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3课《废墟的召唤》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第3课《废墟的召唤》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8:09:11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废墟的召唤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请同学回忆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希望投身变革
篇末点题,铭记废墟的召唤
引子
凭吊
召唤
思考
合作探究
通过上节课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废墟心情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的。她为什么面对“凝固的历史”内心充满希望和憧憬呢?
2、楚辞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
明确:1、废墟在召唤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3、年轻人可以寄寓希望
课文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合作探究
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这里的气氛是沉重的。历史使命需要人们起来改造历史。作者巧妙地借风诠释了召唤的含义,抒发了渴望改革的心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至今流传。是大火永远毁灭不了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废墟在向谁发出召唤呢?请同学读4-10段体会思考: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合作探究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年轻人什么心理?
合作探究
开始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后来受作者和作画人的影响决心投身变革之中,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哪些句子看出了他思想的变化?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合作探究
明白应该尽责任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当我们的国家被侵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处于麻木的状态,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责任。现在,面对废墟,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忧而忧,所以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年轻人为什么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呢?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当时中国人麻木状态一观
鸦片战争,英军在虎门要塞登陆的时候,沿江两岸成群的居民在观看,看自己的政府军队跟洋鬼子打仗,好像是看两个不相干的人在打仗,跟他们无关。
英法联军到圆明园,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很多百姓看冲天的火焰,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因为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哪里知道里面藏了那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智慧的结晶,所以,烧就烧吧。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在对话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
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要去改造,要去建设。
我为什么一开始“嗫嚅”,“很不理直气壮”,后来“忽然又理直气壮起来”呢?
不能要求别人去承担责任,应该要别人自觉承担责任。但是这份无奈,这份难过,这份痛恨,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四十五年了,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现在废墟还在这里,废墟还是废墟,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感要求我们必须尽责任。所以我“忽然又理直气壮起来”。
合作探究
1、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看法,辩论的结果是两代人达成一致,这正是蒙受耻辱的废墟带给人们的启示。
如何理解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合作探究
2、宗璞在与年轻人对话中,她强调的就是,虽然当我们要尽责任的时候,感到冷,感到苦,但是我们必须尽责任,当我们每一个人在尽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就强大起来了,火烧圆明园这样屈辱的历史就不会再重演。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合作探究
文章为什么安排“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这一情节?
原因2、这一情节的安排,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巧妙地引出了主旨和写作意图,还交待了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谓匠心独运。
原因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情景是作者与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在告诉读者,建设锦绣中华需要很多人为之奉献,尤其是年轻人。
合作探究
文中还有很多直抒胸臆的句子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召唤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合作探究
废墟的归宿在哪里?我想废墟也许就存在那里吧,就象宗璞说:也许可以保留那些残迹,比如那一座桥。但是,废墟真正的归宿是废墟不要再存在了。因为破坏一个东西很容易,建设一个东西很难,所以,肩负起责任,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思考:废墟到底是该废还是该留?从文
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体会,并说
出自己的理解依据。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思考: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就是在告诫人们,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合作探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国防能力得到有善的提高,中国才能走向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圆明园废墟是一个警钟,它让我们知道了祖国一定要大力发展。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
拓展延伸
作者面对废墟向人们发出召唤,历史已经证明无数个年轻人响应废墟的召唤投身到改革中去了,东方睡狮已经惊醒,试看这铺天的霞锦:
拓展延伸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
疆土上: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体育上: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恢弘的开幕式 超越美国的金牌数量。已经连续几届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载人航天,凳月计划、龙芯的开发研制等。均已表明我国已经可以在这些方面与欧美等国较量。
拓展延伸
铺天的霞锦
“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它的实现与否,全在于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历经了沧桑与磨难,中国的独立是先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中国的发展与崛起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梦的实现,则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付出。”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说:
中国梦
拓展延伸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拓展延伸
侯德榜 发明侯氏制碱法(联合治碱、制氮两种方法)为抗战 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嘉庚 爱国华侨领袖,抗日期间回国募捐,捐献出一百余架飞机,足够装备一个空军师
聂耳 为《义勇军进行曲》编曲
冼星海 创作《黄河大合唱》激励人们为祖国富强而不懈努力
新时代的你“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拓展延伸
示例1 梁启超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奉献自己的所学。
示例2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想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更想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自己、为祖国,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你知道下列语言是谁说的吗?
课堂练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林则徐
——潭嗣同
——文天祥
——顾炎武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 1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 2 )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
(3)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
议论
描写
议论
课堂小结
记住废墟的召唤,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这篇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以“面对废墟,我想说”开头写一段话,写自己的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
昨天破败荒凉停滞凝固
今天号召改革承担责任
明天铺天霞锦灿烂辉煌
呼唤改革奉献祖国《废墟的召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请同学回忆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引子
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历史 凭吊
与年轻人的对话,希望投身变革 召唤
篇末点题,铭记废墟的召唤 思考
二、合作探究
1.通过上节课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废墟心情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的。她为什么面对“凝固的历史”内心充满希望和憧憬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1、废墟在召唤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2、楚辞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
3、年轻人可以寄寓希望。
2.行文到哪里看以看出废墟在召唤?请同学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提示:课文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这里的气氛是沉重的。历史使命需要人们起来改造历史。作者巧妙地借风诠释了召唤的含义,抒发了渴望改革的心情。21教育网
3.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www.21-cn-jy.com
这句话是一个难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提示屈原的精神思考。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至今流传。是大火永远毁灭不了的。www-2-1-cnjy-com
4.废墟在向谁发出召唤呢?请同学读4-10段体会思考: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A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分析。思考:从描写中可以看出年轻人什么心理?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B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后来受作者和作画人的影响决心投身变革之中,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尽每一个我的责任”。2-1-c-n-j-y
C从哪些句子看出了他思想的变化?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微笑”一词可看出年轻人明白应该尽责任,有历史的责任感。
D年轻人为什么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呢?
对年轻人的这个神态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和受侵略时的麻木状态帮助学生理解。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当我们的国家被侵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处于麻木的状态,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责任。现在,面对废墟,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忧而忧,所以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2·1·c·n·j·y
幻灯出示中国人麻木状态的例子:
鸦片战争,英军在虎门要塞登陆的时候,沿江两岸成群的居民在观看,看自己的政府军队跟洋鬼子打仗,好像是看两个不相干的人在打仗,跟他们无关。【来源:21cnj*y.co*m】
英法联军到圆明园,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很多百姓看冲天的火焰,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因为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哪里知道里面藏了那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智慧的结晶,所以,烧就烧吧。【出处:21教育名师】
4. 在对话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探究得出: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版权所有:21教育】
从下面两个句子可以看出。
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
其中“内容”的含义是要去改造,要去建设,改造历史建设未来的具体行动。
5. 我为什么一开始“嗫嚅”,“很不理直气壮”,后来“忽然又理直气壮起来”呢?
引导学生明白:是不能要求别人去承担责任,应该别人自觉承担责任。但是这份无奈,这份难过,这份痛恨,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四十五年了,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现在废墟还在这里,废墟还是废墟,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感要求我们必须尽责任。所以我“忽然又理直气壮起来”。21·cn·jy·com
6.如何理解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得出结论。
A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看法,辩论的结果是两代人达成一致,这正是蒙受耻辱的废墟带给人们的启示。
B宗璞在与年轻人对话中,她强调的就是,虽然当我们要尽责任的时候,感到冷,感到苦,但是我们必须尽责任,当我们每一个人在尽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就强大起来了,火烧圆明园这样屈辱的历史就不会再重演。21·世纪*教育网
7.文章为什么安排“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这一情节?
原因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情景是作者与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在告诉读者,建设锦绣中华需要很多人为之奉献,尤其是年轻人。21*cnjy*com
原因2、这一情节的安排,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巧妙地引出了主旨和写作意图,还交待了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谓匠心独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假设一个情景对话,让学生明白作者构思巧妙之处。
8. 文中还有很多直抒胸臆的句子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这些句子鲜明的表达作者召唤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21*cnjy*com
此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在叙写历史,描写景物时,中间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
9. 思考:废墟到底是该废还是该留?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依据。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讨论明确:废墟的归宿在哪里?我想废墟也许就存在那里吧,就象宗璞说:也许可以保留那些残迹,比如那一座桥。但是,废墟真正的归宿是废墟不要再存在了。因为破坏一个东西很容易,建设一个东西很难,所以,肩负起责任,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10.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就是在告诫人们,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11.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示例1.圆明园废墟是一个警钟,它让我们知道了祖国一定要大力发展。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
示例2.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国防能力得到有善的提高,中国才能走向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三、拓展延伸
1.作者在本文中发出召唤,呼唤人们投身到改革浪潮中去,那么人们响应了吗?说说你的依据。
作者面对废墟向人们发出召唤,历史已经证明无数个年轻人响应废墟的召唤投身到改革中去了,东方睡狮已经惊醒,试看这铺天的霞锦:
幻灯展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载人航天,凳月计划、龙芯的开发研制等。均已表明我国已经可以在这些方面与欧美等国较量。
疆土上: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体育上: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恢弘的开幕式 超越美国的金牌数量。已经连续几届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
当前,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提出了中国梦,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说: “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它的实现与否,全在于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历经了沧桑与磨难,中国的独立是先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中国的发展与崛起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梦的实现,则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付出。”
此环节让学生明白新时期的中国有新的历史使命。
2.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侯德榜 发明侯氏制碱法(联合治碱、制氮两种方法)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嘉庚 爱国华侨领袖,抗日期间回国募捐,捐献出一百余架飞机,足够装备一个空军师
聂耳 为《义勇军进行曲》编曲
冼星海 创作《黄河大合唱》激励人们为祖国富强而不懈努力
3.新时代的你“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示例1 梁启超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奉献自己的所学。
示例2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想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更想为祖国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自己、为祖国,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四、课堂练习:
1. 你知道下列语言是谁说的吗?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潭嗣同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2.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 1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描写 )
( 2 )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议论 )
(3)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议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六、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以“面对废墟,我想说”开头写一段话,写自己的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昨天破败荒凉停滞凝固
废墟的召唤 今天号召改革承担责任 呼唤改革
明天铺天霞锦灿烂辉煌 奉献祖国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中,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从而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在教学方法上, 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 掘学习潜力。使学生在提高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的人生态度。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