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政权更替频繁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内容包括: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省六部制
3.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科举制在隋唐时创立,成为后来历代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因此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4.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可以看出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A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D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5.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最为辉煌耀政绩之一,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使官员们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6.表l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
A.开放通商口岸
B.划定“使馆界”
C.支付巨额赔款
D.实行“门户开放”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解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图示可以看出1843-1847年英国输入中国的产品呈增长趋势,原因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五个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7.“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辛丑条约》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二十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对惩办人民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不力的应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8.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没有消除中国的边疆危机,A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并没有收回祖国,没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B错误;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空腔严重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口号,C正确;1927年在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9.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会战示意图。该会战
A.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被誉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信息“上海市”判断这次重大会战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自8月13日开始,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0.“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一宣言应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信息说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意改编红军,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本题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1.“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爆发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反映了清朝的腐朽和黑暗统治,“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反映了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金田起义的爆发,因此这一首歌谣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答案为B;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
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北京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诞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它的成立,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崩溃。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
13.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排除A;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了中国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排除C;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4.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
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
D.走向成熟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标志着国共两党分道扬镳,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共产党走向成熟,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联系所学知识,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说明本次会议
A.代行立法机构的职权
B.暂行中央政府的职责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立法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行使,它代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于1954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7.表2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B.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C.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D.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是读图表,看数据的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1947年,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A错误;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B错误;1967年是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严重,“打倒”一词词频很高,符合史实,故C正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D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
1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材料中的关键词:“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也就是2000年之前,“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我们可判断出该历史事件指的是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故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澳门回归
19.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了四次修正。其中1999年宪法修正案新增了
A.人民民主
B.多党合作
C.民族区域自治
D.依法治国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宪法修正案新增的内容有: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20.下图是联合国大厦的一幅大型壁画,图中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被称为联合国的“黄金法则”。下列外交方针、政策最契合其精神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196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无视八亿人民(中国人民)这一件事,在我们看来就不可能建立和平了……因此,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材料中的“对话”体现在
A.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B.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共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扎住关键信息“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根据所学知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70年代初,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2.下图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财产等级
D.轮番而治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阄”体现了轮番而治这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突出特征,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3.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它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D.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说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审判、量刑从此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4.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符合自然法的精神,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故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5.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罗宾,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A.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英王直接领导内阁
D.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职权。在君主立宪制度下,首相应对议会负责,A错误;首相就职前必须得到英王任命,但英王的任命只是一种形式,故B正确;首相直接领导内阁,C错误;立法权属于议会,而不是英王,D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6.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的建立过程尽管艰难,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帝制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共和派以一票之多通过了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故C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7.“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德国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据“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帝国议会权力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德皇的政治权威,也会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故A、C两项错误。据材料“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期望通过发挥帝国议会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德国民主政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28.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1是指空想社会主义,图2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图3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图4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ABD都概括片面,因此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意义
29.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革命首创精神
B.团结无畏精神
C.英勇战斗精神
D.高尚乐观精神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从而“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A项正确;团结无畏精神、英勇战斗精神无法体现“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排除BC;D项与巴黎公社特点不符,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意义
30.杨会军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史》中提到:“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标志着俄国退出了“一战”
D.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迫使沙皇退位”指的是“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表明结束的是封建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错误;十月革命后,标志着俄国退出了“一战”,排除;十月革命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
(3)态度:秦:赏赐诸子、功臣;汉:分封诸子。
看法:
示例:
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巩固西汉统治,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关键信息“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概括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由“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可得出措施是采用郡国并行制。
(2)“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说明无论秦朝、汉朝采取什么措施,创立什么制度,目的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
(3)材料一“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材料二“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概括出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不同态度;第二小问可根据秦朝实施郡县制、汉朝实施郡国并行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分析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开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人对俄国革命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
(1)著作:《资政新篇》。
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满清;实现国家富强。
(2)含义:实行民主共和。
努力: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2分,任答2点即可。)
(3)因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说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里;第二小问,“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归纳方案的目的。
(2)有材料可知,“粗恶的火轮车”指的是“开明专制化道路”,“最新的火轮车”指“民主政治”即民主共和制;孙中山为实现民主共和制的努力,联系所学知识,列举出他的主要实践活动即可: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表明关键因素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二小问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
第一条宗旨和任务本组织的基本宗旨和任务是……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1)材料一中,《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什么特权?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材料三中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俄(苏)关系的根本因素。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
(1)侵犯的主权: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
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2)方针:一边倒。
出发点: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建设。
(3)特征:结伴而不结盟。
(4)因素:国家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1)“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侵犯了贸易主权,“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侵犯了领海主权,“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侵犯了司法主权;“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体现出特权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2)材料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说明采取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再联系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概括得出。
(3)2001年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材料中“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反映出新时期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
(4)影响中俄(苏)关系的根本因素同影响世界各国关系的根本因素一样,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开展外交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普遍的道理。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语言,远方漂荡,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
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
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贼,一视同仁。
——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
材料二
近代以来,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材料三
美国宪法修正历程(节选)
——摘编自[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材料一的作者是哪位政治家?他“一一完成”的事对古代雅典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是如何实现由“单独的国王”到“议会中的国王”的。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从哪些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
【来源】2016-
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
(1)政治家:梭伦。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如只答具体某项措施的影响,酌情给分。)
(2)“光荣革命”使议会成为国王权力的来源;《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逐步实现了实际权力向议会的转移。
(3)方面:种族、犯罪身份、性别、财产。
(4)认识:曲折性;创新性;妥协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抓关键信息,“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再从材料的出处“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的背景可以判断这位政治家是梭伦;第二小问结合梭伦改革的影响回答即可。
(2)“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光荣革命实现了议会战胜王权、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的转变;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逐条列举出来如何保证议会的权利限制国王的权力即可。
(3)根据材料回答即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族、以前曾服劳役”体现取消了种族、犯罪身份限制;“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体现取消了性别限制;“禁止因为没有支付人头税而撤销投票权”体现了取消财产资格限制。
(4)从三则材料反映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完善,都反映出创新性的特点,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漫长过程得出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曲折性,从英国及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反映出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妥协性特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