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3.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合作探究
(一)探究贞观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回答问题。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贞观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说说上述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不同现象及其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当堂达标
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致(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好镜子。”这位大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一)探究盛世之因
(1)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原因:他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3)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
(1)材料一的含义: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的社会景象。材料二的含义: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2)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造成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而出现了这种治世局面。
(3)我们应该树立“重民”思想,减轻人民的负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国家要发扬节俭的美德;政府官员要廉洁自律;精简机构;要重视人才的选拔等。(也可以根据唐太宗的其他措施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