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2、给下面字词注音
虔
诚
紊
乱
抽屉
解剖
遭殃
踌躇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3、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4、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
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障”有“阻隔”“遮挡”的意思,而“嶂”是“直立像屏障的山峰”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障”。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
8、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二、问题理解
9、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领悟加点词语的深刻意蕴。)
⑵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想想看,这里的“放”与“蹲”能否互换?)
10、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11、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12、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13、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14、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1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1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17、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18、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19、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20、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21、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22、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句子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
23、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三、拓展阅读
24.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2)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②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3
《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答案: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解析: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鲁迅称萧红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点评:学习时对著名的作家作品尽可能的多了解有关信息,提高文学素养,拓展文学视野。
2、给下面字词注音
虔
诚
紊
乱
抽屉
解剖
遭殃
踌躇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答案:qián|wěn|tì|pōu|chóuchú|chuǎn|jiǒng|jiàn|hé
解析:注意易错点,“虔”的韵母是ian不是iang,“紊”的韵母是en不是eng,“剖”的声母是p不是b,“踌躇”的声母都是ch不是c,“喘”声母是ch不是c,“窘”的声母是j不是q,“鉴”的声母是j不是q,“阖”的声母是h不是k。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答案:鉴|窘|虔|紊
解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结合语句的内容判断词语,推断文字,注意音形相似易错字,如“鉴”与“签”,“窘”与“迥”,“紊”与“絮”,“虔”与“虑”,不要写错字。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4、下面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请写出下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答案: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根据记忆直接默写即可,注意“俯”、“甘”、“孺”三字的写法。
点评:学习时对于名人名言名诗要注意识记,积累写作的材料。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
“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
“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
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障”有“阻隔”“遮挡”的意思,而“嶂”是“直立像屏障的山峰”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障”。
答案:B
解析: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成语是常用成语,学生熟悉。本题旨在提示学生注意成语中文字的具体含义,从而清楚地了解成语的意思,拟题很好。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答案:C
解析:第一个空陈述的主体是“中国”,第一句说是的中国如何继续发展,所以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排除CD项,第二空在“改革创新”前用“坚定不移”符合表达的意思,而“与日俱增”不能修饰“改革创新”,故选C。
点评:本题有难度,选项中词义接近,不好判断。成语和俗语都是常用固定短语,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这类语言语言,注意辨识它们的含义的意义。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沼泽是多么色彩斑斓啊
①
它何以有色彩
②
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像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耀眼的鲜红了
③
像白鹭通体那如雪的羽毛,也算是自然界中最洁白的色彩了;还有一种绿头野鸭
④
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A.①
,
②
。
③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④
……
答案:D
解析:第一句是感叹句,用感叹号,排除AB项。“像……可算……”“像……也算……”是两句并列的分句,所以用分号,故D对。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中标点符号容易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它能协助句子意思的表达,所以平时学习要了解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8、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答案:C
解析:比喻是静态形象上某一特征的相似,拟人是以人的行为情态来拟写自然物。C句是拟人,“等待”,不是人的形象,而是人的行为情态。
点评:本题有难度,C项不好判断。修辞手法及作用显而易见。文学作品中,描写场景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这类修辞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态,衬托人物的心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写作时要多使用这类修辞手法。
二、问题理解
9、读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领悟加点词语的深刻意蕴。)
答案:“旷代”指当代没人比得上。的确,鲁迅的智慧和犀利在同时代的人是无人能比的。
⑵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想想看,这里的“放”与“蹲”能否互换?)
答案:不能。“蹲”比“放”更富有拟人色彩。纸烟听子与鲁迅先生相伴多年,成了鲁迅形影不离的朋友。
解析: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句子内容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点评:理解语句中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句了具体内容分析。
10、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答案:①乐观开朗②敏捷果断
解析:抓住描写句中关键词“笑声是明朗的”“不顾一切”来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
11、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答案:文中细节如写鲁迅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压”、“站”,表现了鲁迅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细节描写的内容,说明细节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点评:细节描写能真实的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2、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答案: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具体的情节,从表达鲁迅的工作精神这方面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评:细节描写能真实的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3、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热情、和蔼、有耐心。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鲁迅先生陪客人”一情节中鲁迅的言行来分析其为人的情感态度。
点评:学习写人的作品,要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了解人物形象。
14、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答案: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结尾一段的内容,点明“烘托”的手法,从表现鲁迅的工作精神和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情感来分析描写的作用。
点评:学习写人的作品,要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了解人物形象。
1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答案:让我们从鲁迅先生一天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即可了解作者是写了一天中鲁迅的工作与生活,表现了鲁迅忘我的工作精神。
点评:概括叙事作品的内容,一方面要把握主要人物的活动,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1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答案: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题中所示环境描写的语句,根据具体内容,从衬托鲁迅形象这个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点评:以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方法,学习时要多加体会,学会运用。
17、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答案:①白天陪客人,晚上彻夜工作;②习惯喝清茶;③经常教导青年;④把阅读当作休息等。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所写的鲁迅一天当中的活动来一一概括。
点评:概括写人叙事作品的内容,要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方面来概括。
18、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什么
答案: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根据题干中所问梳理内容即可找到答案。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是要注意细微的情节,养成细读的习惯。
19、你知道文中出现的海婴是谁吗
答案:鲁迅的儿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根据文章“海婴公子围着闹的起劲”一句中的“公子”一词推断
“海婴”是鲁迅的儿子。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是要注意细微的情节,养成细读的习惯。
20、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各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答案:鲁迅待人的诚实,如文章一开始写到鲁迅认真地评价作者的穿着,如实说“不大漂亮”,而不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刻意地作虚假的赞赏。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从作者所写的“生活片断”中举一例来说明其表现的鲁迅的性格特点。
点评:本题是提醒学生阅读时要对文中的细节内容以加感知,养成思考的习惯。
21、读了课文,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如鲁迅的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以及大事严谨不苟,琐事亲切和霭,谈鬼神而幽默风趣,说化装竟愤然作色。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从作者所写的“生活片断”中来体会鲁迅的为人修养和工作精神。
点评:一些作品在写人物时,往往用一些琐碎的小事来以小见大,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本文就是一例,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22、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句子的开头,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
答案:您的作品给我们文学滋养,您的精神让我们心灵震撼,您的思想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要求解答,以与鲁迅这个人物有关的一些方面为陈述的主体,运用排比句式来评价或赞美。
点评:此类题属于语言表达题,要按照要求做到通顺、简明、生动。
23、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答案:青年的良师益友,热情的文学导师,忘我的革命战士。
解析:首先要概括本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鲁迅形象,再概括自己学习所得,了解鲁迅的思想品质,可从鲁志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以及鲁迅在那个时代中的精神状态来概括其形象特点。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几个较精练的句子”,即要求用句式工整的短语来概括。
点评:此题的解答主要依据课文内容,但也不局限于本文,可以综合其它的作品来概括鲁迅的形象。
三、拓展阅读
24.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鲁迅的逝世引起了无比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2)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②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答案:神态|外貌|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极平常”|反衬|性格沉稳,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解析:第一题,首先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据此抓住划线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人类”“有声无声”“有形无形”“眼泪”即可理解句子表达了鲁迅的逝世给大众带来的悲伤,说明鲁迅的影响之大。第二题,根据句中提示信息的指引,阅读文段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从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特点两个答点上概括填答。
点评:第二题的答点较多,要注意看清题中的信息提示,仔细阅读文章,判断答案。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答案:A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答案:CD
解析:第一题,A正确,从文章中“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可得出此分析。第二题,CD都是正确的,根据“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中的“尚有可为”一词可以理解出此含义。
点评:此类选择判断题,要抓住各选项中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关键的语句分析理解。3回忆鲁迅先生
同步练习1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洙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匪夷所思地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大”者大跌眼镜。
B.事实上,这样的细节,这般细腻的情感,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很多,说是俯拾即是也算不得夸张。这篇文章的精彩,恰恰就在这里;萧红的精彩,也恰恰就在这里。
C.2014年9月2日凌晨,哈尔滨市延寿县看守所三名在押犯人杀死一名民警后越狱,案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民警和武警布下天罗地网进行追捕,使越狱犯在劫难逃,先后落入法网。
D.一些不法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广大消费者,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很容易受欺骗,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联社2月5日报道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空气污染程度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论,但在污染治理上,北京已走在新德里的前面。
B.事实上,这般细腻的描写,在女作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篇文章的精彩,恰恰就在这里。
C.不少干部前仆后继的违纪事实恰好从反面说明,我们的干部需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和部署,认真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D.再大的善念善行,也是由具体而微的小善累积而成,因此,行善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
3.下列句子中标点适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保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B.俄罗斯战士歌舞团在南京艺术中心的演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精彩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
C.王力先生尊重事实,毫不犹豫地吸收了洪诚先生新的研究成果,严密了自己的旧说。
D.我班同学去年的情绪与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
(1)
努力,他
了测试。
(2)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需要
其中的深层的忧思,
先生的良苦用心。
①
经过
②
通过
③
体味
④体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抨击真是惟妙惟肖。
B.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无情肆虐的冰雪,大家休戚与共渡过难关。
C.在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是个再机灵不过的小家伙。
D.对于先生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告诫,他总是认为不足为训。
7.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书共十三卷,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等名称,由汉代刘向撰写。它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权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先生赞之很高。
D、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其中《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8.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某说:“我们要以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话为原则来进行联合。”
B.鲁迅先生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C.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D.我们搞联合,要以鲁迅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这句话作为原则。(《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9.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搞联合,要以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这句话作为原则。
B.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
C.某某说:“鲁迅先生确是一位伟人,是他提出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
D.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了非常微妙的社会心态,老百姓对此均心知肚明,“有司”和“肉食者”岂可不察!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文学大师。__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襟里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12.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
14.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5.唯求则非邦也与?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6.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18.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19.《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0.通过《春望》中的“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三、实用文本阅读题。
21.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章,回答下面的小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
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
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①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
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
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
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
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
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象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
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作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
色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
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
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椅后边靠
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
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②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红
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①。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
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
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
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先生睡在二楼的床上已经一个多月了,气喘虽然停止。但每天发热,尤其是在
下午热度总在三十八度三十九度之间,有时也到三十九度多,那时鲁迅先生的脸是微红
的,目力是疲弱的,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
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
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②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的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过度地忙了。按着时间给鲁迅先生吃药,按着时间给鲁
迅先生试温度表,试过了之后还要把一张医生发给的表格填好,那表格是一张硬纸,上
面画了无数根线,许先生就在这张纸上拿着米度尺画着度数,那表画得和尖尖的小山丘
似的,又象尖尖的水晶石,高的低的一排连地站着。
在这期间,许先生比鲁迅先生更要担当一切了。
鲁迅先生吃饭,是在楼上单开一桌,那仅仅是一个方木桌,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
上去,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那小吃碟直径不过二寸,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把黄
花鱼或者鸡之类也放在小碟里端上楼去。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
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鱼身上最好一部分,许先生才把它拣下放在小碟里。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了楼梯上了楼。
一碗烧好的鸡汤,从方盘里许先生把它端出来了,就摆在客厅后的方桌上。许先生上楼去了,那碗热的鸡汤在方桌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①
许先生由楼上回来还说呢:
“周先生平常就不喜欢吃汤之类,在病里,更勉强不下了。”
把饭送上去,有时许先生陪在旁边,有时走下楼来又做些别的事,半个钟头之后,
到楼上去取这盘子。许先生楼上楼下地跑,呼吸有些不平静,坐在她旁边,似乎可以听到她心脏的跳动。
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有一次我和许先生在小花园里拍一张照片,许先生说她的纽扣掉了,还拉着我站在她前边遮着她。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处处俭省,把俭省下来的钱,都印了书和印了画。
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
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
那样坚定。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删改)
(1)概括节选文字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2)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①“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②“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
(3)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
(4)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写许广平?
四、古诗文阅读。
22.阅读下面诗作,然后回答问题。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①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②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③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④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⑤
【注释】①此诗写于1933年。②首联是说,暴君钱镠虽死,但今日杭州却如钱王仍在般黑暗,连忠臣伍子胥也无处安身。登假:旧称帝王的死亡。③平楚:树木连成一片,像平地一样。楚,丛木。憎:使……厌恶。健翮:矫健的翅膀,借指雄鹰之类的鸟。岑:小而高的山。④颈联是说,岳飞的墓和林逋的寓所都被冷落,一片荒凉。意谓文化环境恶劣。⑤尾联是说,不如留在环境宽松一些的上海。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最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颔联。请你先说说颔联文字的大意,然后分析鲁迅在这一联诗句中所推崇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2)这首诗运用了钱王、伍相、将军岳、梅鹤林等典故。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用典的作用。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阅读下面有关《朝花夕拾》的四点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该书系鲁迅先生撰写的回忆录。
②该书乃研究鲁迅的重要文献。
③该书仅售6元
④作者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小明的他爷爷没读过书没上过学,他该如何向爷爷转述《朝花夕拾》的上述四点内容?请你帮他设计这样一段文字。注意:通俗易懂,要点不得缺失,个别词语可以删改,语序可以调整,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70字。
小明:“
”
24.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25.
2011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5周年纪念日。如果让你组织一场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词。
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洙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匪夷所思地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大”者大跌眼镜。
B.事实上,这样的细节,这般细腻的情感,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很多,说是俯拾即是也算不得夸张。这篇文章的精彩,恰恰就在这里;萧红的精彩,也恰恰就在这里。
C.2014年9月2日凌晨,哈尔滨市延寿县看守所三名在押犯人杀死一名民警后越狱,案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民警和武警布下天罗地网进行追捕,使越狱犯在劫难逃,先后落入法网。
D.一些不法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广大消费者,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很容易受欺骗,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
答案:B
解析:【分析】
B项的“俯拾即是”意思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符合此句语境。A项的“匪夷所思”
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不符合此句语境。C项的“在劫难逃”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不符合此句语境。D项的“拉大旗作虎皮”喻指借别人的声势去吓唬别人。不符合此句语境。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联社2月5日报道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空气污染程度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论,但在污染治理上,北京已走在新德里的前面。
B.事实上,这般细腻的描写,在女作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篇文章的精彩,恰恰就在这里。
C.不少干部前仆后继的违纪事实恰好从反面说明,我们的干部需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和部署,认真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D.再大的善念善行,也是由具体而微的小善累积而成,因此,行善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分析】
“俯拾即是”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数量非常多,到处都能得到。A项“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C项“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D项“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3.下列句子中标点适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保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答案:B
解析:【分析】书名和篇名之间应用间隔号,故A项错误;C项“申报副刊”中的“副刊”是普通名词,应放在书名号之外;D项“塞上风云“是电影名,应用书名号。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B.俄罗斯战士歌舞团在南京艺术中心的演出,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精彩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
C.王力先生尊重事实,毫不犹豫地吸收了洪诚先生新的研究成果,严密了自己的旧说。
D.我班同学去年的情绪与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答案:C
解析:【分析】
A.主谓不配,改为“晚年的鲁迅先生”。
B.“对这次”前加“观众们”少主语。D.主客体关系颠倒,把“今年”与“去年”交换一下。
【点评】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
(1)
努力,他
了测试。
(2)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需要
其中的深层的忧思,
先生的良苦用心。
①
经过
②
通过
③
体味
④体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分析】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点评】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抨击真是惟妙惟肖。
B.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无情肆虐的冰雪,大家休戚与共渡过难关。
C.在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是个再机灵不过的小家伙。
D.对于先生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告诫,他总是认为不足为训。
答案:B
解析:【分析】成语的正确使用中,我们首先当然要明白词语意思,其次我们必须注意词语的适用范围,B“休戚与共”指彼此之间的忧喜和祸福都共同承受。A“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抨击”,“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C“豁然开朗”指道理一下子明白了。D“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7.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书共十三卷,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等名称,由汉代刘向撰写。它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权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先生赞之很高。
D、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其中《纪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答案:B
解析:【分析】
《战国策》并非由汉代刘向撰写,而是由刘向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按国别编写的。其原文到底由谁撰写,至今没有定论。
【点评】
文学常识是学生了解中国历代文学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作为高中生识记一些文学常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而自豪。
8.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某说:“我们要以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话为原则来进行联合。”
B.鲁迅先生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C.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D.我们搞联合,要以鲁迅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这句话作为原则。(《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答案:D
解析:【分析】
A.去掉逗号。B.后引号放在括号前。C.逗号放在括号后。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9.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搞联合,要以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这句话作为原则。
B.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
C.某某说:“鲁迅先生确是一位伟人,是他提出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
D.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了非常微妙的社会心态,老百姓对此均心知肚明,“有司”和“肉食者”岂可不察!
答案:D
解析:【分析】
A.去掉逗号。B.句号放在单引号内。C.句号放在单引号外。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文学大师。__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襟里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分析】
②承接文段开头,谈一些人认为鲁迅称不上文学大师的原因。所以排除A、D;①与②形成转折关系,转入自己的观点,③④进一步解说自己的观点。所以排除C。
【点评】语言连贯题可以先判断语段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性的,还是记叙性的,还是散文性的,不同性质的语段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不同的。如本文段是议论性的文段,对议论性语段的排序,要注意中心句的确定及关联词语的提示性作用。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答案: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啸”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屈原《国殇》)
答案: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絷”“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
答案: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譬”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答案: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唯求则非邦也与?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答案: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答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膺”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答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臧”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通过《春望》中的“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答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实用文本阅读题。
21.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章,回答下面的小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
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
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①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
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
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
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
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
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象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
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作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
色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
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
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椅后边靠
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
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②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红
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①。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
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
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
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先生睡在二楼的床上已经一个多月了,气喘虽然停止。但每天发热,尤其是在
下午热度总在三十八度三十九度之间,有时也到三十九度多,那时鲁迅先生的脸是微红
的,目力是疲弱的,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
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
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②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的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过度地忙了。按着时间给鲁迅先生吃药,按着时间给鲁
迅先生试温度表,试过了之后还要把一张医生发给的表格填好,那表格是一张硬纸,上
面画了无数根线,许先生就在这张纸上拿着米度尺画着度数,那表画得和尖尖的小山丘
似的,又象尖尖的水晶石,高的低的一排连地站着。
在这期间,许先生比鲁迅先生更要担当一切了。
鲁迅先生吃饭,是在楼上单开一桌,那仅仅是一个方木桌,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
上去,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那小吃碟直径不过二寸,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把黄
花鱼或者鸡之类也放在小碟里端上楼去。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
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鱼身上最好一部分,许先生才把它拣下放在小碟里。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了楼梯上了楼。
一碗烧好的鸡汤,从方盘里许先生把它端出来了,就摆在客厅后的方桌上。许先生上楼去了,那碗热的鸡汤在方桌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①
许先生由楼上回来还说呢:
“周先生平常就不喜欢吃汤之类,在病里,更勉强不下了。”
把饭送上去,有时许先生陪在旁边,有时走下楼来又做些别的事,半个钟头之后,
到楼上去取这盘子。许先生楼上楼下地跑,呼吸有些不平静,坐在她旁边,似乎可以听到她心脏的跳动。
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有一次我和许先生在小花园里拍一张照片,许先生说她的纽扣掉了,还拉着我站在她前边遮着她。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处处俭省,把俭省下来的钱,都印了书和印了画。
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
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
那样坚定。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删改)
(1)概括节选文字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答案: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许广平先生照顾鲁迅、勤俭持家的几个故事。
(2)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①“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②“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躺在床上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着,有的时候似睡非睡的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
答案:①“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既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先生病重时的冷寂孤凄。
②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3)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盗墓的假“鬼”给不怕鬼的鲁迅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应是针砭时弊的解剖,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作为以纸笔为刀枪的精神战士的由衷敬佩。
(4)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写许广平?
答案: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隐忍)、坚毅等品质。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为一对志同道合、彼此激励的战友!在鲁迅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中更能展现鲁迅平和执着的一面/也从侧面(烘托)突出了鲁迅忘我工作的精神。
含意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解析:【分析】(1)四件事(1-4段写帮助青年,5-19段鲁迅讲踢鬼的故事,20-25段写鲁迅带病工作,26-尾写许广平照顾鲁迅),文章思路较清晰,好归纳
。(2)①此句话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重点是分析关键字(站、停、蹲、悠然)
的妙处,既衬托环境的安静也衬托人物的孤寂。
②此句话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脸、眼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手空闲地垂着,
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安静地躺着,吃茶少,放弃吸烟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坚强与善良)。(3)这里的“鬼”有深意,既指鬼也指人,从“如何做人”能看出来,有针砭时弊的意思,也能表达出对鲁迅的敬佩。(4)应该知道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然后她是以衬托的形象来展现的,有利于表达鲁迅的情况。可从她本身的性格及对鲁迅的照顾等方面分析。
【点评】做好此题要对文章有整体的印象,然后再部分进行分析,回答要简练,有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此种题型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深层次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知人论世,难度较高。做好此题的关键是要从表达和内容上分析,最终是归结到情感方面。
此种题型难度较高,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来分析文章的内涵及人物的形象)
四、古诗文阅读。
22.阅读下面诗作,然后回答问题。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①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②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③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④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⑤
【注释】①此诗写于1933年。②首联是说,暴君钱镠虽死,但今日杭州却如钱王仍在般黑暗,连忠臣伍子胥也无处安身。登假:旧称帝王的死亡。③平楚:树木连成一片,像平地一样。楚,丛木。憎:使……厌恶。健翮:矫健的翅膀,借指雄鹰之类的鸟。岑:小而高的山。④颈联是说,岳飞的墓和林逋的寓所都被冷落,一片荒凉。意谓文化环境恶劣。⑤尾联是说,不如留在环境宽松一些的上海。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最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颔联。请你先说说颔联文字的大意,然后分析鲁迅在这一联诗句中所推崇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答案:大意:杭州日暖风和,不适搏击的雄鹰展翅。小山香气醉人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而让人看不见远处高山的风景。境界:推崇的是一种目标远大、理想崇高并且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
(2)这首诗运用了钱王、伍相、将军岳、梅鹤林等典故。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用典的作用。
答案:本诗多处用典,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劝阻郁达夫迁居杭州,多为用典暗示启发,不是生硬命令,这样更容易让郁达夫接受自己的建议。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根据对诗歌注释的理解概述颔联的大意,然后抓住颔联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憎”“蔽”两个字,最能表现鲁迅先生的人生理想境界,运用类比的手法,将诗人远大目标崇高的理想表现出来。(2)此题考查用典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着运用典故的本身作用,联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典故具有委婉含蓄的作用。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在这首诗歌中,运用钱王、伍相、将军岳、梅鹤林等典故,自然是为了劝阻郁达夫接受自己的意见,不要迁居杭州。答题时,可结合着题目组织答案。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五、语言文字运用。
23.阅读下面有关《朝花夕拾》的四点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该书系鲁迅先生撰写的回忆录。
②该书乃研究鲁迅的重要文献。
③该书仅售6元
④作者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小明的他爷爷没读过书没上过学,他该如何向爷爷转述《朝花夕拾》的上述四点内容?请你帮他设计这样一段文字。注意:通俗易懂,要点不得缺失,个别词语可以删改,语序可以调整,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70字。
小明:“
”
答案:小明:“爷爷,《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回忆录,他是世界著名作家。这本书是一本研究鲁迅的很重要的书,每本只卖(只要)6元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得体表达,注意交流对象是“爷爷”,他没读过书没上过学,所以要将原来信息中的书面语、文言词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来表达。注意:“系”变成“是”,“撰写”变成“写”;“乃”变成“是”,“文献”变成“书”。⑶“仅售”转述合理即可;“作者鲁迅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该句转述为“著名作家”、“伟大的作家”等均可。要符合字数要求,不遗漏、改变原有信息。
【点评】考查简明、连贯、得体,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注意字数要求
24.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面容清瘦目光炯炯烛黑暗
须眉浓密头发根根刺痼疾
解析:【分析】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本题还要注意对联的特点。
【点评】图文转换是近几年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考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其内涵。
25.
2011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5周年纪念日。如果让你组织一场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角度,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词。
答案:纪念不只是缅怀,更多的足要继承;继承不只是吸收,更多的是要创新。
解析:【分析】该题所要考查的还是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本题的设问情景非常明确,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5周年”为主题,目的是彰显主题、营造气氛。
【点评】考查简明、连贯、得体,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注意字数要求3《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4.文中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
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5.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读选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
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
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
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儿走,轻一点儿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
上边睡着了。
6.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7.结尾一段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有什么含义?
8.本文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的作家。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了哪些事情?(选文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
9.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第二部分:
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
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
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
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
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
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
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0.文章第1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11.第2段第一句话应如何理解
12.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13.在认真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全文的基础上填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回答问题。
(1)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2)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4.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15.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16.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
的心肺”?
17.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8.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19.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20.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
21.每课一
图:《报到第一天》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现象?
22.下面对联吟咏了我国几位著名文学家,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⑴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
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
⑵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⑵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
23.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参考答案
1.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2.①乐观开朗②敏捷果断
3.合理成文即可。
4.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5.青年的良师益友,热情的文学导师,忘我的革命战士。
6.热情、和蔼、有耐心。
7.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8.让我们从鲁迅先生一天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9.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
10、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11.鲁迅的逝世引起了无比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12.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提示了全文的写作思路。
13.(1)神态外貌;北大教室听课学子的反应;沉静敏锐、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2)“极平常”;反衬;性格沉稳,思想敏锐
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14.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像晴天打霹雷。
15.匆匆、跳、吞、跑
16.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17.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
18.A
19.C
20.记叙、描写、议论
21.揭示了有些地区教育乱收费以至学生不堪重负的现象。
22.⑴屈原⑵杜甫⑶李清照
23.如:一鼓作气、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平八稳、五湖四海、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十全十美(其他符合要求的成语也可)回忆鲁迅先生
阅读练习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9.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4分)
20.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21.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4分)
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
(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
(答案中只要有关键词--和谐或协调,得2分,其余每点1分。)
20.
(5分)插叙。(2分)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2分)
21.(6分)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2分)
不背离。(1分)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