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文言知识公输盘( ) 郢( ) 荆国( )
诺( ) 文轩( ) 敝舆( )
短褐( ) 犀兕( ) 麋鹿( )
鱼鳖鼋鼍( ) 雉兔鲋鱼( )
长松文梓( ) 楩楠豫章( )
以牒为械( ) 诎( ) 守圉( )
禽滑厘( )bānYǐngjīngnuòxuānyúhèxīsìmíbiē yuán tuózhì fùzǐpiánnán diéqūyùgǔ1.字音字形 文言知识2.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抗拒)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文言知识 3.古今异义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古义:粗布衣服;今义:褐色,像栗子皮的颜色)
以牒为械
(古义:木片;今义:文书或证件)
吾知所以距子矣
(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文言知识见公输盘(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
有一老父过请饮(请求)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解说)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句末语
气词,表疑问语气)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做,建造)
必为有窃疾矣(是)见请说为4.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愿借子杀之(代词,他)
请说之(代词,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种类)将以攻宋(用)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然胡不已乎(动词,停止)
吾既已言之王矣(副词,已经)之类以已 文言知识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宋所谓无雉免鲋鱼者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状语后置)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
(3)省略句
将以攻宋(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云梯之械”) 作者作品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主要代表作《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也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理解文题 本文选自《墨子·公输》,题目是后人将文章开头的两个字作为标题加上去的。公输,是复姓,盘是名,也写作“般”或“班”。公输盘又称鲁班,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创作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极为频繁,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的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的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公输盘制造云梯,使楚国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阻止楚国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1.联系全文,说说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依靠巧妙的言辞。
不是。一个人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言辞,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是不可能的。本文中更重要的是依靠墨子的防御措施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做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重点探究2.本文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是如何表现的?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和反攻宋是贯串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宋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重点探究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五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4)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重点探究 3.评价文中三个人物形象。
墨子:足智多谋,能言善辩,镇定勇敢,反对不义战争。墨子劝说公输盘,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公输盘造云梯攻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公输盘服。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充分显示了墨子的机智,能言善辩。面对公输盘推卸责任,墨子冒险见楚王,巧用智谋,从逻辑上用类比、摆事实的方法,使楚王信服。模拟攻守中战胜了公输盘,公输盘想阴谋杀害墨子,而墨子临危不惧,力陈宋已做了充分准备,迫使楚王最终放弃攻宋。整个事件过程中,都贯串着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
公输盘:首先应该承认他是一名能工巧匠,其次他有阴险狡诈的一面。能够制造出云梯,足以证明他是一名能工巧匠。他标榜自己“吾义固不杀人”可以看出他虚伪的一面,以“义”为幌子,不杀少而杀众。模拟攻守失败后,露出杀机,其阴险毒辣的性格一览无余。
楚王:有愚钝的一面;在明白攻宋无益的情况下,放弃攻宋可谓有自知之明。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墨翟( ) 郢( )都 文轩( )
敝舆( ) 犀兕( ) 守圉(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通“ ”,意即: 。?
(2)子墨子九距之。“ ”通“ ”,意即: 。?
(3)已持臣守圉之器。“ ”通“ ”,意即: 。?
(4)公输盘诎。“ ”通“ ”,意即: 。?dí yǐng xuān yú sì yù 说 悦 高兴
距 拒 拒绝
圉 御 抵挡
诎 屈 理屈3.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古义: 今义: ?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古义: 今义: ?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古义: 今义: ?
(4)吾知所以距子矣。
古义: 今义: ?粗布衣服 褐色
即使如此 一个词,连词,常与“可是、但是”连用
入侵 土匪
用来……的方法 表因果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应读出的语气。
(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
(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
(3)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
(4)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
(5)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
傲慢
仗势欺人
言不由衷
威胁
自信二、阅读理解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注】①处:闲居。 ②如:应该,应当。
(选自《墨子》)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舍其文轩 ?
(2)此为何若人 ?
(3)过故人 ?
(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荆之地/方五千里
舍弃,丢弃
什么样的
拜访
更加3.翻译句子。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子不若已。
4.【甲】文表明了墨子的什么主张?【乙】文画线句子体现了墨子怎样的品质?
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你不如停止算了。
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5.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
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
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
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三、课堂小练笔
在《公输》一文中,墨子成功地阻止了一场战争,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示例:要珍惜和平,反对不义之战。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1.(2016·河北中考)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请结合票面内容和
链接材料说明理由。链接材料: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时隔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设计了两枚猴票:左边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寓意为“合家欢乐”。〔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画的理解。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票面的内容,正确理解其寓意;其次是语言表述要准确;再次,理由要充分、合理。无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喜欢左边这枚。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条,一手托着桃子,一条长尾巴缠绕在枝条上,画面活泼可爱。这枚猴票寓意为“捧桃献瑞”,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示例二:喜欢右边这枚。票面中,一只大猴盘腿坐在中间,两手各抱着一只小猴,两只小猴亲吻着大猴,画面温馨祥和。这枚猴票寓意为“合家欢乐”,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2.(2016·山东潍坊中考)“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
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
两幅。请选择材料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画的理解。解答该题要先明确画面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在干什么,有怎样的动作、神态或心理。其次可选择其中一幅图画进行描述。再次是严格按照答题要求,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描写,答案的字数也必须符合要求。〔答案〕 示例一:四个儿童在放风筝。其中两个小心翼翼地牵着线,一边小跑一边抬头望着已经升上天空的风筝,紧张而又充满希望。另外两个蹲在地上整理着风筝,显现出焦急而又期待的神色。 示例二:一个儿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他一只手漫不经心地牵着缰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牵着风筝线,抬头仰望风筝,目不转睛。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望天,似乎也被风筝吸引了。(老牛伸头向前,两眼显出迷茫的神色:“你这是在放谁?”)1.(2016·湖南娄底中考)按要求作答。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2016年G20峰会将于9月4日—5日在我国杭州举行。下图是G20峰会的徽标,请仔细读图,完成下面两道小题。(1)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要素构成:2016年G20峰会会标图案,
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
时辅以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2)请说说该徽标的寓意。寓意:桥梁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图案中G20的“○”体现了各国的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2.(2016·山东东营中考)观察下面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
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示例一:画面由一棵松
树、一方巨石、数座
山峰和云雾组成。画
的主体是一棵高大的
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
枝繁叶茂,四周云雾缠绕,远处是数座钻出云雾的山峰。这松树仿佛腾云
驾雾落到了山巅。而松树紧挨一方巨大的岩石,树干的下部隐入山石中,
原来它能高驾于峰顶云端,源自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自强不
息、进取向上的精神。这幅画融主观与客观、静与动、自然与理趣于一
体,构思不落窠臼,手法以形传神,具有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示例二:画面由一棵松树、一方巨石、数座山峰和云雾组成。这幅画主体
是一棵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仿佛是腾云驾雾落到了山巅。松树傍依一块
巨石,将根扎到山石深处,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势。远处的山峰在云
雾中若隐若现,把松树烘托得更加坚韧和挺拔。整幅画气韵生动,浑然一体,
匠心独运,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发人深思。课件25张PPT。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文言知识1.字音字形
寡助( ) 畔(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guǎpànquǎnyuègébì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文言知识3.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文言知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今义:某种范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荐,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推举)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今义:武装力量,士兵) 文言知识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举荐)
举大计亦死(发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因此)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以塞忠谏之路也(表目的关系,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七里之郭(助词,的)
委而去之(代词,它)举故以之4.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行拂( fú)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通“弼”,辅佐)
三里之城(内城)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城墙)
夫环而攻之(连词,表承接)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拂城而 作者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代表作
是《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理解文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
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揭示了作者的观
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下》,题目是编者加的,题目属于论点型题目,揭
示了文章的论点。 脉络梳理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1.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做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理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篇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后,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重点探究2.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阐明他的“仁政”主张。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兵器
限制
通“叛”,背叛
指在国外 C3.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
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
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
《 》《 》并称为“四书”。?
轲 战国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
论语 中庸
二、阅读理解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足兵?
(4)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兵器
限制
军备
信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
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三、课堂小练笔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当然有。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个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环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1.(2016·甘肃兰州中考)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九攻兰州城不下,便制造了3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太平鼓”。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 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鼓、钹、锣齐响,如春雷滚滚,声声震天。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手走到哪里,鼓声和掌声就跟到哪里。“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彼伏。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面,这气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字性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讲了兰州太平鼓的由来和意义,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鼓声,以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的褒赞。可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句即可。
〔答案〕 兰州太平鼓意在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其表演形式多样,鼓声震天,获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高度赞扬。2.(2016·湖北襄阳中考)走襄阳,开阔视野;游天下,增长见识。班里开展“背起行囊走襄阳”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出发吧!
【破解密码】活动归途中传来消息,今年襄阳有四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引发了大家热议:“最美家庭”“美”在何处?请认真探究以下两则材料,破解“美”的“密码”。
材料一:王华革,襄阳退休教师,一个重度智障儿的母亲,她与爱人用浓浓的父母亲情为孩子撑起了爱的天空,将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圆特殊家庭的幸福梦。今年,王华革家庭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材料二:沈建军,枣阳人,20 多年来,他和妻子一方面背着两个重度肢体残疾的儿子踏遍大半个中国,倾其所有为孩子求医问药;另一方面经常鼓励两个残疾儿子自强不息。在父母的激励下,沈小勇兄弟为社会各界创作了四五百首歌曲,还经常通过网络现身说教,鼓励像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勇敢面对现实,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沈建军家庭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最美家庭”“美”在: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探究能力。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写教师王华革和爱人把重度智障孩子培养成“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并用大爱积极帮助周围的智障残疾人走上“特奥”之路的事迹;材料二讲的是沈建军夫妻为两个残疾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还教育孩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分析可得出结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既有家庭小爱,也有社会大爱。
关爱家人,奉献社会1.(2016·云南昆明中考)成长属于每一个孩子,那么成长究竟是什么?你和
小郭翻开了语文书,从中寻找答案……
请你比较下面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写出探究结果。探究结果:(1)成长是经历了酸甜苦辣以后知识的增长、内心的丰富、思想的成熟。
(2)成长是经历了喜怒哀乐逐渐长大,变得懂事。2.(2016·山东东营中考)水是生命之本,也是文化之源。学校开展“饮水思源,拯救生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望穿“清”水
材料一 据监测,七大水系中,松花江和淮河,黄河和辽河,海河,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多数河流70%的河段受到污染。我国浅层地下水IV—V类水质占80.1%。污染因素主要有工业排放,城乡污水排放与垃圾腐化,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
材料二 医学研究确定,80%的疾病如各种癌症、内脏炎症、结石、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由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的。近十年淮河流域内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多个“癌症村”。
材料三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
你的探究结果。由于工业排放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我国主要水系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水质
污染成为导致各种癌症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及其他生命面临严重的生存
威胁。
课件25张PPT。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文言知识1.字音字形
所恶( ) 箪( )
一豆羹( ) 蹴尔( )
不屑( )wùdāngēngcùxiè 文言知识2.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文言知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义,亦我所欲也(道义)
吾义固不杀人(坚守道义)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
这里指感激)
呼尔而与之(助词,不译)
与尔同销万古愁(代词,你)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就)而义苟已于得尔则3.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今久:表示许可)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类的名称)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 文言知识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活用作动词,感激)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礼义)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理解文题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先秦文章后人多取第一句话作为标题。“鱼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想要的东西。本文以此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1.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在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作者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位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篇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意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重点探究2.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进行说理。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者都很珍贵,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重点探究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所恶有甚于死者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苟且。
假如,假使。
厌恶。A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D.第二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D二、阅读理解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用脚踢
通“辨”,分辨
特别喜欢,很爱好
他,指公孙仪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有怎样
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三、课堂小练笔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遇到许多利益、权力的诱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以“义”为重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舍生取义,因而被千古传颂,成为不朽的史诗。请你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示例:
乌江水边,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那英雄末路的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两千多年。那一潭江水被微风吹皱了。他自刎乌江,豪气冲天,震撼了古今多少人。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出如此壮举,自刎乌江,这得需要多少勇气?然而项羽做到了,他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演绎到了极致! 受尽折磨,从容就义
南宋末年,元军猖狂,面临着敌国威胁的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抗元。但却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名句。文天祥拒绝降元,最终就义。
自古英雄多忠义,舍生取义,固然甚好,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要做到舍生取义,就会被人认为“不理智,不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舍生取义,我们要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去理智地做出正确的抉择。
“义”是忠义、正义、义气,它比生命更为珍贵,在现在的生活中,它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要理智抉择,正义永存。1.(2016·湖北十堰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经六义”。
B.《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战国策》,这部史书长于议论和叙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为了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进行了周密分工,其中阮小二负责卖酒,白胜扮作贩枣子的客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表现手法和内容表述颠倒;B.鲁迅评价对应错误,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分工错误,应为白胜卖酒,其他人扮作客商。C2.(2016·四川雅安中考)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诗经》也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D.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将“赋”“比”“兴” 改为“风”“雅”“颂”。B1.(2016·重庆中考B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的小说《故乡》写“我”与中年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里的“厚障壁”是指精神上的隔膜。
B.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
C.奥楚蔑洛夫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形象。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它告诉了我们学思结合的道理。[解析]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C2.(2016·海南中考)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家喻户晓。
B.《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鲁迅《社戏》中的一句名言。
D.《变色龙》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忠实走狗形象。[解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鲁迅《故乡》中的一句名言。C课件17张PPT。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文言知识1.字音字形
相梁( ) 梧桐( ) 醴泉( )
鸱( ) 濠梁( ) ( ) 循( ) 吓( )xiànɡwúlǐchīháotiáoxúnhè 字词知识庄子往见之(看望)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知道
鱼快乐这件事)夫发于南海(发语词,不译)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指壮年男子)
夫发于南海(介词,从)
于是鸱得腐鼠(介词,在)
固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见之夫于固2.一词多义 字词知识 3.古今异义
欲代子相
(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
或谓惠子曰
(古义:有人;今义:或者,表选择的连词)
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一事连接着一事)
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字词知识4.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
(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宰相)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于国中”是“搜”的状语)
(3)省略句
惠子相梁(“相”后省略介词“于”)
我知之濠上也(“知之”后省略介词“于”) 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的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者的作品。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等。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理解文题 《惠子相梁》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的
好友。“相”,做宰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
开封)后的别称。“惠子相梁”意为“惠施在梁国当宰相”。
本文选自《庄子·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都取自节选部分的首
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现
在安徽凤阳。标题意为“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本文
选自《庄子·秋水》,标题为编者所加。 脉络梳理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1.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在《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来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这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很少见的。可见,在庄子的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吗?也不全是。惠子当时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重点探究2.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在第一则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在第二则故事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表现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重点探究3.在第一则故事中,庄子不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是用寓言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了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一书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重点探究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表现了两人怎样的
认知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通过庄子与惠子两人的
辩论,显示了不同的认知态度: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
常带着观赏的态度,因而在他眼里世界万物是美好的;
惠子对外界的认识,偏重于知识的判断,因而断定任何
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1)惠子相梁( )
(2)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鶵( )( )
(3)非醴泉不饮( )
(4)于是鸱得腐鼠( )
(5)游于濠梁( )
(6) 鱼出游从容( )xiàng
yuān chú
lǐ
chī
háo
ti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惠子相梁 ?
(2)或谓惠子曰 ?
(3)夫鹓 发于南海 ?
(4)非梧桐不止 ?
(5)非醴泉不饮 ?
(6)于是鸱得腐鼠 ?
做宰相
有人
发语词,用于句首
栖息
甘泉,甜美的泉水
在这时 鶵3.一词多义。
(1)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夫鹓 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知之濠上也 鶵 在
从
到
在
他(指惠子)
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鱼之乐)4.《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 “ 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5.《<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
是 (时期)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 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 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禄(文中比喻梁国) 庄子·秋水
战国 道课件21张PPT。第 五 单 元 学 习 评 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九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释义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胡不见(xiàn,引见)我于王
B.子墨子之守圉(yù,通“御”,抵挡)有余
C.惠子相(xiàng,这里活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梁
D.宋无长(cháng,高大的)木D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为编者所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D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虽杀臣,不能绝也。
翻译:虽然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C.乡为身死而不受。
翻译: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翻译: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B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看地图上等高线的分布和疏密情况,可以知晓大致的地形:等高线越密集,这一带的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这一带的坡度越缓。
B.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说:“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C.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由于一些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胁。
D.如果以花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争奇斗艳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则是冬天的使者了。C5.(2016·山东潍坊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B.陈忠实老师看到出版社的工作条件很差,就自掏腰包两万元,为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C.中国首个“4.0”产业园——潍坊国际创意港5月8日开园,国际机构争相入园,众多资深创客也心无旁骛。
D.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人类只是沧海桑田,极其渺小,只有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天人”和谐。B 6.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6分)
①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均处于未发掘。②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型基建工程施工,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但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③目前,余杭区的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正在制定中,以后文物保护就有了更为有力的措施。
①句改为“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均处于未发掘状态”。
②句改为“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型基建工程施工,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但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破坏性挖掘的严重后果”。 ③句改为“目前,余杭区的文物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中,以后文物保护就有了更为有力的措施”。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8分)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 ; ,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略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CB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说国家再说个人,这样使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的顺境也能成才吗”?这可能是许多学生产生的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6分)示例:有的同学主张“顺境出人才”,我认为此说没有道理。人的主观努力,往往需要外界的压力;有外界的压力才有内在的动力。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强,于是终成大器。所以说,不是“顺境出人才”,而是“逆境出人才”。为什么人才往往出自“逆境”呢?因为人在逆境中容易发愤,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顺境”则往往使人满足现状,甚至不思进取。“顺境”不仅不利于成才,反而容易使人堕落。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越多了,但人们的吃苦精神、奋发意识却比以前差远了,这使得有识之士深感忧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有意识地到“逆境”中去磨炼一下,很有必要。报载某地利用暑期搞“吃苦夏令营”,其用心也堪称良苦。总之,顺境对人才的成长不利,逆境才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古往今来,正是逆境的磨炼,造就了无数的英才。 (二)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2016·安徽省中考)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2.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4分)?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受感动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
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三、写作(50分)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将失去群星。”
请围绕“失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写作此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具体的事例诠释话题,比如失去一件珍贵的礼物,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等。
(2)可以由话题推想结果,“失去”以后才知道珍贵,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3)可以由话题推想原因,比如绿色的“失去”是因为人们在破坏环境,诚信的“失去”是因为利益战胜道德。
(4)可以对话题发表议论,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所以我们应坦然面对失去。
(5)还可以从时间角度发挥想象,把话题放到遥远的未来,想象未来的人类虽享受到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失去了自然赋予人的情趣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