③这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字表现了卞和对楚国的忠诚。
^5
  ④说明武王和厉王一样武断、残暴。
^6
  ⑤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7
  ⑥“捧着”表现了这块石头的珍贵,“痛哭”说明卞和哭得非常伤心。
^8
  ⑦文王与前两位国君不同,他主动调查,了解事情真相,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⑧真诚、忠心的人不被理解,才是最令人痛心的。这句话点明了卞和的忠诚之心。
^9
  
^10
  ⑨说明文王不是一个武断、残暴的君主,他重视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