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西周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天子之所以是诸侯的君王,是因为它的尊严,而不是诸侯的长者。宗法制讲的是血缘关系维系,既然材料讲了天子不是因为是诸侯的长者,就否定了血缘关系,故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的选官制度。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3.有学者指出:“周代是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通婚。”西周初期的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鲁国,④是宋国,⑤是楚国,⑥是晋国;其中①③⑥是周王的同姓亲属,故不能通婚;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B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秦朝建立之后
C.长水县隶属于会稽郡
D.长水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得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故A项正确,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长水县隶属于会稽郡,故C项正确,排除;根据所学得出长水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故D项正确,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
6.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其中位置最南的郡是
A.会稽
B.闽中
C.蜀郡
D.象郡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其中位置最南的郡是象郡,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
7.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
8.在唐代用皇帝诏书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相权的分割牵制
C.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D.皇权的不断强化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政事堂在法律的颁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政事堂的盖印,算不得法律,体现了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BD项错误。A项明显错误,相权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无法替代皇权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三省之间的精细分工相互制衡又彼此配合,实现了行政运作程序有效制衡,但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和弱化相劝,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错误,B项是该制度的目的而非制度本身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0.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西藏地区
B.大都及周边地区
C.江南地区
D.蒙古地区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外”是行省辖区。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由中书省直辖,故B项正确。CD项由各行省管辖;A项由西藏宣政院管辖。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1.钱穆说:“唐代宰相采用委员制。……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他说的“各部门之会议”是指
A.政事堂会议
B.六部联席会议
C.内朝朝议
D.中书省会议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各部门之会议”是指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汉朝;D项元朝的。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2.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从西汉到宋朝相权总体上呈现削弱的趋势,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B项正确,A项错误;从明朝开始,明清两朝没有宰相,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13.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权受到过相权的制约,但是在某个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尊,相权完全被打压下去,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限制相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
14.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的“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司法权
C.元朝时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分别管理军事和宗教事务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宰相为首的外朝,A项不正确;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故B项错误;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D项不符合史实。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1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故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争,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7.以下四条是中国近代若干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为①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②其英人如何科罪人,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③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842年《南京条约》,②是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③是1895年《马关条约》,④是1901年《辛丑条约》。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条约
18.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两度劫”的国家有
①英国②美国③法国④日本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曾两次洗劫北京第一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一劫”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华
19.“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这一战役发生在
A.甲午战争
B.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收复新疆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20.中国近代史上,爱国军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林永升、张自忠、邓世昌、
B.邓世昌、张自忠、徐骧、
C.邓世昌、吉鸿昌、刘永福
D.徐骧、邓世昌、林永升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是邓世昌;乙是张自忠;丙是徐骧。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21.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据此判断该战事的后果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
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22.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北京”“使馆大街”等关键信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因此这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正确。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甲午战争后列强都没有在华设立使馆。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下图是抗战时期1940年爆发的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宣告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参战的主力部队是新四军
C.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是敌后战场的大规模运动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地图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地图,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由地图中“八路军”可以判断出战役应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山西”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战役应该是百团大战,这是敌后战场的大规模运动战,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原会战
26.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
A.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D.试图削弱沪杭等地军阀的实力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27.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A项是指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项是相持阶段;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28.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九一八事变后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华北事变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苏维埃政府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武装反抗国民党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共同抗日,取消“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作为特区而存在,故选C,排除AB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八一三事变
29.观察并分析下边《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格中能够得出下列哪一历史结论
A.国民党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数据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选B,AC两项说法不够准确,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数据主旨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
30.下图为江苏画家刘元1938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在日寇身后头戴钢盔的是国民党的士兵,身前手持大刀的是八路军战士,头上手执刺刀的是普通民兵。画家创作的主要寓意是
A.推动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
B.揭示敌强我弱的事实,号召持久抗战
C.批评国民党消极抗战,防止投降倾向
D.歌颂全民族抗战,激励必胜信心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从漫画“国民党的士兵”“八路军战士”“普通民兵”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抗战,故D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9月,故A项错误;BC项漫画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31.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指出这种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各设置了什么机构?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机构的特点。
材料四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的依据。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3)内阁。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的中枢机构。精简速密
(4)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中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并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这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清朝设立了军机处,这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的中枢机构。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可知,材料二观点是在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成因和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角度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2.2015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双半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3)错误估计:日本认为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对清政府作“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的描述可知其原因之一为清政府腐败失去民心、军心;根据材料一中“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1861—1930)……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的描述可知其态度为认为日本侵略有理。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民族凝聚力”“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材料中的“民族凝聚力”应该是指全民族抗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为国共合作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试卷第12页,总13页
试卷第1页,总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