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废墟的召唤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情境导入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有“万园之园”之称。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被毁前的景象
走近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走近圆明园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
走近圆明园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
走近圆明园
被毁灭后的景象!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
走近圆明园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走近圆明园
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走近圆明园
走近圆明园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难过
愤恨
耻辱
警示
泪水
叹息
无奈
痛苦
废墟
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写下了这篇《废墟的召唤》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走进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远瀛观 甲胄 充塞 碣石
嗫嚅 迤逦 窸窣 召唤
绮辉 雕镂 停泊 绮丽
bó
zhòu
niè
rú
sè
jié
xī sū
yǐ lǐ
q
zhào
q
lòu
yíng
检查预习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极大的耻辱。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瞬息万变:
奇耻大辱:
慷慨激昂:
理直气壮:
若无其事:
理 解 词 语
整体感知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伦为废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召唤的谁?仔细体味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听录音,思考:
整体感知
废墟的召唤
圆明园的景
改革 振兴
情融于景 表达主题
青年人
拟人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0)
第二部分(11-19)
第二部分(20-21)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的主旨。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眼: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
为了记住这废墟的召唤。
作用: 本文篇末点题,表明写作目的和主旨:
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渴望振兴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阅读文章体味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合作探究
面对废墟,作者心情是沉重、惆怅和充满忧患的,但是作者在笔调悲怆中又不乏暖意和希望。
我们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试找出文字进行分析。
( 四人一小组自由讨论,说说文章通过怎样的景,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上……。顺着近年……,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合作探究
悲怆的笔调,描绘废墟的荒凉衰败,为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示作者渴望变革。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这里用了 一系列的( )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在杂草众生的荒野中的( )景象。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对废墟的描写
比喻
荒凉
用( )手法写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此处的历史已( ) 、( ) ,表现了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
用( ) 手法,以大石龟和石碑的关系,表现出作者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对废墟的描写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
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合作探究
拟人
停滞
凝固
拟人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合作探究
对废墟的描写
用一个句式把废墟在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变化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满历史的停滞,希望变革的情绪。
对废墟的描写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合作探究
这段景物描写中,西山落日虽然苍凉,但是那“粉红色”、“一层娇红”却是作者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憧憬。笔调悲怆中又不乏暖意和希望。
对废墟的描写
水已成冰……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合作探究
这段文字中写落日的美丽娇艳,反衬出废墟的荒芜和清冷,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紫藤萝比喻____________,
铺天的霞锦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藤萝花瓣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强调每一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合作探究
对废墟的描写
虚写
实写
晚霞之美
祖国美好的未来
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每个人
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小声读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渲染废墟的凝固停滞,同学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天的生命的勃发,前后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可谓融情入景,意旨深远。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缀 ()____ 瓣 ()____
辍 ( )____ 辫 ()____
掇 ()____ 辩 ()____
嚅 ()____
儒 ()____ 驼 ()____
孺 ()____ 驮()____
课堂练习
练习: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缀 (zhuì)点缀 瓣 (bàn)花瓣
辍 (chuò)辍学 辫 (biàn )辫子
掇 (duō )掇拾 辩 (biàn ) 辩论
嚅 (rú )嗫嚅
儒 (rú )儒家 驼 (tuó)骆驼
孺 ( rú)妇孺 驮( tuó)驮东西
1.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希望投身变革
篇末点题,铭记废墟的召唤
呼唤改革奉献祖国《废墟的召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圆明园伦为废墟时的震憾。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圆明园被毁灭前的辉煌,了解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21cnjy.com
教师运用沉重的语言介绍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多媒体出示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请一位同学起立朗读。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www.21-cn-jy.com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2·1·c·n·j·y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被焚烧后一片狼藉的景象,让学生获得直观震憾。
多媒体继续出示图片和文字认识侵略者的嘴脸: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教师沉痛地提问: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请学生说出自己看完视频和图片的感受。www-2-1-cnjy-com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艺术珍品,可是却遭到了毁灭,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写下了这篇《废墟的召唤》。让我们一同走进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渴望。【来源:21cnj*y.co*m】
二、写作背景
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版权所有:21教育】
三、走进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远瀛观 yíng 甲胄 zhòu 充塞 sè 碣石jié
嗫嚅 niè rú 迤逦y l 窸窣xī sū 召唤 zhào
绮辉 q 雕镂 lòu 停泊 bó 绮丽q
2、理解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五、整体感知
1、听朗读,思考: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伦为废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召唤的谁?仔细体味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出处:21教育名师】
学生讨论明确:废墟是圆明园的景,它在召唤年轻人投身到改革中去,振兴祖国。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感情融到景物描写中,表达主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内容要从课题入手,了解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2、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3、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明确文眼: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这废墟的召唤。
作用:本文篇末点题,表明写作目的和主旨。
4、合作探究: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阅读文章体味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仔细品味作者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态度,我们发现,面对废墟,作者心情是沉重、惆怅和充满忧患的,但是作者在笔调悲怆中又不乏暖意和希望。21*cnjy*com
六、精读探究
1、我们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试找出相关文字分析。
( 四人一小组自由讨论,说说文章通过怎样的景,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
A第1段: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请学生勾划出这句话中的景物,感受它的氛围。
明确:这句话通过斜阳、残月、干皱的田地、断石残碑、凄冷的荷塘描绘出废墟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悲怆的笔调,描绘出圆明园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患。为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示作者渴望变革。
B第2段,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体会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
提示: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明确: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1·cn·jy·com
C第2段,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多哪里看出来?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
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21教育网
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悠闲地、若无其事”。
D第5段,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多哪里看出来?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
用拟人手法,以大石龟和石碑的关系,表现出作者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面无表情”。
E第2段,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阅读这个句子,体会其中的情感。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分析此句引导学生抓住“……依然……依然……依然……还是”这些关联词语进行分析。
本句话用一个特殊的句式把废墟在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变化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满历史的停滞,希望变革的情绪。
F第9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请同学起立读这个句子,品味这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了吗?
明确:“鸦噪”与“寒鸦万点”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进行描写,与暮色下的废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粉红”“娇红”“蓝”这些字眼可见废墟空旷寂寥又不乏暖意,沉重却有希望。这段景物描写中,西山落日虽然苍凉,但是那“粉红色”、“一层娇红”却是作者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憧憬。
G第14段: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读本句话,你的心情如何?此时的作者什么心情呢?请说出你的依据。
不难看出,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亮丽起来。“绮辉”“通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浅淡的光”写落日美丽娇艳,反衬废墟荒芜清冷,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2-1-c-n-j-y
H第19段,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读这个句子体味此时的景物与前面的不同之处。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里有没有用到修辞?
明确: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与前面有了巨大的反差,紫藤萝比喻晚霞之美,铺天的霞锦比喻祖国美好的未来,藤萝花瓣比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每个人。作者强调每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力量,寄托了她对未来的憧憬。21·世纪*教育网
本句话,借写落照引出铺天的霞锦,进而想到构成霞锦的个体藤萝花瓣,从而强调每一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1*cnjy*com
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小声读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渲染废墟的凝固停滞,同学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天的生命的勃发,前后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虚定与实写想结合,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可谓融情入景,意旨深远。
八、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九、课堂练习:
给形近字注音、组词。
缀 (zhuì)点缀 瓣 (bàn)花瓣
辍 (chuò)辍学 辫 (biàn )辫子
掇 (duō )掇拾 辩 (biàn ) 辩论
嚅 (rú )嗫嚅
儒 (rú )儒家 驼 (tuó)骆驼
孺 ( rú)妇孺 驮( tuó)驮东西
十、课后作业
1.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板书设计】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废墟的召唤 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历史 呼唤改革
与年轻人的对话,希望投身变革 奉献祖国
篇末点题,铭记废墟的召唤
【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立足新课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课堂探讨为主,从圆明园的废墟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清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突破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感悟这一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