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三.教学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准备:
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认识作者
吴刚,大学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文本连接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预习检测
①萧瑟(xiāo?sè):形容冷落、凄凉。???②和煦(hé?xù):温暖。③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④吞噬(shì):吞食、并吞。⑤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⑥抽水泵站(bèng)⑦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五)整体感悟
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前面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第9~25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第四部分(第26~28自然段):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六)合作探究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地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食恶果?人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沉重。现在大家畅所欲言:最让你心情沉重的句子有哪些呢?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第20自然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5.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写作特色:
1.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适当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突出中心。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恰到好处又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大量地占有材料是挖掘文章深度、拓展外延的坚实基础。
(八)拓展训练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答: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答: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3.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4.文章列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3分)
答: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未得到遏制,事态仍在进一步恶化,以此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3分)
答: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九)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1、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的作用。
八、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生命绿洲
树立意识
九、教学反思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产生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认真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练习题
一、基础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罗布泊( )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 沧海桑田( )
2.根据上下文填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________,________,岸边________,________。
A.河水丰盈碧波荡漾林木茁壮胡杨丛生
B.碧波荡漾河水丰盈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C.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D.碧波荡漾河水丰盈林木茁壮胡杨丛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5.找出本文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句:(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7.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什么恶果?
8.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9. 塔里木河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10.第四段中加点的“急剧”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罗布泊( pō ) 萧瑟( sè ) 和煦( xù )
干涸( hé ) 吞噬 ( shì ) 沧海桑田( cāng )
解析:【分析】给汉字写拼音和看拼音写汉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部分考查的是字词掌握的能力。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生字生词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在平常认真记忆,重在积累。
2. 答案:C
解析:【分析】这一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课文具体语句的理解。
【点评】学生通过熟悉课文的具体语句,达到对句子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对句子内在词语逻辑联系的理解。
3. 答案:A
解析:【分析】词语“无边无垠”是没有边际之意,不能在词修饰“长廊”。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4. 答案:B
解析:【分析】其他三项使用拟人修辞手法,B句使用排比修辞手法。
【点评】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辨别出拟人的修辞手法,考查学生的语句赏析能力。
5.答案:“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点评】这里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其作用的理解,更是强化了学生对作者因罗布泊的消逝而产生的沉重的感情。
6. 答案:示例:芳草萋萋,踏之何忍?
解析:【分析】这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仿句能力。
【点评】这是本文环保主题的延伸,学生通过学习仿句,发散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7. 答案: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筛选信息得出答案。
【点评】学生通过完成本题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也强化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8. 答案:列数字。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结合文中“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一句作答。
【点评】学生通过理解文章的具体语句来把握问题的关键,明白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的关系。
9.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以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点评】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10.答案不能。因为“急剧”的意思是指指快而剧烈;急速。塔里木河的迅速干涸,如果去掉,塔里木河的干涸速度之快。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对“盲目”的理解认识到这一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点评】学生从中可以明白要珍惜水资源,要学会控制用水,爱护环境。
课件20张PPT。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情景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吴刚,大学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简介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文本链接检查预习①萧瑟( ):形容冷落、凄凉。??
?②和煦( ):温暖。③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④吞噬( ):吞食、并吞。⑤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⑥抽水泵站( )⑦沧海桑田:? xiāo?sèhé?xùhéshìlùbèng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整体感知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要点。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前面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第9~25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第四部分(第26~28自然段):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研读课文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研读课文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地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研读课文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食恶果?人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沉重。现在大家畅所欲言:最让你心情沉重的句子有哪些呢?
研读课文(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第20自然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研读课文5.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思考一下,本文有何写作特色?写作特色1.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适当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突出中心。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恰到好处又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大量地占有材料是挖掘文章深度、拓展外延的坚实基础。拓展练习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2.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3.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列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课后作业 1、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的作用。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河道改流
生命绿洲 荒漠化原因 世界第二大沙漠的一部分
滥用水源
生态
树立 环保 意识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