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下 第二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九下 第二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3 18:30:33

文档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宁的名言。教师引言:列宁曾经说过: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今天我们就从列宁的这句名言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1·cn·jy·com
二、讲授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www.21-cn-jy.com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时间:1918-1920年。
目的:为了打退内外敌人。
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制
商业:实行配给制
作用:集中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
2. 新经济政策
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有哪些?
学生:1.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2.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
多媒体展示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作用、内容
时间:1921年
作用: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
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
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恢复商品买卖(特点)
师:新经济政策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说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21教育网
学生: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
前1913年水平。
师:由于刚刚完成了战争,而且生产力受到大量的破坏,而伤寒等等瘟疫都爆发了。农民需要粮食,工人需要开工。“恢复商品买卖”则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所以才能促进其生产积极性。2·1·c·n·j·y
多媒体展示俄国发展情况出现的原因图进一步了解新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表,进一步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制性经济统治;“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讨论:为什么苏俄刚建立的时候不实行 “新经济政策”呢?
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行的,在特定的条件下,该政策对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行不利于苏俄的长远发展。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实际相结合;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苏联的成立
师:说出苏联成立的时间、最初加入国、苏联全称
时间:1922年
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师:1922年苏联成立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1925年加入的有: 乌兹别克、土库曼;1929年加入的有: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1940年加入的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21*cnjy*com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师: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来源:21cnj*y.co*m】
师: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多媒体展示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图
师: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学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师:那么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多媒体展示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的不同表
2.农业集体化
师: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多媒体展示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情况表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工业化的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农业集体化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颁布的意义和特点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高度集中;
师: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强制执行,损害人民利益;计划经济,效益低下;斯大林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治被忽视。斯大林模式启示: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什么?www-2-1-cnjy-com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
作用: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出处:21教育名师】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 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造成盲目的个人专断和崇拜,打乱了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版权所有:21教育】
讨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各行业 要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注重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反对个人崇拜,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1cnjy.com
三、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苏联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 )
A.1921年 B.1925年
C.1928年 D.1937年
(2)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的破坏说明农业集体化是错误的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⒉ 新经济政策
3.苏联的成立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教学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岳麓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本文讲述了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形象的了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2-1-c-n-j-y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选择题
1、“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取消义务交售制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粮食税政策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A.“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3、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
4、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B.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5、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21教育网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6、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7、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www.21-cn-jy.com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两位领导人改革的不同点是( )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
C.改革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9、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21·cn·jy·com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10、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属于你们”。这表明当时苏俄的土地所有制是( )2-1-c-n-j-y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国家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简答题
1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3.简述斯大林模式的启示?
三、材料分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 21*cnjy*com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来源:21cnj*y.co*m】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5.实现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工业化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
(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什么失误?
(4)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6.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2·1·c·n·j·y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出处:21教育名师】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版权所有:21教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21*cnjy*com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D 6、D 7、A 8、B 9、C 10、D
二、简答题
1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制
商业:实行配给制
1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农业:实行粮食税;
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恢复商品买卖(特点)
13.简述斯大林模式的启示?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2)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国情出发;
(6)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7)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三、材料分析
14.材料分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15.材料分析
(1)时间长,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扩张掠夺;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2)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3)政策和措施: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五” 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失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启示:从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6.材料分析
(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www-2-1-cnjy-com
(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岳麓版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导入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新授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⒉ 新经济政策
3.苏联的成立
新授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
新授
1918-1920年。
内容
目的
为了打退内外敌人。
作用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企业国有制
商业:实行配给制
集中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授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时间
新授
1921年
内容
农业:实行粮食税;
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恢复商品买卖(特点)
新经济政策
作用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恢复了经济;
巩固了政权。
新授
新经济政策
( 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由于刚刚完成了战争,而且生产力受到大量的破坏,而伤寒等等瘟疫都爆发了。农民需要粮食,工人需要开工。
“恢复商品买卖”则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所以才能促进其生产积极性。
特点:
影响: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
新授
说出下图俄国发展情况出现的原因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作用: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新授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实物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大中小型工业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取消自由贸易
定量配给制
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经济发展
实物配给制
讨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新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制性经济统治;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讨论
为什么苏俄刚建立的时候不实行 “新经济政策”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行的,在特定的条件下,该政策对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行不利于苏俄的长远发展。
新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必须把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实际相结合;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新授
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
3.“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新授
俄罗斯联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加入的有: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25年加入的有: 乌兹别克 土库曼
1922年苏联成立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
新授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新授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新授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前苏联政治家、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
新授
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个人因素。
①从历史上看,沙俄是一个君 主专制的国家,没有民主传统,个人崇拜是历史上皇权至上的产物。
②从现实情况看,小农 经济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是个人崇拜的土壤;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党的最高领导 人过分集中,是个人崇拜的直接原因。
③从个人因素看,斯大林把功劳归于自己,加上权力 欲很强,容易接受对他的个人崇拜。
⑵个人崇拜危害有:
①个人崇拜使领袖脱离群众,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民主法制被破坏;
②个人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个人独裁,违背了集体领导原则,容易引发政变和内乱,破坏 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历史的倒退。
苏联为什么会出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有什么危害?
新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新授
﹙1﹚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新授
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新授
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开始时的 重点部门 社会 制度 经济 体制 资金
来源
英国 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 轻工业 (棉纺织) 资本 主义 自由 竞争 殖民掠夺
举借外债
苏联 1928到1937年 重工业 社会 主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 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新授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
新授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新授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情况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新授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新授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1.内容:
(1)工业化:
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2)农业集体化
2.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1936年新宪法颁布的意义:
(1)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
(2)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特点:高度集中;
4.弊端:(1)工业化: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2)农业集体化:强制执行,损害人民利益;
(3)斯大林模式经济上: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4)斯大林模式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治被忽视。
新授
5.斯大林模式启示: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2)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国情出发;
(6)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7)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新授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思考
新授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情况下形成的。
【作用】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有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上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新授
【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 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
4、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5、造成盲目的个人专断和崇拜,打乱了党内民主和法制
建设的进程。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讨论
新授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各行业
要协调发展;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注重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反对个人崇拜,建立健全的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1、苏联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 )
A.1921年 B.1925年
C.1928年 D.1937年
C
练习
2.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A
练习
3.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的破坏说明农业集体化是错误的
D
练习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⒉ 新经济政策
3.苏联的成立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