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的特点。
5、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
6、了解本文的作者臧克家。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
地壳
弥
无暇
漂白
硕果
校补
赫然
迭起
慷慨
淋漓
臧克家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部分的含义。
弥高:
衰微;
疏懒:
无暇:
赫然:
慷慨:
淋漓:
高标: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凶多吉少:
气冲斗牛:
昂首挺胸: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简要归纳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自然段):
第二部分(
自然段):
2、试分析课文7、8、9三个自然段的作用。
答;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4、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5、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2、第二7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8、9自然段开启下文。作者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其好处在于: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⑴√
⑵×
⑶×
⑷√
⑸√
4、⑴A
a
⑵C
c
⑶C
b
⑷B
c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练习卷
一、给加粗字注音
1.赫然(
)
2.迭起(
)
3.锲而不舍(
)
4.潜心贯注(
)
5.校补(
)
6.浠水(
)
7.群蚁排衙(
)
8.沥尽心血(
)
二、解释下列加粗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四、简答题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分析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藉以反映其性格。
参考答案
一、hè
dié
qiè
qián
xiào
xī
yá
lì
二、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
三、1.籍
2.裁
3.颗
四、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五、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2.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3.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总复习
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心会神(
)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
)乎不同
群蚁排(
)
无(
)及此
2.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他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一、阅读1—7自然段。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第七段中“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1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1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概括3--5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15.第5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二、阅读8—20自然段。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5、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6、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7、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8、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9、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总复习
答案
2.(1)学者
民主战士
3.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5.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yì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第七段中“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1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1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1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
14.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15.议论
二、阅读8—20自然段。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品格。
革命家有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大勇、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宣传动员革命,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6、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争取民主、宣传革命)
7、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8、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9、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短)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巩固练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
地壳
弥
无暇
漂白
硕果
校补
赫然
迭起
慷慨
淋漓
臧克家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2.成语填空。
潜心(
)注
心会神(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
)乎不同
群蚁排(
)
无(
)及此
3.解释词语。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高标:
4.你对课文了解吗?
(1)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他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
________,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
_______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______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3)文章分两个部分。其过渡段的作用是:
________。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6、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7.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议一议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3)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课外阅读:
(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
啊!有事实拿出来
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
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二)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④在害怕啊!⑤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⑦你们完了,快完了!⑧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⑨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⑩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1.本文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______
__精神。
2.第(一)段中“讲、说”和敌人的“
__
______”对比;“光明正大”和“
_______
_”对比,揭露了____
____。
3.文中“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是指:
____
____。
4.“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这句话用了
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
__的情感。
5.用“‖”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写一写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400字左右。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能力训练
练一练
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心会神(
)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
)乎不同
群蚁排(
)
无(
)及此
2.解释词语。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高标:
3.你对课文了解吗?
(1)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他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
________,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
_______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______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3)文章分两个部分。其过渡段的作用是:
________。
议一议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4.你还有疑问吗?请写在下面。
读一读
课内阅读: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⑤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
锲(
) 硕果
硕(
)
目不窥园
窥(
)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五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课外阅读:
(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 啊!有事实拿出来 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 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二)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④在害怕啊!⑤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⑦你们完了,快完了!⑧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⑨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⑩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1.本文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________精神。
2.第(一)段中“讲、说”和敌人的“
________”对比;“光明正大”和“
________”对比,揭露了________。
3.文中“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是指:
________。
4.“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5.用“‖”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写一写
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练一练
1.贯
凝
锲
沥
既
迥
衙
暇
2.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兀(w))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3.(1)学者
民主战士
(2)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投身于民主运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言行一致
(3)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议一议
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3.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
4.略
读一读
课内阅读:
1.qiè
shuò
kuī
2.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议论
5.略
课外阅读:
1.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革命
2.打、杀
偷偷摸摸
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
3.第一,李先生无罪而遭毒手;第二,偷偷摸摸施行暗杀
4.反复
愤怒、蔑视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