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 月)》习题
一、基础训练
1、《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 ),原名( ),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 》、《 》、《 》;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B、他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济南冬天的天空是晴空无云的季节。
D、我们落实并组织学习了上级的指示。
3、《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4.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个句子。
(1)飞蛾扑火 。
(2)凭栏眺望_________________ 。
二、语段过关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和“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两句话?
4.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5.文中提到了“飞蛾”和“夸父”,它们的共同点是:
。
6.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飞蛾投火而死,但它“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在路途上,这也值得赞美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答案:《龙 虎 狗》 巴金 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雷 电
解析:【分析】本文的作者巴金是著名的作家,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对于中考范围内的作家和作品要详细整理和背诵,尤其要熟悉他们的代表作品。
2、答案:B
解析:【分析】A、“有没有”是思想素质的两个方面,而后面“做好工作”是一个方面,所以错误。C、前面的“天空”和后面的“季节”不搭配。D、次序问题,应该是先组织再落实。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病句辨析的题,需要掌握病句的类型,例如成分残缺,啰嗦重复,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常见的病句类型,然后逐一加以辨析,挑出有问题的句子,剩下的则为正确的句子。
3、答案: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人皆知,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这里嫦娥已经是革命战士的象征,表达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
【点评】这是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4.答案:略
解析:【分析】(1)飞蛾扑火:含义一: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含义二:赞扬,赞扬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时的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精神. 在现在爱情风盛行的文学学坛里,飞蛾更多地用来表现出对恋人苦苦追寻,吃到苦果仍不言放弃的情愫,是一曲悲壮的赞歌。(2)凭栏眺望:凭:倚靠的意思。远眺:向远处望过去 表示向远处看。也指倚栏极目眺望,光赏风景,触景生情。
【点评】这是考查词语造句的题,这样的题比较简单,只要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就能够完成。
语段过关
1.答案: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解析:【分析】赞美飞蛾的句子在原文中有现成的答案。
【点评】这是考查生活常识的题,也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真读原文很重要。
2.答案:“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作者的理想人格。
解析:【分析】题干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其实就是作者的态度。
【点评】也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真读原文很重要,重点的语句通常出现在本段的开头或结尾。。
3.答案:①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飞蛾、夸父不惜牺牲自己,这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②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解析:【分析】句子含义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表层和深层。
【点评】这是考查句子理解的题,这样的题通常要结合文章中心来作答。
4.答案:热情洋溢,坚韧向上。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解析:【分析】巴金的风格不仅体现在这篇文章中,还有结合其他文章作答。
【点评】这是考查文史常识的题,需要平时注意积累。
5.答案:为着追求光与热而不惜牲自己。
解析:【分析】飞蛾扑火:赞扬,赞扬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时的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精神。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为人类造福,敢于挑战的英雄。他敢于追求,同时热于奉献,即使在生命的终点,也将手杖化为邓林,为人类着想。是人类千万年来所敬重的英雄人物。所以他们身上共同点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牺牲。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成语古代神话人物的掌握,结合原来学过的: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等经典文章,可以容易得出。
6.、答案:表达了作者要投身于正义事业的决心,为此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解析:【分析】“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的意思是说,我要学习飞蛾扑火的精神,“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是说我可以为革命不怕牺牲,取义成仁。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句子理解的题,作者在文章抒发的感情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作出判断:本文的中心就是表达了作者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答案:追求光明与自由,献身理想的路途是坎坷的,可能成功,可能中途失败,甚至因此而献出生命。但作者认为这是“轰轰隆隆”的死,是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这比“寒冷的、寂寞的”苟且偷生有意义。夸父追赶日影就是这样,虽然渴死在途中,但他的精神让人景仰。
解析:【分析】夸父逐日的故事虽然写了夸父道渴而死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歌颂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执着勇敢的精神,所以还是值得歌颂的。
【点评】这是考查结合原文内容,谈看法的题,这样的题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即可。
《短文两篇(日 月)》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过程与方法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出作者对生活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文坛泰斗巴金的两篇短文。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呖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3.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
精读《日》
1.学生朗读《日》一文, 同桌讨论、交流: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接着又怀念夸父,歌颂它们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三、四两段,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指导学习《月》
1.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老师的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思考: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
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六、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七、课堂练习
1.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 ) 浸润( ) 皓月( )
露台( ) 瞬间( ) 姮娥( )
(2)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个句子。
飞蛾扑火_________________。
凭栏眺望_________________ 。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 ,原名 ,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 》《 》《 》;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 》《 》。
(4)《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yáng jìn hào lù shùn héng
(2).略
(3).《龙·虎·狗》 巴金 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雷 电
(4).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
八、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篇短文,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追求光和热
? 姮娥奔月 自私自利 改变冰冷
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课件21张PPT。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日 月)情景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检查预习参考答案:
1.呖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3.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分析 精读《日》
1.朗读《日》一文, 同桌讨论、交流: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分析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接着又怀念夸父,歌颂它们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三、四两段,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课文分析2.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课文分析指导学习《月》
1.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老师的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思考: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课文分析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课文分析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课文分析 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课文分析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拓展延伸讲神话故事 。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课堂小结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旸谷( ) 浸润( ) 皓月( )
露台( ) 瞬间( ) 姮娥( )
(2)请你用下列短语各写—个句子。
飞蛾扑火_________________。
凭栏眺望_________________ 。
巩固练习
(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 ,原名 ,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 》《 》《 》;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 》《 》。
(4)《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有什么含义?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yáng jìn hào lù shùn héng
(2)略
(3)《龙·虎·狗》 巴金 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雷 电
(4).在作者看来,姮娥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使已死的星球复苏而奔月的。引用“姮娥奔月”的故事,含蓄地表明了作者要投身抗日革命战争,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坚定信念。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篇短文,表现对生活的热爱。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
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 自私自利 改变冰冷
?
追求光明,不惜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