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3 17:3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得出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得出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得不出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题意。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②宣扬性善论
③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
④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得出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故①正确;据材料“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得出宣扬性善论,故②正确;据材料“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得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故③正确;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可知孟子的思想和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有渊源关系,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①正确;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故②错误;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③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清光绪四年(1878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右图为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下列关于中兴公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
B.起初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
C.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中兴矿局的创办者可以得出中兴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兴矿局起初就是洋务企业,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兴公司发行的股票可知中兴矿局后来发展为商办股份制企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可以得出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
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7.《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构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在上野公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与实物相同比例的城门,用来代表朝鲜平壤的玄武门,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
B.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夺取朝鲜
C.战后日本获得在我国开矿设厂的特权
D.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纪念日本战胜清国的一次盛大庆典,由东京平民构成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大街小巷。……在上野公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与实物相同比例的城门,用来代表朝鲜平壤的玄武门,这个景象象征着日本陆军占领平壤的赫赫战功”可以得出军国主义在日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土壤,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日本获得在我国开矿设厂的特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如今却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这一时期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有(  )
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②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③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
④土地革命遍及全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1912—1919年,近代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故①正确;这一时期,西方的启蒙思想、达尔文进化论还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②正确;这一时期1919年发生了五四爱国运动,故③正确;土地革命的开展是1928年在中国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答案】C
【解析】
“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故A项错误;“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和国民革命有关的,不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太绝对,故D项错误。
10.《抗战通俗画刊》创刊于重庆,“以抗战为思想中心,以通俗化为表现形式”。其《发刊词》中说,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
下图是1940年刊载的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画刊以美术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唤起民众的热情
B.与政治关系不大的美术杂志也成为打击日本的“阵地”
C.《日本的今昔》昭示的是主题是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抗战通俗画刊》创刊于重庆,“以抗战为思想中心,以通俗化为表现形式”。其《发刊词》中说,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可以得出画刊以美术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唤起民众的热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图画‘是直观教育的良好工具,对于文化水准较低之民众,收效最宏’”可知《抗战通俗画刊》是面向大众的,与政治关系不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漫画来看,漫画的主题是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日本变得越来越弱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漫画作品的主题看,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可知这时戊戌变法早已失败,故A项错误;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B错误;材料中提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可以得出《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故C项正确;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D项错误。
12.“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观点客观上表明(  )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知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故①正确;据材料“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可知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故②正确;据材料“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故③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13.《反分裂国家法》是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下面有关这一法律颁布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台独”势力猖獗,造成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B.两岸人民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九二共识”达成,“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D.“三通”成为现实,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台独”加紧分裂活动,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2000年,藉“台独”起家的民进党上台,接连施展了一系列“台独”伎俩,公开宣扬“一边一国”论,因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必要的、适时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早在1992年“九二共识”就已达成,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方针也已正式作为我们统一祖国的方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4.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
①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
②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③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④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虽然希腊古典时代的这些城邦在制度、风俗、语言、经济、宗教、文化上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但由于希腊属于丘陵地形,古希腊城邦长期分立,各自为政,故①错误;故②正确;希腊城邦比邻蔚蓝色的地中海,海上交通便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故③正确;希腊城邦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奴隶、妇女、外邦人不享有政治权利,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学界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
B.罗马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性
C.罗马法很好维护了平民利益
D.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可知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是不正确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可知材料的信息主要说的是罗马法的内容,并不是说罗马法的使用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罗马法的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可知,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故D项正确。
16.1904年,德国六个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了两个大卡特尔。他们集中管理,维持价格,以较少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德国统一的完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行
【答案】B
【解析】“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德国统一的完成是在1871年,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故D项错误。
17.吴于廑在《世界史·现代史》中是这样阐述二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的:战争的深远影响还在于它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其大者如两大阵营、三种国家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战是当代世界历史巨变的决定性因素
B.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消除了战争的危险
C.开放的市场机制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D.多极化趋势包含了多样性和统一性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说的是二战后世界历史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并没有提及二战与这些变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欧共体的成立,选项本身有绝对化倾向,故B项错误;开放的市场机制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据材料“吴于廑在《世界史·现代史》中是这样阐述二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的:战争的深远影响还在于它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其大者如两大阵营、三种国家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等等”得出多极化趋势包含了多样性和统一性趋势,故D项正确。
18.下面两幅漫画折射出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有关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关系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②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
③美国经济“滞胀”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
④马歇尔计划和欧共体成立增强了西欧竞争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漫画一说的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方国家的援助,漫画二说的是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这种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①正确;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以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故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使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美国经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故③正确;二战后美国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的经济实力增强,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爱德华·多明克在《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中写道“这些开国元勋们在阐释美国的政治机构设计时,坚持依照平顺运行、自我调节的宇宙模型……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伍德罗·威尔逊也认为:“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这在本质上表明(  )
A.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崇尚科学理性
B.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
C.经典力学理论有利于规划民主政治体制
D.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应与宇宙运行规律一致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这不是材料信息的本质,材料信息的本质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崇尚科学理性,故A项正确;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是对材料信息的重复,而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理论有利于规划民主政治体制也是表象,而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模拟宇宙运行规律而不是说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与宇宙运行规律一致,故D项错误。
20.有人说“觉得名画丑和会不会欣赏没有关系,却和有没有文化有关系”。下列从文化的视角对关于两幅名画理解正确的是(  )
①《蒙娜丽莎》所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女性,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②达芬·奇在画作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③《哭泣的女人》强调光与色的运用,属于印象画派
④毕加索的画作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故①错误;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故②正确;《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③错误;《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绘画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1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3分,第25小题10分。
21.(11分)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
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摘编自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4分)
【答案】(1)原因: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政府重视。(4分)
(2)内涵:丰厚的文化遗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雅的文化风尚。(3分)
(3)积极影响:促进诚信经营,改善社会风尚;
消极影响:固守传统观念,阻碍经济转型。(4分)
【解析】(1)据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据材料一“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
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得出水运交通发达;据材料一“明中期以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一“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得出政府重视。
(2)据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出丰厚的文化遗产;据材料二“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得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据材料二“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得出儒雅的文化风尚。
(3)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考虑,积极可以从促进诚信经营,改善社会风尚;消极可以从固守传统观念,阻碍经济转型方面回答。
22.(14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再次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制度的兴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自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的漫画和美国全国性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表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制度创新。(4分)
(2)指出这幅漫画对美国“联邦制”理解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有人提倡改革内阁”的理由。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阁改革“都未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答案】(1)创新:政治制度: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写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民主共和制也可)。(2分)
经济体制: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亦可)(2分)
(2)问题:漫画没有准确的表现出联邦制的特点。(如写出对联邦制理解存在片面性或局限性,可给1分)(2分)
解释: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1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1分)
(3)理由: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位较低。(2分)
分析原因是一定要注意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可以从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总统行使行政权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1)政治制度:据材料一“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经济体制: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可以得出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第一小问问题,漫画意在说明美国联邦制中央集权的特点,美国联邦制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漫画没有准确的表现出联邦制的特点;第二小问说明,《根据美国全国性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表》可以得出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3)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得出内阁无法定地位,政治地位较低。第二小问原因,必须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得出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独揽行政权,故内阁地位提高,可能妨碍总统行使行政权。
23.(12分)20世纪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需要改革,也表明两种制度可以共存并相互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英国采用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方式实现私有化。……起先,私有化的范围固定在石油、宇航、电信等行业,从1988年开始,撒切尔政府第一次向民众明确表示,私有化无禁区。……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放权让利”的改革是从四川开始的。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武力、肖翔《环球视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措施和特点。(3分)
(3)材料三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改革是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4分)
(4)以上三则材料涉及的企业改革,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3分)
【答案】(1)特点:利用资本主义(私有、私人经营)恢复工业;恢复市场,允许商品贸易。(2分)
(2)措施:出售国有企业股票。(1分)
特点:(范围)从少数行业到全面展开;(形式)私有化与减少政府干预相结合。(2分)
(3)目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增强)企业活力。(2分)
调动:(企业)允许提留少量利润;
(职工)允许发放少量奖金。(2分)
(4)启示:企业改革要立足国情;企业改革可以建立多种所有制;对企业的管理可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任意3点3分)
【解析】(1)据材料一“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得出利用资本主义(私有、私人经营)恢复工业;据材料一“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得出恢复市场,允许商品贸易。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英国采用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方式实现私有化”得出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起先,私有化的范围固定在石油、宇航、电信等行业,从1988年开始,撒切尔政府第一次向民众明确表示,私有化无禁区”得出(范围)从少数行业到全面展开;据材料二“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得出(形式)私有化与减少政府干预相结合。
(3)第一小问主要目的,据材料三“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得出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增强)企业活力;第二小问调动积极性,据材料三“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得出(企业)允许提留少量利润;(职工)允许发放少量奖金。
(4)启示可以从上面的几个问号的答案中,从企业改革要立足国情,企业改革可以建立多种所有制,对企业的管理可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方面考虑。
24.(13分)十八世纪法国一桩普通的民事案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国的图鲁兹有一位颇富声誉的商人,名叫卡拉斯,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儿子安东尼原来信奉新教,据说后来打算改信天主教。安东尼性情抑郁,总是落落寡欢。1761年10月13日晚,安东尼吊死在自家门框上。尽管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证明安东尼要改变信仰,更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但是案件落在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法官大卫的手里,在天主教修士们的煽动下,信奉天主教的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结果图鲁兹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时年68岁,正流亡于日内瓦的的伏尔泰了解了事情真相以后,立刻着手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进行辩护。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巴黎法院最终撤销原判,赔偿、抚恤卡拉斯夫人。
——摘编自萧瀚《神圣的辩护:评伏尔泰为卡拉斯辩护案》
请回答:
(1)卡拉斯所信仰的“新教”有什么思想主张?它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哪些进步的影响?(5分)
(2)结合时代背景和伏尔泰的思想观点,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对“神圣辩护”进行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8分)
【答案】(1)主张: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人人可以因信称义;取消天主教会的繁琐礼仪;教会从属于国家。
进步影响: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民族意识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诞生。(5分)
(2)
神圣辩护是一场为维护人权的战斗。
伏尔泰为死去的卡拉斯辩护是要维护他的名誉权,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
图鲁兹地方法庭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判处卡拉斯死刑,实质上就是维护天主教,对新教进行迫害;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学说,他认为人人有信仰自由和平等的人权。
神圣辩护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伏尔泰是一位无神论者,并且与卡拉斯并不相熟,但是他坚持为他人的信仰权和名誉权辩护,反映了启蒙思想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是他们广泛的思想宣传和社会活动,促进了大革命的到来。
评分要求:
第一层次:正确呈现伏尔泰的相关观点。(1-3分)
第二层次:初步分析神圣辩护的法律意义和思想影响。(4-6)
第三层次:合理论证神圣辩护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影响,逻辑严密,行文通畅。(7-8)
【解析】(1)此问实际是考察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的思想主张和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了。
(2)此问是一道观点评述题,首先要正确呈现伏尔泰的相关观点,再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合理论证神圣辩护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影响,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5.(10分)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2分)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2分)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可以得出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第三小问理由,围绕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不同意的理由可以从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