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理所应当的享受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感激父母的疼爱呢 在此,我想通过欣赏不同的摇篮曲,感受最普通而又伟大的爱-母爱。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教学难点: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师: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请同学说说妈妈疼爱自己的事情
师: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默默地为孩子奉献着。那么在今天的这节课的时间里,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母亲抚慰孩子的歌曲《摇篮曲》。
活动2【讲授】聆听歌曲,感知情感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 (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情绪特点: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4、介绍摇篮曲:《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活动3【活动】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1)弱起小节(2)附点节奏(3)倚音
3、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并请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
4、结合画面复听音乐,并随音乐轻声跟唱。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像小船摇荡的感觉)
5、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歌曲。
活动4【练习】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 (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国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
(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活动5【测试】小结
多媒体出现有关母爱的格言,学生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师: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