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
,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
,号任公,别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契约
讹诈
斟酌
弄巧成拙
3、解释下列词语。
契约
恩惠
悲天悯人
卸却
4、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①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
②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
6、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ɡ)
踉踉跄跄(liànɡ)
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春华秋实(huá)
随声附和(hé)
D.雏形(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
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
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
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到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10、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11、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12、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13、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14、
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5、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16、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
17、“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使用修辞手法是(
)
A反问
B设问
C排比
D对比
二、问题理解
18、关于人生最苦,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你上如何理解的?
19、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20、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21、作者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2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中“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念。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2)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
,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
,号任公,别号
。
答案:《饮冰室全集》|梁启超|卓如|饮冰室主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结合课文注释的内容直接填答即可。
点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作品还有《少年中国说》,有关他的信息要有所了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契约
讹诈
斟酌
弄巧成拙
答案:huì|qì|ézhà|zhēnzhuó|zhuó
解析:注意易错点,“诈”“斟酌”“拙”声母皆是卷舌音。
点评:给汉字注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解释下列词语。
契约
恩惠
悲天悯人
卸却
答案: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好处,给人财物。|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
点评:了解常用词的含义,学习会使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词语。
4、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足|安分|达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贫而不苦”“失意而不苦”“老、病、死而不苦”梳理文中有关内容,概括原因作答。
点评:本文是议论文,学习时要注意作者发表观点的要点,理解记忆。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①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
②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
答案:不得志。|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解析:两题中的词语在句子中意义没有改变,真接解释即可。
点评:理解句子中的词语,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如果词义有变化,要根据语境来解释。
6、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ɡ)
踉踉跄跄(liànɡ)
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春华秋实(huá)
随声附和(hé)
D.雏形(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答案:
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项“猝”读cù,“禁”读jīn;
C项“贮”读zhù,“和”读hè;,
“剔”读tī,“诣”读yì。答案为A。
点评:用题有难度,拼音不好判断。汉字,不管是读音还是字义都是很复杂的,掌握汉字的读与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时时注意辨识生字,抓住易错点,考此类题时要特别细心。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滥”为“烂”;B项“眩”为“炫”;D项“至”为“致”。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不难,错别字易于辨识,汉字出现错别字,原因在于汉字形似字、同音字太多,如果不细心就会出错。很多汉字是形声字,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形旁和声旁判断字义,正确的使用汉字。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
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
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
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
答案:
A
解析:第一空内容是形容一股香气,茶香如丝如缕,所以用“缭绕”,而“环绕”是指四周包围,不合语境。因此排除CB项。AD中第二空本句中将思绪比喻成在茶水中“涟漪”,应该用“荡漾”,此词指“水面上”,而“飘扬”是轻薄的东西在空中飘动,不合语境。
点评:本题不难,常用词语,意义明确。判断语词语的使用,一要了解词语的含义,二要了解语境,两者一结合交为一点,便可准确的使用词语。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到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答案: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栩栩如生”是形容艺术形象如活的一样,不能形容野生动物;B项中“事倍功半”是指努力很大收效很小,用反了,应该是“事半功倍”;C项“锐不可当”指的是气势不可阻挡,不能形容水资源。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不难,句中错用成语比较明确。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10、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保护并了解”词序不当,应为“了解与保护”,只有选了解才能去保护;C句在“在”介词错用,就为“对”,引出对象;D句“从事……”之后缺少中心语“活动”,且“登岛”与“捕鱼”与事理不符。此句应改为“一直在岛上采药,在附近海域捕鱼。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1、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答案:D
解析:首先根据病句类型来判断括号中病句类型的说明是否正确,再判断修改是否正确。D改为“足足”依然是病句,应该删去“左右”。
点评:本题不难,仔细判断即可,学习时对病句的类型要有所了解。
12、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答案:
C
解析:⑤句是总提,提出描写对象,②句承接话题写雨丝如纱,④句写雨丝的来源:云端,是从上写起,①句从上写到下,写雨丝飘下来,③是由近写到远。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写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句中相关的信息点。语句之间的关系,一表现在结构上,有关联词相连,一是暗含于文字间,有句子中相关的文字信息相联,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判断。
13、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答案:
B
解析:B错,“正人君子”是反语,本义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鲁迅是在说反话,讽刺为国民党政府粉饰太平的文人。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鲁迅这句话非常熟悉,学习中老师讲解过修辞手法,印象深刻。反语,即说反话,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与词义是相反的。运用反语,主要是起讽刺的作用。
14、
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阅读文段,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来判断,一二两句是提出论点,后面的句子都是在分析讲道理证明论点,所以答案为B。
点评: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作品的层次关系,了解内容的要点。
15、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答案:B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有关内容判断正误。B错,根据文中“又说”“还说”两词即可了解作者的引用都是做论据。
点评:议论文中,说理时作者引用的内容有时是作论点,但大多是做论据的,要概括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16、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
答案:C
解析:抓住各项知识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文章。
点评:本题不难,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这些常识。
17、“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使用修辞手法是(
)
A反问
B设问
C排比
D对比
答案:BC
解析:本题要注意含有两种修辞手法,问答是设问,三个问题并列,是排比。
点评:此类题要注意没有提示选一项,要考虑选多项。
二、问题理解
18、关于人生最苦,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你上如何理解的?
答案:“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一个人在人生要担负很多责任,没尽到责任,会良心不安,这是很苦恼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摘录作者原话来回答,从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会有怎样的自我感受这点来谈。
点评:议论文是讲道理的,学习时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更要对此有所感想。
19、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答案:(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围绕“责任”发表的感慨,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表达的含义。
点评:议论文中作者的用语遣词,要仔细体会在讲道理方面所表达的含义。
20、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答案: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观点,找到与“责任”一词有关的语句引用作答。根据作者发表的观点,围绕“责任”一词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评:议论文是讲道理的,学习时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更要对此有所感想。
21、作者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语句的位置即第三段,从尽到责任的感受这点来理解即可。
点评:理解议论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要围绕作者的发表的观点来分析。
2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答案: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解析: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根据知识积累写出名言即可。
点评:平时学习要多积累名言,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受之启迪。
2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答案: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最苦与最乐”“苦与乐”两短语意义的区别,根据作者所讲的道理来说明理由。
点评:理解议论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要围绕作者的发表的观点来分析。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答案: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解析:第一题,首先要理解“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句话的意思即快乐与否在于自己,再根据作者所说的责任与快乐的关系找到具体的语句作答。第二题,根据文中“责任”这个关键词来理解概括作者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点评:两小题都不难,理解题意,熟悉课文内容即可作答。学习时要多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中“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念。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答案:B
(2)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答案: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或“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或“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
解析:第一题,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B错,“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说钱财对真诚没有关系,并不是说两者是对立的。第二题,作者引用的两句主要是讲“胸怀”问题,从“真诚”与“胸怀”的关系来谈。
点评:议论文中作者常引用别人的语言来说道理,学习时要理解作者的引用充当论据的作用。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2
维度A
基础知识
1
本文选自
,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
,号任公,别号
。
2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失意:失去意义。
B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D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3
填空,并说说下面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①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
,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②处处尽责任,
;时时尽责任,
。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4
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A反问
B设问
C排比
5
本文段的论点是
6
给文段分一下层次,哪种分法是对的?(
)
A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维度B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说真诚
南京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四段画线句“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念。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8
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
9
第四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10
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
。
维度C
探究应用
请以“人生的责任”为题,写一篇短文,想想看,什么是人生的责任,什么是你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可以在班上组织一次班会,大家一起谈谈自己所写的“人生的责任”
参考答案
维度A
1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
卓如
饮冰室主人
2
A
3
①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②
便处处快乐
便时时快乐
4
BC
5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6
B
维度B
7
B
8真诚是火,因为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真诚是水,因为它会洗去一切误解。
9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或“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或“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
10如: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勤奋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
维度C
略15
最苦与最乐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
(2)恩惠
(3)悲天悯人
(4)卸却
(5)如释重负
2.结合句子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2)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3.下列词语中有七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并用行楷书体将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莫名其妙
悲天泯人
错落有致
如失重负
穿流不息
弄巧成绌
一劳永遗
约定俗成
心安理德
合颜悦色
4.填空。
《最苦与最乐》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别号______。这篇文章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对错。
(1)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
(2)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
2.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4.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是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是答应人家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
C.作者认为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D.作者认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不负责任的事。
E.作者认为快乐之权是在于尽得大的责任,别人就会让你得到大的快乐,你会感受到快乐之权的存在。
快乐时光
刚上中学第一堂英语课,老师让同学们用英语作自我介绍。班上一同学叫刘洪涛,他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Hong
tao
Liu!”这时有同学在底下小声说道:“我还叫方片儿七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你找出所选文段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曾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我国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但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作比喻,而对“相马”的弊病却很少触及。
其实,就选拔人才而论,“相马”远不及“赛马”来得客观、公正、直接。
不可否认,“伯乐相马”,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仔细考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们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愈只说对了后一句,前一句却说错了。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千里马”先于“伯乐”而存在,绝不是因“伯乐”发现后才有的。
再说,“相马”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旧体制下,凡自称或被人们颂为“伯乐”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实权的人物,平头百姓是没这份权力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假若“相马”的权力交给人品高尚的“伯乐”,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这的确是福。但这权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乐”之手,那将是祸。任人唯亲、唯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乐”们的拿手戏。他们往往以个人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识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被“相者”,则不择手段,投其所好,竭尽拍马溜须之能事,最终博得“伯乐一顾”,顿时身价倍增,跻身于“千里马”之列。而那些只知凭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行事的人,不屑于对上层或权威人物献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乐”手中,即便有本领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接下来说“赛马”。我国已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用人体制正在发生变化,“赛马”正得其时。只有引入“赛”的机制,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而重用之。在“赛”的机制下,把所有的“马儿”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相同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这时,真正的“千里马”就会飞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马”,即便拼了命也很难赶上“千里马”。在万马奔腾之际,“千里马”与平庸的“马”优劣分明。对“千里马”应予重用,让其领时代之风骚。对那些平庸的“马”,也应找个适当的角色,让其干该干的活去。
4.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使用”“识别”“举荐”三个词依次填入下边句子的空格内。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论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引发出来的。
6.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赛”字可以用哪个词来替代?为什么?试说说理由。
7.从文中看,“相马”的弊病是___________;“赛马”的好处是___________。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伯乐”对发现“千里马”起着重要作用。倘若现实生活中“伯乐”就是没有发现“千里马”,那么你认为“千里马”是否能发挥才干,崭露头角呢?
深层探究
9.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中考链接
10.(2010厦门中考)下列人物形象,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哪部名著?请简述一则以这个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故事。(50字左右。)
武松
猪八戒
祥子
保尔·柯察金
15
最苦与最乐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
(2)恩惠
(3)悲天悯人
(4)卸却
(5)如释重负
解析: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答案:(1)qì
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
(2)huì
好处,给人财物
(3)mǐn
同情
(4)xiè
解除
(5)shì
放开,放下
2.结合句子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2)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解析:结合课文解释相关的词语,掌握课文注释中要求的词语解释。
答案:(1)不得志。(2)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3.下列词语中有七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并用行楷书体将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莫名其妙
悲天泯人
错落有致
如失重负
穿流不息
弄巧成绌
一劳永遗
约定俗成
心安理德
合颜悦色
解析:不但要求能找到错别字,同时要求能把这写字写得端正。
答案:泯→悯
失→释
穿→川
绌→拙
遗→逸
德→得
合→和
4.填空。
《最苦与最乐》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别号______。这篇文章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注意在写作品时要加书名号。
答案:《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
卓如
饮冰室主人
“不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对错。
(1)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
(2)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
解析:(2)的说法正好和文中要表达的相反。
答案:(1)对
(2)错
(3)对
(4)对
2.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解析: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答案:知足
安分
达观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解析:文中多处引用,作者在后文中都有相应的解释。
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4.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解析:文中结尾部分实际上就是在解释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
答案:(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是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是答应人家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
C.作者认为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D.作者认为最快乐的事就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不负责任的事。
E.作者认为快乐之权是在于尽得大的责任,别人就会让你得到大的快乐,你会感受到快乐之权的存在。
解析:B项作者认为人生苦的是不能尽自己的责任。D项与原文意思相反。E项不在于别人让,而在于自己能获得快乐。
答案:AC
快乐时光
刚上中学第一堂英语课,老师让同学们用英语作自我介绍。班上一同学叫刘洪涛,他自我介绍说:“My
name
is
Hong
tao
Liu!”这时有同学在底下小声说道:“我还叫方片儿七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解析:从原文中找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参考答案: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2.请你找出所选文段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是怎样回答的。
解析:设问的作用就是要先引起读者的注意,再由作者解答,这样可以在读者思考后得出结论,更好地强调自己的观点。
答案:略
3.作者曾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这句话好像是绕口令,实际上阐述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没有了苦,乐也就没有了,因为它们的根源是统一的。
参考答案:人生在世,要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那样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否则就会有大的痛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我国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但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作比喻,而对“相马”的弊病却很少触及。
其实,就选拔人才而论,“相马”远不及“赛马”来得客观、公正、直接。
不可否认,“伯乐相马”,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仔细考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们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愈只说对了后一句,前一句却说错了。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千里马”先于“伯乐”而存在,绝不是因“伯乐”发现后才有的。
再说,“相马”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旧体制下,凡自称或被人们颂为“伯乐”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实权的人物,平头百姓是没这份权力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假若“相马”的权力交给人品高尚的“伯乐”,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这的确是福。但这权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乐”之手,那将是祸。任人唯亲、唯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乐”们的拿手戏。他们往往以个人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识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被“相者”,则不择手段,投其所好,竭尽拍马溜须之能事,最终博得“伯乐一顾”,顿时身价倍增,跻身于“千里马”之列。而那些只知凭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行事的人,不屑于对上层或权威人物献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乐”手中,即便有本领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接下来说“赛马”。我国已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用人体制正在发生变化,“赛马”正得其时。只有引入“赛”的机制,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而重用之。在“赛”的机制下,把所有的“马儿”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相同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这时,真正的“千里马”就会飞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马”,即便拼了命也很难赶上“千里马”。在万马奔腾之际,“千里马”与平庸的“马”优劣分明。对“千里马”应予重用,让其领时代之风骚。对那些平庸的“马”,也应找个适当的角色,让其干该干的活去。
4.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使用”“识别”“举荐”三个词依次填入下边句子的空格内。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伯乐”对人才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应当是能认识,然后推荐才可能使用,这是一个发展规律。
答案:识别
举荐
使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论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引发出来的。
解析:本文的论点不是一开篇作者就亮出来,而是用了一个“伯乐”的典故来引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选拔人才用“赛马”比“相马”更客观、公正、直接(用书上的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伯乐相马”这个典故
6.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赛”字可以用哪个词来替代?为什么?试说说理由。
解析:理解“赛”在这里就是比试、竞争的意思。
答案:可以用“竞争”替代。因为“赛”是比赛、比试的意思,“竞争”是竞赛、一决高低的意思,二者意思大致相同,替代后意思不变。文中“赛”的机制,即是竞争机制。
7.从文中看,“相马”的弊病是___________;“赛马”的好处是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找原句来解答。
答案:“他们往往以个人的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这是选不出优秀人才的”或“他们任人唯亲、唯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是选不出人才的”“把所有的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同样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有利于选拔人才”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伯乐”对发现“千里马”起着重要作用。倘若现实生活中“伯乐”就是没有发现“千里马”,那么你认为“千里马”是否能发挥才干,崭露头角呢?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要求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能。因为是块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努力拼搏,“千里马”一定会抓住机遇,发挥才干,崭露头角。也可答不能,因为没有机遇及相应的条件,“千里马”难以施展本领,难以发挥才干,不能崭露头角。
深层探究
9.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解析:首先明确作者对于痛苦的观点: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就会痛苦。然后依据这样的观点来组织自己的语言。
参考答案: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中考链接
10.(2010厦门中考)下列人物形象,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哪部名著?请简述一则以这个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故事。(50字左右。)
武松
猪八戒
祥子
保尔·柯察金
解析:须写出人物、作品,故事里主人公的地位应突出。
参考答案:例一:武松。《水浒》。西门庆勾引武大郎之妻潘金莲,并毒杀武大郎。武松执行公务回来后查明真相,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
例二:猪八戒。《西游记》。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
例三:祥子。《骆驼祥子》。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私房钱又买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常,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只好又把车卖了去安葬虎妞……
例四: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后,独自一人来到寂静的公园,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经过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战胜自己怯懦的想法,收起手枪,决心顽强地活下去……15最苦与最乐
同步练习1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缠着(
)契约(
)悲天悯人(
)弄巧成拙(
)讹诈(
)
斟酌(
)娓娓动听(
)时髦(
)河堤(
)
2.
辨字组词。
惠(
)慧(
)契(
)擎(
)
缆(
)揽(
)陪(
)赔(
)
毫(
)豪(
)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
到
。
论点:
第二段:从
到
。
论点:
第三段:从
到
。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二.
强化阅读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0.
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1.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2.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13.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三、链接课外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7.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18.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19.
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
。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
。
20.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最苦与最乐》
一.
知识积累
1.
略2.
略3.
略
4.
(l)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2)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4)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5.
(1)设问(2)引用
(3)反问(4)对比
6.
C
7.
第一部分包括l、2自然段,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点是:人生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前两个论点谈“是什么”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谈责任对于人的意义,第三个论点谈“怎么办”的问题,在前两个论点基础上加深论述。
8.
略
9.
略。
二.
强化阅读
10.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
(1)不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
人人必须尽责任。
14.
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三.
链接深外
16.
人要常存善念。
17.
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18.
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19.
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20.
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15
最苦与最乐
练习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监督(
)
凡属(
)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凡属(fán)
2.解释下列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心安理得:
海阔天空:
①失意:不得志。
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6)契约:旧社会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等。
(7)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8)死而后已: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9)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10)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己对人都是很坦然。
(11)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3.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
无入而自得
孔子
任重而道远
孟子
如释重负
曾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课文理解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6.什么事最快乐呢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7.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8.理解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的含义。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9.“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属”说明无所不包,表示强调。
拓展练习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们常说,人要有主见,才会办好事、唐代韩愈初次考举人时,文章并未受到主考官的赏识、结果落第了、三年后,他再次去考,主考官还是此人,连文章题目也未变,韩愈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将上次所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写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主考官对他的文章大为欣赏,结果当然中了举、初看这则故事,觉得韩愈有点“狂妾”,可仔细一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信”、如果他惶惶惑惑,另外重写一篇,也许又是名落孙山、
自信,是坚持正确的意见,面对困难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灰心,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工作,但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他当时认为“我不行”,就自暴自弃,那么他还会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吗?周总理也对共青团干部说过,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要善于吸取好的建议,坚持正确的,也就是要有自信的精神、
但是,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西楚霸王项羽在泰末时势力最强,由于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并非靠自信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能成功,成功必须靠汗水和勤奋才能换来,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正说明了这点、所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惟一的秘诀、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论点 B.提出中心论点的论据
C.提出本文论述的问题
2.西楚霸王的事例论证了( )
A.不自信就不能成功 B.盲目自信也不能成功
C.只有自信才能成功 D.只要有自信就能成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事实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第一段列举了韩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举人的例子,这可以看做是事实论据。但是从它在全文的作用来看,第一段以此为引子,提出了全文论述的问题,即有关自信的问题。在第一段,作者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这一段是提出了论题,而不是论点。
2.B。西楚霸王的事例说明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它会导致失败的结局。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但不是惟一的秘诀。
注意本文既论证了拥有自信才能成功的道理,也从反面论证了盲目自信导致失败的道理。所以总结论点时,一定要全面。
4.韩愈考举人的故事;爱迪生发明创造的事实;西楚霸王失败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